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英“死亡”代用语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婕[1](2019)在《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挑选了近年中国知网(CNKI)上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50篇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出五个主要研究视角。结果显示:英汉委婉语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与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与翻译和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学者以概括各类英汉委婉语现象为分析路径,以进行静态分析居多,缺乏具体的材料或实证研究分析。
周巍,夏于茜[2](2018)在《文化视野下的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分析》文中指出从文化视野来看,汉英语言的死亡委婉语与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中的地位观、宗教观、价值观、隐喻观、礼仪观、怜惜观等文化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并不是受单一文化观念影响而产生的,而是源于上述一种或多种文化观念的杂糅。汉英语言的死亡委婉语具有对应性,同时也具有差异性。
高姣姣[3](2016)在《《红楼梦》中“死亡”用语及其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雪芹等对纷繁死亡的描写,构成了《红楼梦》的内容。本文以《红楼梦》汉维两种译本中的“死亡”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红楼梦》的汉维语两种版本中包含“死亡”用语的例句进行了穷尽式的搜集,并进行了整理、归纳。也分别从结构、感情色彩和文化三个角度对汉维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结构上,关于词类、短语类和句子类“死亡”用语是否存在对应进行了阐述;在感情色彩上,也从译文与原文感情色彩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在文化上,也分别从等级和宗教两个角度阐释了其共性与差异性。通过分析,找出汉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异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归纳总结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分析了汉维两个民族在文化取向和民族信仰上的区别,也通过翻译方法的简要描写,完善了对于“死亡”用语不同的表述形式,从而探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表现汉维两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NGUYEN THI DAO(阮氏桃)[4](2016)在《汉越“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委婉语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运用比较普遍与广泛。本文以汉、越语“死亡”委婉语为研究对象,笔者按照音节结构特点、“死亡”委婉语的表现内容特点与修辞手段来分类,归纳出汉越“死亡”委婉语所共有的类型,从而指出汉、越语“死亡“委婉语的异同与原因。本文使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汉、越语“死亡”委婉语详细地描写,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创新:一、文章从音节结构特点方面进行分类、按照汉越语的音节的数量分成单音节与多音节“死亡”委婉语。二、从“死亡”委婉语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与较为详细描写,本文以对象不同的特征(死者的年龄与身份)、死者的宗教信仰及民间风俗为分类标准与分析。三、在修辞手段方面,文章从隐喻与借代这两个手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尝试分析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角度对于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这些委婉语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上提供了一些建议。汉语的语料是以张拱贵主编的《汉语委婉语词典》(1996年第1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为主,越南语的语料是以《丰富的越南语》(1997年第1版)(文化出版社)为主。
陈希伦[5](2015)在《汉日英语言禁忌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社会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英三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导致汉日英禁忌语有同有异。忽略了这一点,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引发矛盾,造成文化冲突。而分析和研究汉日英语言禁忌,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进行沟通,完成交际任务。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和创新之处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语言禁忌的概述,阐述禁忌及禁忌语的概念,简要分析禁忌语的特点。第三章对汉日英语言禁忌在类型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共通性主要涉及生理行为禁忌、宗教禁忌、人体器官禁忌和咒骂语禁忌,差异性主要涉及姓名称谓禁忌、隐私话题禁忌、性爱生育禁忌、行业禁忌、节日庆典禁忌、数字禁忌等六个方面。第四章对比汉日英禁忌语在规避手段上的使用情况。第五章对比三种语言禁忌产生的动因,探究不同语言禁忌产生背后的深层历史心理文化原因。
朱姝[6](2014)在《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戏剧翻译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情境”为逻辑起点对戏剧翻译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部论证和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戏剧翻译是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其内在关联是剧本之情与译者之情的契合。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未能成功构建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已有戏剧翻译研究过多关注戏剧翻译本体外围的研究。只有回归戏剧翻译本体,才有构建戏剧翻译理论体系的可能。同时,本体视域下、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翻译,是戏剧研究、翻译研究和戏剧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假设求证法,在分析论证过程中,使用了文献法、多学科研究法、互证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首先,本文找出了已有戏剧翻译理论和研究中的根本分歧:戏剧翻译的界定是狭义还是广义、戏剧文本特性是文学性还是剧场性、戏剧译者作用是主导者还是从属者。