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减量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采矿工程
作者: 顾晓薇
导师: 王青
关键词: 环境压力指标,减量化,环境载荷,环境压强,足迹强度指数,本国足迹,环境效率
文献来源: 东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环境问题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缘由,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为现实的管理模式,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环境压力和承载力实施度量和监测。在度量和监测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资源减量化和环境减压化的轨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文基于社会代谢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方法及相关指标,提出并构建了国家环境压力总量和压力强度指标体系,包括:本国环境载荷、本国生态足迹、环境压强、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将这些新指标与国家经济总量指标(GDP)结合,得到经济运行的环境效率指标。新指标体系专门针对国家环境构建,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总量、压力强度、资源与环境效率等进行综合度量、评价与监测;分析经济增长的压力反弹效应和效率提高的压力减量效应;模拟在给定环境效率的条件下,实现环境压力减量目标所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或在设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实现环境压力减量目标所需要的环境效率革命倍数。 新指标体系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既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面,也考虑了其排放面;既考虑了资源消耗,也考虑了环境污染:既考虑了可再生资源,也考虑了非再生资源;既考虑了环境压力,也考虑了环境承载能力。新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是物质流核算与生态足迹指标的创新性结合与拓展。 论文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过去一个时期的环境压力和效率状况以及减量化趋势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并与一些国家的同类指标进行了对比。本国生态足迹、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的计算期为1961~2003年,本国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的计算期为1990~2002年。研究结果表明: (1) 我国的环境压力总量和压力强度已很高。本国环境承受得载荷达每年上千亿吨,本国生态足迹达28×108hm2(全球公顷);环境压强达到70t·hm-2,高于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发达国家;生态系统从1970年代初就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现在的超载程度已很严重,2003年的足迹强度指数为2.3、生态超载指数为1.3,即本国环境所承受的以生态足迹表征的环境压力超过其承载能力1.3倍。 (2) 我国的环境效率(单位环境载荷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率(单位本国生态足迹的经济产出)在研究期均有较显著的提高,即单位经济产出消耗的资源量
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与自然—社会代谢
1.2 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
1.3 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1.3.1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3.2 系统性指标体系
1.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分类指标(体系)
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问题定义与研究思路
2.1 问题的提出与定义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物质流核算与指标体系
3.1 从社会代谢到物质流核算
3.2 物质流核算指标与帐户
3.3 物质流核算项目分类
3.4 经济系统的资源效率
第四章 生态足迹方法与指标体系
4.1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方法
4.1.1 资源消费与生态足迹
4.1.2 生态足迹基本假设
4.1.3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别
4.1.4 等量因子与产量系数
4.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4.2.1 综合法计算模型
4.2.2 成分法计算模型
4.3 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
第五章 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
5.1 国家环境压力总量指标
5.1.1 本国环境载荷
5.1.2 本国生态足迹
5.2 国家环境承载力
5.3 环境压力强度指标
5.3.1 环境压强
5.3.2 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
5.4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5.4.1 经济系统的环境效率
5.4.2 环境减压与反弹和减量效应
5.4.3 环境压力的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
5.5 讨论
5.5.1 新指标的特点与比较
5.5.2 本国环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实证研究
6.1 物质流帐户的建立及其指标计算概述
6.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面积计算概述
6.3 中国1990-2002年环境载荷
6.3.1 环境载荷的历史轨迹
6.3.2 环境载荷的构成
6.4 中国1990-2002年环境压强
6.5 中国1961-2003年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
6.5.1 本国足迹与承载面积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6.5.2 本国生态赤字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6.6 中国1961-2003年足迹强度指数与生态超载指数
6.7 生态环境效率
6.7.1 本国环境效率
6.7.2 本国生态效率
6.8 环境压力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6.8.1 本国环境载荷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6.8.2 本国生态足迹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6.9 中国2020与2050年生态环境效率革命的场景分析
6.9.1 以本国环境载荷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6.9.2 以本国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6.10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形势总评
第七章 环境压力和效率的国际对比
7.1 本国环境载荷及其主要分量的国际比较
7.2 环境压强国际比较
7.3 生态足迹指标及足迹强度指数国际比较
7.4 生态环境效率国际比较
7.5 国际对比的几点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新指标体系的特点
8.1.2 中国环境压力状况及减量化形势
8.1.3 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压力
8.2 减量化政策措施建议
8.3 不足与今后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欧盟物质流核算账户表
附录二 计算结果表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发布时间: 2006-10-25
参考文献
- [1].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度与水电开发生态制约研究[D]. 李德旺.武汉大学2012
- [2].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 陈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 [3].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 刘宏.江苏大学2010
-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江平.武汉大学2010
- [5].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研究[D]. 赵好战.北京林业大学2014
- [6].黑龙江省西部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 贾利.东北林业大学2003
- [7].厦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研究[D]. 欧健.厦门大学2008
- [8].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悦.中国地质大学2015
- [9].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与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研究[D]. 李庄.华北电力大学2013
- [10].中国畜养产污综合区划方法研究[D]. 付强.河南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赵文晋.吉林大学2004
- [2].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谢鸿宇.武汉大学2004
- [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 兰国良.天津大学2004
- [4].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D]. 岳强.东北大学2006
- [5].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 相震.南京理工大学2006
- [6].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D]. 马世忠.中国海洋大学2006
- [7].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D]. 庞敦之.中国海洋大学2006
- [8].基于MFA的区域物质代谢研究[D]. 周震峰.中国海洋大学2006
- [9].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D]. 陈丽萍.天津大学2005
- [10].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李宏.兰州大学2006
标签:环境压力指标论文; 减量化论文; 环境载荷论文; 环境压强论文; 足迹强度指数论文; 本国足迹论文; 环境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