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明德雨花实验中学410014
摘要: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它更强调的是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初中地理为依托,笔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探究式初中地理实践路径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是一种比较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学注重强化学生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正视地理学科的独特性质,使探究式教学在这一学科中运用的效果更为显著。
一、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新编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和形式不仅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也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对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校的条件,选择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新编的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大量的彩色插图布局,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提供的图片和数据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最新的发展动态,能充分体现地理的特征。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新教材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活动的环节,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探究活动这种形式来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相关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活动中就特别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另外从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形象表征,整体把握地理事物。
运用形象表征,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用图、绘图、多元思维等活动,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对地理问题进行观察,在大脑中形成该问题的整体的、形象的图景,并与大脑中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判断地理问题的类型是概念或成因或规律问题,还是特征问题。如:学习“中国降水”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形象表征“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中,从整体和局部对中国降水这一问题进行观察,在大脑中判断该类问题是属特征问题一中国降水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上分析,归纳中国降水的特征: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夏、秋两季。在探究性学习中,运用形象表征和整体把握策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降水的特征,形成形象的图景,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实验成为一个新的高考命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中地理既有文科学科的特点又具有理科学科的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地理实验时多加注意。实际上地理实验不同于其他理科学科实验要求那么精密,只要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得出其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知识就行。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国家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能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地理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恒志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6,(07):52-53。
[2]陈静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学周刊,2016,(36):64-65。
[3]岑小毫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6,(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