同时,提出解歧方案:应在狭义上界定戏剧翻译、戏剧文本特有的戏剧性既包括文学性又包括剧场性、戏剧译者在戏剧翻译中具有主导作用。其次,本文从已有研究中挖掘出戏剧翻译本体研究路向:以剧本形式和译者心理为研究对象,以戏剧翻译的“本质”和“本源”为研究切入点;并提出理论假设:戏剧翻译的元问题是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的本质,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的本源。在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从戏剧情境本体论和译者心理学两个维度,结合现象学美学、语言哲学和文艺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和方法,对戏剧翻译元问题中的本质和本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在论证过程中,阐述了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的具体内涵、作用和意义,并结合具体文本对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进行了分析。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情境翻译指把源文本的戏剧情境在译本中再现出来,戏剧情境是戏剧翻译同一的标准;翻译情境指译者的内心情境,是戏剧翻译发生的情感动力,翻译情境蕴含于译本中,是译文具有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对“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本质”进行论证时,侧重译本的生成过程,由翻译过程顺向推导出论题的合理性;在对“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本源”进行论证时,侧重译本的心理蕴含,由译本和源文本、译本和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逆向推导出论题的合理性。一方面,本文对情境翻译展开全面分析论证,扼要阐述了谭霈生提出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在引入戏剧翻译时,对其内涵进行了补充,认为心灵意向性借助语言指向戏剧情境。本文指出,情境是衡量译本和源文本具有同一性的标准,以情境为戏剧翻译单位可以保证译本和源文本具有同一性。本文以英加登作品层次说、戏剧意象思维和诗化语言观为理论依据,把戏剧情境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意象层和意蕴层,把握住这三个层次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所译剧本的形式和意义。戏剧翻译诗学关注戏剧形式的翻译。在戏剧翻译表达阶段,本文提出了情境言表述、象表述和情显现的同一,这些同一具体化为诗性标记的同一。另一方面,本文对翻译情境进行索隐式分析论证。本文提出的翻译情境指译者的心理情境。依据“人是翻译的根基”观点,确立翻译情境为戏剧翻译本源,解答戏剧翻译从何而来(from)和依何而来(by)这个“本源”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把译者必然进入的翻译情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指出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具有本体意义。本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正是翻译情境超越译者的愿望和行动与译者一起发生。然后详细论述了翻译情境中译者无意识的本源性表现:译者翻译移情、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的同构与张力、译本的心理蕴含。从言表述、象表述和情显现三个方面分析了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隐性影响。在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显性影响中,回答了戏剧翻译为何要20年一重译的谜题。因译本语言老化,翻译情境的异质性压倒了源文本和译本中戏剧情境的同一性,源文本需要新的语言质料来重构译本中的戏剧情境。最后提出戏剧译者的任务:确立戏剧翻译观、自觉研习戏剧理论与剧作、翻译移情与译笔中立的平衡、译者爱与责任的合一。对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进行分析论证后,本文确定理论假设成立,即:戏剧翻译元问题由情境翻译和翻译情境构成,其中情境翻译是戏剧翻译的本质,翻译情境是戏剧翻译的本源,其内在关联在于剧本之情和译者之情的契合。这一研究结果可被反复验证。本文还界定了可以谈论戏剧翻译的术语,如:戏剧翻译、元问题、情境翻译、翻译情境、同一性、差异性、意象、情境虚实、情境节奏等。以情境为尺度,不仅可以回答“戏剧翻译是什么”和“戏剧翻译如何是”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其它一直缠绕不清的问题,如:戏剧翻译对象的确定、戏剧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戏剧译者的作用等。戏剧翻译元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戏剧翻译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而且在实践上会促使更多严格意义上翻译作品的诞生。戏剧翻译元问题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首要问题,内含着整个戏剧翻译现象的内在矛盾和秘密。因戏剧翻译元问题的解决,本学科中其他一系列理论问题也就有所归依。所以对戏剧翻译元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还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杨书颖[7](2014)在《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委婉语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对比入手,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实际语例的剖析,对汉语委婉语中的文化因素和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进行论述。这一研究有助于促进我们深入研究汉语委婉语中的文化性,并帮助我们完善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对比”。首先对委婉语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委婉语的范围,同时通过分析委婉语和文化的关系,强调了从文化的角度比较汉英委婉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介绍了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共通性。从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化需求和共同的文化效应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分析了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民族性。得出汉英委婉语在制度观念、价值观念、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上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民族性的结论。