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毕力赫金矿地处华北板块北缘重要的金成矿带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北缘叠接俯冲带南部近华北板块一侧。经前人工作,将毕力赫矿区圈定了5条矿化蚀变带,即Ⅰ矿带、Ⅱ矿带、26号矿脉、23号矿脉和22号矿脉,其中Ⅰ矿带于1998年投产出矿,目前资源接近枯竭。Ⅱ矿带为2007年武警黄金研究所新发现矿体,已提交储量约20吨。其它几个矿脉正在勘查之中。本论文在矿床地质特征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手标本、显微镜观察和近红外光谱测量,重点进行了Ⅰ矿带五、六中段蚀变类型、蚀变空间分带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研究;系统进行了Ⅰ矿带和Ⅱ矿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和盐度的研究。综合矿区地质特征、蚀变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总结了矿区成矿特点,并就矿区近外围成矿潜力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如下:(1)赋矿围岩:Ⅰ矿带赋矿岩性主要为安山岩、花岗闪长玢岩、花岗斑岩,Ⅱ矿带赋矿围岩主要为次火山杂岩体(包括花岗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岩。其中次火山杂岩体的分布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控制。(2)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泥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其中绿泥石化主要分布在矿体外围,而硅化、绢云母化、泥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并呈线性沿构造带和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分布。其中,构造交汇部位和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硅化、绢云母化、泥化等蚀变较为强烈。(3)Ⅰ矿带五、六中段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具有丰度高、个体小的特点,包裹体类型包括NaCl-H2O包裹体(纯气体、富气相和富液相)和含子晶的包裹体,其中以富液相NaCl-H2O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出现了三个峰值区,分别为220℃-280℃、160℃-220℃、120℃-160℃,表明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60℃-220℃。盐度多<5%。这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点。Ⅱ矿带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与Ⅰ矿带一致。(4)综合矿区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诸因素,推测22号矿脉和Ⅱ矿带南东部河沟处为金成矿有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