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疾病,早期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吻合口瘘是食管外科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8~22%,死亡率为11.6%~53.9%。而国内的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6%~6.4%。死亡率是38.1%~53.6%。该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有:吻合时技术不熟练,吻合的方式和局部的血运差。局部的血液循环是造成吻合口漏的主要原因,而外科医生如果对食管的供血动脉不了解,就可能盲目地结扎食管主要供血动脉和过多地游离食管,从而会造成局部的血运差,所以有必要对食管动脉的来源及游离长度有更详细的了解。另外,食管癌患者就诊时约80%都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不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全身化疗疗效差,不良反应重。采用动脉内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由于抗癌药物直接进入肿瘤内部,可有效地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故近年来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食管动脉的来源、起始位置、管径和血管的游离长度变异较大,文献中对食管动脉的报导存在着诸多矛盾的说法,所以会造成外科医生误扎食管的主要供血动脉和介入医生插管的失败,从而导致了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和限制了介入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鉴于以上原因,有必要从尸体解剖和影像分析两个方面去揭示食管的血液供应。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尸体解剖和影像分析。1:①剥离股动脉;②每具尸体用红色乳胶以450—550ml加压注入;③乳胶固定后,按照颈、胸、腹的顺序分区行大体解剖;④观察各段供血动脉的起始位置、来源,记录并拍照;⑤用两脚规和直尺测量动脉的游离长度。2:①由手背静脉注入造影剂;②从颈部到腹部以0.5mm的层厚进行扫描;③用Brillian7.11.28软件成像系统建立三维图像;④观察并记录食管动脉的起始位置;⑤测量食管动脉的起始内径。结果:1段主要供血动脉的来源:颈部主要由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供血,胸上段主要由来自胸主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的食管支供血。胸下段主要由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支和肋间后动脉供血,腹段由胃左动脉和左膈下动脉供血。2各段供血动脉的内径:甲状腺下动脉:1.30±0.48mm,支气管动脉1.26±0.33mm,胸下部食管支动脉1.33±0.40mm,胃左动脉2.01±0.36mm。3各段供血动脉起始处对应的椎体:影像部分:支气管动脉主要起始于T5~T6之间(占总数的50%),胸下部食管支主要起始于T7~T8之间(占总数的65%)。尸体部分:胸上部食管支对应T4(占总数的82%),支气管动脉主要起始于T2~T4之间(占总数的78.6%),胸下部食管支主要起始于T7~T8之间(占总数的40%)。4各段供血动脉起始处在主动脉管壁上的开口:影像部分:支气管动脉主要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右前壁(占总数的27.5%),胸下部食管支主要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左前壁(占总数的35%)。尸体部分:胸上部食管支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右前壁(占总数的32.2%),支气管动脉主要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右侧壁(占总数的27.3%),胸下部食管支主要开口于胸主动脉的正前壁(占总数的34.3%)。5各段供血动脉的游离长度:甲状腺下动脉:1.52±1.2cm,胸上部食管支1.81±0.42cm,支气管动脉:1.75±1.05cm,胸下部食管动脉:2.19±1.24cm,胃左动脉:2.86±1.48cm。结论:1各段主要供血动脉的来源:颈部主要由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的食管支供血,胸上段主要由来自于胸主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的食管支供血。胸下段主要由来自于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固有动脉和肋间后动脉食管支供血,腹段主要由来自于胃左动脉和左膈下动脉食管支动脉供血。2按身体质量指数对食管的各段动脉进行分组时,各段动脉直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3按身高对食管的各段动脉进行分组时,食管固有动脉和胃左动脉的内径在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01)
- [2].单纯食管裂孔网膜疝[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6)
- [3].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J].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7(03)
- [4].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26例手术治疗体会[J]. 山东医药 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