对汉英委婉语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对比是研究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文化性的基础。第二章为“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本章首先界定了文化因素,这是研究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特点的前提。再通过对汉语委婉语文化因素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汉语委婉语文化因素的三大特点:时代性、隐蔽性、文学性。并在分析汉语委婉语文化因素特点的过程中,阐述了汉语委婉语文化因素对委婉语教学的影响。第三章为“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本章从教师、实际教学、教材三大角度出发,论述了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首先介绍了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从掌握系统的汉民族文化知识和了解留学生的文化知识两方面分析了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文化意识。其次对实际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文化因素差异较大的委婉语和文化因素基本相似的委婉语两大角度出发,以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探讨了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意识的灌输。最后分析了教材编排与设计中的文化意识。通过对现行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考察,分析了目前教材在委婉语处理方式上的偏差,并探讨了如何加强对外汉语教材在委婉语编排与设计中的文化意识。研究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周朝宋[8](2013)在《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避免直接谈及死亡,人们总在千方百计地对"死亡"进行乔装与隐晦,从而有了各式各样的死亡委婉语。死亡委婉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中共存的特点,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此文结合人类学家Florence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以及差异性所在。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色,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高丽娟[9](2012)在《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映射》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禁忌普遍存在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本文从禁忌语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着手,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指出英、汉语在宗教、性、"死"、体貌以及种族、民族及性别歧视禁忌语等方面都存在禁忌语,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隐私、称谓、老龄和数字四个方面。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杨万宁[10](2012)在《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禁忌语,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是受思想控制的,禁忌语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人们思想和思维的不同,人们思想的种种禁忌导致了禁忌语的出现,而文化是决定人们思想的最终因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汉英禁忌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了解和把握这种差异,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英禁忌语内涵及特点、语用差异、表达手段、形成因素及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减少汉英语言交际过程中引起的不悦,避免语用失误,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汉英“死亡”代用语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英“死亡”代用语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有关英汉委婉语的研究 |
(一) 英汉委婉语的理论研究 |
(二) 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研究 |
(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相关研究 |
(四) 翻译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相关研究 |
(五) 教学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相关研究 |
二、启发与讨论 |
(2)文化视野下的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示等级的地位观 |
二、指明归所的宗教观 |
三、臧否意义的价值观 |
四、赋予具象的隐喻观 |
五、凸显民俗的仪礼观 |
六、珍爱生命的怜惜观 |
七、结语 |
(3)《红楼梦》中“死亡”用语及其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1.“死亡”用语研究现状 |
2.关于《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应用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统计 |
第一节 汉文版《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统计 |
一、词类“死亡”用语 |
二、短语类“死亡”用语 |
三、句子类“死亡”用语 |
第二节 维译本《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统计 |
一、词类“死亡”用语 |
二、短语类“死亡”用语 |
三、句子类“死亡”用语 |
第二章 《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维译 |
第一节 从结构上看《红楼梦》“死亡”用语的维译 |
一、词类“死亡”用语 |
二、短语类“死亡”用语 |
三、句子类“死亡”用语 |
第二节 从感情色彩上看《红楼梦》“死亡”用语的维译 |
一、原文与译文感情色彩一致 |
二、原文与译文感情色彩不一致 |
第三节 从文化上看《红楼梦》“死亡”用语的维译 |
一、等级观念 |
二、宗教 |
第三章 《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维译策略及方法 |
第一节 《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翻译策略 |
