论文摘要
随着新工艺、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引入,影响新型红外成像系统性能的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以往典型性能评估方法和模型对这些新技术考虑不足或没有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了针对新型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型红外成像系统性能评估的需要:(1)基于全数字仿真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利用三维场景模型和红外成像系统模型,结合三维驱动引擎及显示交互技术,完成成像红外导引系统模型与三维场景模型的对接,建立了综合考虑目标-背景-大气-成像系统的全数字仿真模型,实现了基于数字仿真的红外成像系统性能评估;(2)基于客观TOD判别模型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以人眼视觉系统的信号传递特性以及眼/脑系统信息处理特性为基础,结合三角形方向判别阈值法的特点,建立了用于替代观察者进行TOD测量的客观判别模型,开展了客观判别模型与观察者的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常用的角空间频率范围内,客观判别能够准确预测观察者对三角形样条方向的判别性能,可以替代观察者进行TOD曲线测量,从而实现更为准确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3)基于背景杂波度量的成像系统性能预测。首先结合红外成像系统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分析了背景杂波的本质与属性,以及背景杂波对红外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的影响。其次,针对不同的杂波评估需求,建立了两种杂波度量尺度:基于结构相似度的背景杂波度量尺度以及基于CRLB的背景杂波度量尺度。开展外场测量试验,获取试验处理数据。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种杂波尺度都与背景信号对目标探测系统的干扰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ATR系统目标获取性能预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重要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发展情况1.2.1 基于全数字仿真的成像系统评价方法1.2.2 基于性能模型的成像系统评价方法1.2.3 基于背景杂波度量的性能预测方法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 基于全数字仿真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1.3.2 基于客观TOD判别模型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1.3.3 基于背景杂波度量的成像系统性能预测1.4 论文的结构与特色1.4.1 课题来源1.4.2 内容结构1.4.3 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 基于全数字仿真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2.1 全数字仿真评估方法的意义2.2 仿真与评估系统框架2.3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全数字仿真系统框架2.4 基于三维场景的红外场景数据生成2.4.1 目标建模2.4.2 场景地形建模2.4.3 大气传输2.4.4 三维场景生成2.5 三维场景与红外成像系统的图像数据交互2.6 红外成像系统建模2.6.1 光学系统2.6.2 探测器2.6.3 电信号处理2.6.4 噪声模型2.6.5 信号处理算法2.7 三维场景与制导系统的空间交互2.8 等效实时仿真的实现2.9 基于仿真的红外成像制导系统性能评估2.9.1 导引转动加速度的优化2.9.2 探测概率与作用距离2.9.3 攻击仿真2.9.4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的对抗仿真及性能分析2.10 小结第三章 基于客观TOD判别模型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3.1 TOD性能度量方法的研究背景3.2 TOD曲线测量方法3.3 客观TOD测量的必要性与要求3.4 现有客观TOD测量模型分析3.5 客观判别模型3.5.1 人眼视觉系统(HVS)模型3.5.2 方向判别模型3.5.3 客观判别模型的验证3.6 基于客观TOD判别模型的成像系统性能评估3.7 小结第四章 背景杂波与成像系统性能4.1 背景杂波研究意义4.2 背景杂波的概念4.3 杂波与ATR的关系4.4 背景杂波量化技术4.4.1 最简单的杂波尺度4.4.2 局部结构尺度4.4.3 强度分布尺度4.4.4 背景起伏尺度4.4.5 精细差别度量/ATR算法相关杂波尺度4.4.6 基于频域分析的杂波尺度4.4.7 杂波及其量化技术的总结4.5 背景杂波下的成像系统目标检测性能4.5.1 无背景杂波情况下的目标检测性能4.5.2 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性能4.5.3 试验结果与分析4.6 小结第五章 背景杂波尺度与成像系统性能预测5.1 引言5.2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杂波尺度5.2.1 研究背景5.2.2 空间结构相似度杂波尺度5.2.3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5.2.4 基于结构相似度杂波尺度的ATR性能预测5.3 基于CRLB的杂波量化评估技术5.3.1 研究背景5.3.2 CRLB杂波尺度5.3.3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5.3.4 基于CRLB杂波尺度的ATR性能预测5.4 小结第六章 全文总结6.1 全文总结6.2 特色与创新点6.3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致谢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情况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红外成像系统论文; 性能评估论文; 数字仿真论文; 三角形阈值判别论文; 背景杂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