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新诗现代化”构想与艾略特影响

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新诗现代化”构想与艾略特影响

论文摘要

九叶诗派,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包括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九位诗人。他们围绕着《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期刊。接受艾略特影响,具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后来因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而得名。这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下的都市中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共同的诗歌爱好而南北联合地走到了一起。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笔者尽可能地将九叶诗派的诗与诗论不断“历史化”,即将其置回其产生时的特定的社会及历史的关系中去,复原其在特定历史上下文中的初始意义。本文第一部分,笔者阐述了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它直接受到艾略特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的影响。主要是对以西南联大三星(穆旦、杜运燮、郑敏)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的总结概括。他的这一理论弥补了当时中国新诗有好诗,但无系统的,切合中国新诗现状的诗论的缺陷。他的“新诗现代化”理论标志着九叶诗派的真正形成。笔者从第一手材料入手,通过细读,形成对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理论的理解。这一部分笔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新诗现代化”的实质:“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这是对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特征的概括,也是对受其影响的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总结。第二是实现“新诗现代化”的途径:“新诗戏剧化”。“戏剧化”又包括两大基本原则:客观性、间接性和矛盾性、冲突性。袁可嘉还从艾略特“剧诗”的创作,提出“戏剧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干脆写诗剧”。九叶诗派的诗歌与诗学(以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为代表)呈现出“契合”的状态。如果说,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体现了他们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段,即形式上的特征,那么以审丑的视角,展开对战争中都市文明的丑恶和人性异化的批判和揭露,则是他们的诗歌在主题方面的特征。这也是袁可嘉诗论所没有论及,却又是九叶诗歌“现代化”倾向较浓的一个方面,所以本文专门作为一个部分来讨论。因为所处文化环境、历史境遇的不同,九叶诗人又呈现出与艾略特的变异。最后,本文阐明了九叶诗派接受艾略特影响的历史渊源。可以说,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和诗论为参照系,在特定的战争时期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成熟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新诗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3 九叶诗派“新诗现代化”理论与艾略特影响
  • 3.1 “新诗现代化”的实质:“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观
  • 3.2 实现“新诗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新诗戏剧化”
  • 3.2.1 “新诗戏剧化”的原则
  • 3.2.1.1 客观性、间接性
  • 3.2.1.2 矛盾性、冲突性
  • 3.2.2 “新诗戏剧化”的发展方向:“剧诗”形式
  • 4 九叶诗派诗歌的城市化倾向与艾略特影响
  • 4.1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 4.2 对人性异化的揭示
  • 5 九叶诗派接受艾略特影响的原因分析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新诗现代化”构想与艾略特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