一、归化 |
二、异化 |
第二节 《红楼梦》中“死亡”用语的翻译方法 |
一、引申法 |
二、加词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4)汉越“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语料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现状 |
二、“死亡”委婉语的跨语言比较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委婉语的概说 |
第一节 委婉语的界定 |
一、汉语中的委婉语界定 |
二、越南语中的委婉语界定 |
第二节 委婉语的特征 |
一、民族性 |
二、时代性 |
三、间接性 |
第三节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关系 |
一、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联系 |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区别 |
第三章 汉越语“死亡”委婉语对比 |
第一节 汉越语“死亡”委婉语的音节结构分类 |
一、汉越语单音节“死亡”委婉语 |
二、汉越语多音节节“死亡”委婉语 |
第二节 汉越语“死亡”委婉语的表现内容分类 |
一、按死者的不同特征分类 |
二、按死者的宗教信仰分类 |
三、按民间风俗分类 |
第三节 汉越语“死亡”委婉语修辞手段分类 |
一、汉语“死亡”委婉语修辞手段 |
二、越南语“死亡”委婉语修辞手段 |
第四节 汉越语“死亡”委婉语异同与原因 |
一、汉越语“死亡”委婉语的相同点研究 |
二、汉越语“死亡”委婉语的差异点研究 |
三、汉、越语“死亡”委婉语异同的原因 |
第四章 “死亡”委婉语在汉越语中的翻译与教学 |
第一节 “死亡”委婉语在翻译方面 |
一、“死亡”委婉语的色彩 |
二、汉、越“死亡”委婉语语用翻译 |
第二节 “死亡”委婉语的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
一、在交际中越南学生常犯的错误 |
二、教学应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汉日英语言禁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依据、选题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0.1.1 选题依据 |
0.1.2 选题价值 |
0.1.3 研究现状 |
0.2 主要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0.2.1 研究难点 |
0.2.2 创新之处 |
0.3 研究意义 |
0.3.1 丰富禁忌语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 |
0.3.2 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0.4.1 文献参照与分类对比相结合 |
0.4.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统照相结合 |
第一章 语言禁忌概述 |
1.1 语言禁忌的界定 |
1.2 语言禁忌的特征 |
1.2.1 民族性 |
1.2.2 集团性 |
1.2.3 时代性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同和异 |
2.1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共通性 |
2.1.1 生理行为类 |
2.1.1.1 死亡类 |
2.1.1.2 疾病类 |
2.1.1.3 排泄类 |
2.1.2 宗教神灵类 |
2.1.3 人体器官类 |
2.1.4 咒骂语类 |
2.2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差异 |
2.2.1 姓名称谓类 |
2.2.2 隐私话题类 |
2.2.2.1 年龄和婚姻状况 |
2.2.2.2 收入状况 |
2.2.3 性爱生育类 |
2.2.4 行业语类 |
2.2.4.1 商业 |
2.2.4.2 渔业及深山劳作业 |
2.2.4.3 戏剧界 |
2.2.4.4 「女房词」 |
2.2.5 节日庆典类 |
2.2.6 数字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日英禁忌语规避手段对比 |
3.1 语音手段 |
3.1.1 换用手段 |
3.1.2 简省手段 |
3.2 词汇手段 |
3.2.1 创造专有名词 |
3.2.2 词语替换 |
3.2.2.1 用近义词替换 |
3.2.2.2 用反义词替换 |
3.2.2.3 用其他词语替换 |
3.2.2.4 用外来词替换 |
3.3 语义手段 |
3.3.1 故意模糊 |
3.3.2 避重就轻 |
3.4 文字手段 |
3.4.1 缺笔 |
3.4.2 拆字 |
3.4.3 缺字 |
3.4.4 逆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形成动因对比 |
4.1 形成动因的共通性 |
4.1.1 敬畏心理 |
4.1.2 求吉心理 |
4.1.3 礼貌心理 |
4.2 形成动因的差异性 |
4.2.1 等级观念差异 |
4.2.2 价值观差异 |
4.2.3 宗教信仰差异 |
4.3 本章小结 |
本文的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汉语语言禁忌列表 |
附录三:日语语言禁忌列表 |
附录四:英语语言禁忌列表 |
(6)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戏剧翻译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章 研究综述 |
1.1 研究综述的对象与范畴 |
1.2 国内戏剧翻译理论及研究 |
1.2.1 三四十年代:直译还是改译 |
1.2.2 十七年:焦菊隐的整体观 |
1.2.3 新时期:英若诚《序言》的意义 |
1.2.4 国内戏剧翻译研究趋势分析 |
1.3 国外戏剧翻译理论及研究 |
1.3.1 70年代:戏剧翻译理论初萌 |
1.3.2 80年代:戏剧翻译符号学途径 |
1.3.3 90年代:回归剧本翻译的诉求 |
1.3.4 21世纪以来:共生的理论途径 |
1.3.5 国外戏剧翻译研究概述 |
1.4 已有戏剧翻译理论的分歧 |
1.4.1 戏剧翻译界定:广义还是狭义 |
1.4.2 戏剧文本的特性:文学性还是剧场性 |
1.4.3 戏剧译者的作用:主导者还是从属者 |
1.5 已有戏剧翻译理论的启示 |
1.5.1 戏剧翻译界定:狭义的定义 |
1.5.2 研究对象:剧本形式和译者心理 |
1.5.3 研究方法:本质和本源 |
1.5.4 戏剧翻译元问题的提出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情境翻译:戏剧翻译本质论 |
2.1 情境翻译概念的生成及界定 |
2.1.1 情境在戏剧中的意义 |
2.1.2 戏剧情境本体论 |
2.1.3 情境翻译的内涵 |
2.2 戏剧情境在戏剧翻译中的功能 |
2.2.1 戏剧情境与戏剧翻译同一标准 |
2.2.2 戏剧情境与戏剧翻译单位 |
2.3 戏剧情境翻译的理解 |
2.3.1 戏剧情境分层的理论依据 |
2.3.2 戏剧情境的三个层次 |
2.4 戏剧情境翻译的表达 |
2.4.1 戏剧翻译诗学 |
2.4.2 情境的言表述 |
2.4.3 情境的象表述 |
2.4.4 情境的情显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翻译情境:戏剧翻译本源论 |
3.1 戏剧翻译本源的追问 |
3.1.1 翻译情境的提出 |
3.1.2 翻译情境与翻译本源 |
3.1.3 翻译情境的结构及特征 |
3.2 翻译情境的本源性表现 |
3.2.1 翻译情境与译者翻译移情 |
3.2.2 翻译情境与情境翻译的内在关联 |
3.2.3 翻译情境与译本的心理蕴含 |
3.3 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隐性影响 |
3.3.1 言表述的差异 |
3.3.2 象表述的差异 |
3.3.3 情显现的差异 |
3.4 翻译情境对戏剧翻译的显性影响 |
