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的地位从社会的边缘被推向社会的中心,各界对教育的批评和攻讦之声也随之兴起,教育之于人性的种种压抑和束缚也遭到严正声讨。表面看,似乎的确是教育迫使人变成了应试的机器。然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教育自身的异化,即:教育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下变成了异在于其本真的活动——宏观上背离了其本真的追求,中观上违背了其固有的规律,微观上则颠倒了其目的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异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教育发展为一种专门性的社会活动开始,她就脱离了与生产生活的自然一体,并且,制度化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特权的属性,是作为控制大多数人的工具而存在的。此外,人才选拔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可以说,教育异化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同步而来的。近代以来,塑造“知识人”的信条和技术异化的影响以及教育之个人身份赋予作用的过度彰显使教育异化不断加剧。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教育异化的现状不容忽视。当前,不仅教育的内在诉求在外力的过度干预下已经异化,教育目的被肢解,而且,教育内外功能需求指向也已经异化,教育功能的失衡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教育现实活动过程沦为纯粹的应试与规训,教育俨然已经成了应试与规训的工具,进而使人性关怀在教育中失落,爱的精神在教育中淡漠,信仰追寻在教育中缺失。结果,教育不但没有在赋予人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人强健的体质,养成起其可迁移的能力,也没有在关怀人的基础上培育其全面的品德和完整的个性!这造成了人的极端片面发展,并进而使教育背离了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之崇高理想和本真追求,教育异化的程度空前加剧了。造成教育异化的,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因素。概括地说,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教育形式的演进是教育异化发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形态的转变使人的依附关系从自然依附转变为对物的依附,而教育身份则在陌生人社会里充当了最重要的标识手段,致使权力对教育过度干预,并且,受利益驱使,个人在教育选择方面也在进行博弈。这些都构成导致教育异化的外部力量。同时,由于我国本土教育理论的贫困及外来理论的片面,一直以来教育被单纯地定位为服务者,此外,教育理论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偏颇,在革新与继承之间陷于迷惘,对外来理论也缺少审慎地甄别和选择,这些共同构成了导致教育异化的内部力量。教育异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因而,当前历史条件下探寻超越或扬弃教育异化的路径,只能是对教育异化的有限消解。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教育异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权利的争夺的历史阶段,教育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为扩大受教育权利;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争夺教育机会的阶段,教育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为教育资源供给量的增加;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阶段,消解教育异化的主要任务则是确保优质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为此,当下要通过化解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及协调教育中复杂的利益关系来消解教育的外部异化力量,具体说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依法治教;同时,要在反省教育理论自身的基础上,对本土的优良教育传统矢志继承和弘扬、对外来理论审慎甄别和选择,以此来消解教育异化的内部力量。只要切实地努力,教育就可以逐渐接近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之自由和解放的本真!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本文的新意
  • 五、必要的说明
  • 第一章 异化——本体理论概述
  • 一、异化的语义学分析
  • (一) 异化的译源
  • (二) 异化的界说
  • 二、异化概念的发展演进
  • 三、教育异化的概念界定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 (二) 理性选择理论
  • (三) 博弈论
  • 第二章 回溯——教育异化之路
  • 一、教育的原始“丰富”
  • 二、教育异化的产生
  • (一) 制度化教育之初的特权属性对人的控制
  • (二) 人才选拔机制使教育形成人的片面发展
  • 三、教育异化的加剧
  • (一) “知识人”信条加剧人的片面发展
  • (二) 技术异化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工具性
  • (三) 教育的个人身份赋予作用沦为桎梏
  • 第三章 审视——教育之现实分析
  • 一、教育内在诉求的异化——肢解的教育目的
  • (一) 教育目的概览
  • (二) 教育目的流变
  • (三) 教育目的肢解
  • 二、内外功能需求指向的异化——失衡的教育功能
  • (一) 教育功能的演进
  • (二) 教育功能的失衡
  • 三、教育现实活动过程的异化——应试与规训
  • 四、教育实践客观结果的异化——“人”的缺失
  • (一) 人性关怀,在教育中失落
  • (二) 爱的养成,在教育中淡漠
  • (三) 信仰追寻,在教育中缺失
  • 第四章 归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 一、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 二、教育异化之源
  • (一) 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教育形式的演进
  • (二) 社会形态的转变与人之依附关系的变更
  • (三) 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 (四) 个人选择的博弈
  • 三、教育理论的偏差
  • 第五章 求索——教育异化的消解
  • 一、消解教育异化的现实性分析
  • (一) 教育异化的有限消解
  • (二) 教育异化的阶段性特征
  • 二、教育外部异化力量的有限消解
  • (一) 化解权力运作对教育的异化
  • (二) 协调教育中的复杂利益关系
  • 三、教育内部异化力量的有限消解
  • 四、教育理论的转向
  • (一) 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二) 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与重构
  • 结语 在途中——迈向教育的理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9(03)
    • [2].学校规训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失落[J]. 教育现代化 2019(86)
    • [3].杜威与彼得斯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4].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的演变[J]. 池州学院学报 2019(06)
    • [5].教育目的异化的辩证——基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 教育探索 2017(06)
    • [6].浅谈我国教育目的实施方向中核心素养的作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9)
    • [7].试论数学教育目的异化的问题[J]. 教育导刊 2017(04)
    • [8].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之迷失与回归[J]. 教学与管理 2017(27)
    • [9].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批判与扬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6)
    • [10].未雨绸缪 重在规划有序[J]. 江淮法治 2019(20)
    • [11].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批评[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7)
    • [12].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及分析[J]. 教书育人 2009(33)
    • [13].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J]. 中国教师 2009(21)
    • [14].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之批判[J]. 教书育人 2009(09)
    • [15].教育目的[J]. 内蒙古教育 2010(14)
    • [16].教育目的在于形成理想的“人之形象”[J]. 辽宁教育 2011(10)
    • [17].教育目的之冲突与调和——《再论教育目的》的启示[J]. 中国教师 2012(13)
    • [18].高校教育目的的异化及矫正[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27)
    • [19].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5)
    • [20].教育需从经典走向创新[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6(11)
    • [21].布雷岑卡教育理论评述[J]. 青海教育 2017(02)
    • [22].个性发展能否作为教育的目的?[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03)
    • [23].班级管理中注重智育和德育的发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6(10)
    • [24].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浅谈生活环节中的教师引导[J]. 考试周刊 2017(11)
    • [25].中美教育观念对比与思考——培养人方面探究[J]. 中华少年 2017(08)
    • [26].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对幼儿的影响[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7(03)
    • [27].《幼儿工作者的视野》简介[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7(03)
    • [28].我与学生们的书信情缘[J]. 新课程(上) 2017(02)
    • [29].亡羊补牢,犹未迟也[J]. 现代教学 2017(06)
    • [30].关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思考[J]. 中华少年 2017(11)

    标签:;  ;  ;  ;  

    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