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黄朝雯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结合学科进行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生物学教学中结合学科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教育。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有赖于教育者去培养,所以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当前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从单一地传递现成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生的健康发展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健康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的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竞争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调查表明,不少中学生存在消极心态,如学习中的厌学、不求上进;生活中贪图享乐;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冷漠,独善其身,师生矛盾等。这些无疑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良心理导致行为异常。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杀、犯罪时有发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开设心理学科、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但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中学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

1.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几乎人人相同。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了解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的努力有很大关系。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的动员。

另外,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懂得适宜的刺激可引起良好的条件反射,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一种适宜的刺激,并引导潜在的动机产生积极的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考试前自己对自己大声说:“我一定会取得成功,我是最棒的”。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教师应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心理,善于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

(2)“生殖与发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性问题的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对正在萌动的性冲动缺乏心理准备,具很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且对性问题的社会道德了解肤浅,若遇到不良影响,就容易矛盾激化,误入歧途,所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为、性歧视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教师在讲授“生殖与发育”部分内容时,应讲清男女生殖系统结构、功能、发育及成熟的知识。这样,学生了解到青春期自己生理及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意识到自己对异性的好奇,渴望了解和接近异性的愿望,希望引起异性注意等心理是正常的,不是下流、污秽的,消除负疚感。在认识到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的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在交往时要学会尊重别人,注意分寸。另外,教师可教会学生利用“大脑皮层功能区交替活动与休息”的原理,采取焦点转移法,帮助学生应付本能冲动与性困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自己喜欢的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这样,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得到转移,性冲动得到较合理的转移,也能使体内过剩的能量得到正常的释放。通过教师对“生殖与发育”部分内容的讲解,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

(3)“生物与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也要有所奉献。“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4)“生物科学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古今科学家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形成坚强的意志。如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的过程表明,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还需要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2.探究活动中加强心理训练,丰富人生体验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一套系统的探究方法。在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设计、调查、课外实践等。可利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加强心理训练,丰富人生体验。

(1)实验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实验课比理论课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课的每一环节无疑都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了锻炼。探究活动的环节有: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反思。其中,“发现问题”能促进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提高注意的品质;“设计实验”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分析、总结”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反思”要求学生总结成败得失,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实验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强制自己坚持实验,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既锻炼了意志力和耐挫力,又提高了自控力,使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

实验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并不意味可放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及时的检查和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自我评价。对于成功者,教师要肯定其价值,也要提醒其不要骄傲,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调查与课外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又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只有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的价值。调查、课外实践这些探究活动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更能锻炼自控力。到社会中去,与社会广泛接触,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形成对社会的正确的认识,使其心理行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发展对生活的积极的情绪。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的博大与神奇,可使学生开阔心胸,舒缓情绪,培养健康的情趣。面对青山绿水,大声呼喊,宣泄痛苦,发泄愤怒,转移消极情绪,重建积极向上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体会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需要得到每一位生物教师的重视。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耐心倾听,仔细观察,适当引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标签:;  ;  ;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