3.4.1 复译的必然性 |
3.4.2 复译的必要性 |
3.4.3 戏剧译者的任务 |
3.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剧情和翻译要点 |
附录二 译者小传 |
附录三 术语汉英对照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
一、西方委婉语研究概述 |
二、我国委婉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任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对比 |
第一节 委婉语概述 |
一、委婉语的界定 |
二、委婉语与文化 |
第二节 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共通性 |
一、共同的文化基础 |
二、共同的文化需求 |
三、共同的文化效应 |
第三节 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民族性 |
一、不同的制度观念 |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 |
三、不同的民族风格 |
四、不同的宗教色彩 |
第二章 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
第一节 文化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
一、文化因素的定义 |
二、委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文化因素的特点 |
一、时代性 |
二、隐蔽性 |
三、文学性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第一节 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 |
一、掌握系统的汉民族文化知识 |
二、了解留学生的文化知识 |
第二节 实际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一、针对文化因素差异较大的委婉语 |
二、针对文化因素基本相似的委婉语 |
第三节 教材编排与设计中的文化意识 |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二、加强教材编排与设计中的文化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选用的对外汉语教材 |
致谢 |
(9)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映射(论文提纲范文)
1 禁忌语的演进 |
2 英汉禁忌语的趋同性 |
2.1 对“死”的禁忌 |
2.2 体貌禁忌语 |
2.3 性别歧视禁忌语 |
3 英汉禁忌语的互异性 |
3.1 有关隐私方面的禁忌语 |
3.2 有关称谓的禁忌语 |
3.3 有关老龄的禁忌语 |
3.4 有关数字的禁忌语 |
4 结束语 |
(10)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禁忌语的内涵及特点 |
第一节 禁忌语的内涵 |
第二节 禁忌语的特点 |
一、 普遍性的特点 |
二、 民族性的特点 |
三、 时代性的特点 |
四、 相对性的特点 |
五、 继承性的特点 |
六、 地域性的特点 |
七、 语境性的特点 |
八、 阶级性的特点 |
九、 含蓄性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英禁忌语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生、老、病、死的禁忌 |
第二节 宗教、神圣事物的禁忌 |
第三节 有关数字、颜色词的禁忌 |
第四节 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 |
第五节 有关猥亵性词语的禁忌 |
第六节 有关体语方面的禁忌 |
第七节 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 |
第八节 有关节日方面的禁忌 |
第九节 种族、性别歧视禁忌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汉英禁忌语禁忌手段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修辞手段 |
一、 委婉手段 |
二、 暗喻手段 |
三、 谐音手段 |
四、 反语手段 |
五、 讽刺手段 |
六、 畸变手段 |
七、 双关手段 |
第二节 语法手段 |
一、 否定句 |
二、 疑问句 |
三、 虚拟语气 |
第三节 语用手段 |
一、 话题手段 |
二、 联想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英禁忌语形成因素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因素 |
第二节 文化因素 |
第三节 礼貌因素 |
第四节 语言因素 |
第五节 政治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英禁忌语知识在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从语用出发正确理解禁忌语现象 |
第二节 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禁忌语现象 |
第三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地看待汉英禁忌语现象 |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禁忌语的教学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汉英“死亡”代用语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英汉委婉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丁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2]文化视野下的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分析[J]. 周巍,夏于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11)
- [3]《红楼梦》中“死亡”用语及其维译研究[D]. 高姣姣. 喀什大学, 2016(10)
- [4]汉越“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D]. NGUYEN THI DAO(阮氏桃).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5]汉日英语言禁忌对比研究[D]. 陈希伦.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 [6]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戏剧翻译元问题研究[D]. 朱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7]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的文化性研究[D]. 杨书颖. 扬州大学, 2014(02)
- [8]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A]. 周朝宋. 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9]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映射[J]. 高丽娟. 甘肃科技纵横, 2012(05)
- [10]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D]. 杨万宁. 黑龙江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