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恭喜四方

新年新气象恭喜四方

一、新年新气象恭贺致四方(论文文献综述)

随睿[1](2020)在《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文中研究表明《农民》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为农民刊行的报纸,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的1925年3月1日创办,初期为旬刊,第7卷起改为周刊,1932年7月16日停刊,再于1934年12月31日复刊,后因战事辗转内迁直至终刊。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乡村教育部创办的农民读物,该报在农民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累积的大众传播实践经验也对我国农民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农民》报视为一份具有启蒙性质的农民读物,选取1925-1932年的报刊文献资料,结合平教会同人的乡建思想和编辑团队的办报理念,通过研究该报对于民国时期农民群体的认识和形象塑造,来探讨《农民》报怎样向传统农村展现“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将知识精英的乡村现代化改造理念输送至“无知无识”的农民?在这颇具创新性的启蒙实验中,《农民》报自身有何发展演变,这种变化背后是否有“下乡博士”与底层乡村社会的互动需求?并试图透过《农民》报深入探寻农民报刊的生发境遇,以及在时代背景和救亡图存呼唤之下报刊与社会的关系。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目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对研究方案作出充分论证。第二章,笔者简要介绍了时代背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简要交代,论述了《农民》报的创办宗旨、发展流变及栏目设置,分析了该报从“乡村教育者”向“农民机关报”转变的努力及意义,并重点考察了该报的主持人群体。《农民》报社各职皆由平教会同人担任,这批“下乡博士”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受晏阳初等乡建领袖的感召而来,又通过办报向农民读者宣扬乡建理念。在定县的乡建活动中,他们的办报理念不断得到补充发展,这种办报实验反过来也推进了乡村改造工作。第三、四章则通过对《农民》报(1925—1932)文献资料的分析爬梳,结合报社同人的办报理念,来分析该报呈现的“旧农民”和“新农民”各自的特质与内涵,并归结出在这一过程中,该报作为乡村新媒体所采取的形象建构方式。第三章论述了《农民》报运用“耻化”叙事策略建构了“愚、穷、弱、私”的“旧农民”形象,该报希望通过明耻教识来向读者揭示当时中国之困苦、农民之艰苦,以此促使农民群体的自省。第四章沿着前章思路,进一步分析报社同人想象中的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新农民”形象,且在这一反向价值建构的过程中,该报作为首份农民报刊创新性地使用了“立典型”的宣传方法,通过塑造新时代的改良理想向读者提示现代农民应有的素质,并引起农民务实发展的自觉。第五章,立足前两章《农民》报对“旧农民”与“新农民”的形象建构过程分析该报如何“化农民”,即培养农民成为新的社会力量进行乡村自治,同时依据报刊栏目内容从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等四个维度考察《农民》报所做的本土化尝试,并详细阐述在这一过程中所凸显的“农民化”表达方式。结语部分则立足民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从实验式办报这一角度出发,来归纳探讨《农民》报如何通过建构农民形象来达成“造就新农民”的终极目标,并基于《农民》报由“乡村教育者”向“农民机关报”的变迁,勾勒出《农民》报作为我国第一份农民报刊的成长历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应照了“下乡博士”与底层农村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

李娟娟[2](2020)在《“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灯内涵丰富,狭义的花灯是指具有一定剧本基础,作为地方剧种的“花灯戏”,广义的花灯是指融合了花灯灯会、群体音乐舞蹈的花灯民俗活动,包括元宵灯会、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活动、花灯歌舞、花灯小唱、花灯小戏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本文的“花灯”是广义的概念。腾冲花灯历史悠久,从明朝就有以舞蹈和唱调为主的花灯歌舞及有较完整情节的花灯小戏,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围绕元宵灯会,形成了包含灯彩展示、猜灯谜、舞龙舞狮、抬阁、皮影戏演出、花灯小戏表演等综合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扎根于民间,蕴含着民间礼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弘扬地方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论文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着力挖掘腾冲花灯文化的内涵,讨论其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做了探讨,力图开发出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展开。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等内容。正文一共四章。第一章从理论出发,阐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文化、师生、课程三个方面论述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从政策依据、资源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第二章是课程开发的构想和设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形式、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并对编写体例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三章是课程的实施构想。概述了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五个专题,实行专题教学的方式。专题一主要梳理腾冲花灯概貌,分析了腾冲花灯的类型;专题二主要介绍了腾冲花灯起源及历史沿革发展情况;专题三主要从腾冲玩灯的习俗、赏花灯、闹花灯几个方面品析腾冲的元宵灯会,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提升审美能力;专题四分析了腾冲花灯的内容及蕴含的侨乡文化及抗战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专题五主要从音乐、舞蹈、语言、道具及服装几个方面分析腾冲花灯的表演艺术。接着针对每专题的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分析了教学形式,并展示了教学设计。第四章是课程的评价实施。在课程的评价中坚持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分别对学生、教师进行了评价。结语对“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总结,概括了课程开设的意义,简述了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任航[3](2020)在《《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文中研究说明庚子事变后,北京的各项新学迅速勃兴,民间兴起了办学、办报的热潮,北京的画报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自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开始,画报便作为一种通俗的传播形式,受到民众的喜爱。此后,北京画报的办刊数量平稳增长,至1928-1937年形成了北平“画报热”。其中,《世界画报》得益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渐显现代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并因其专业的编排理念、精准的经营策略在北平的画报业中脱颖而出,发行长达十二年,出刊共计607期,成为华北地区销量第一的画报,也是北方摄影画刊中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个刊物。作为一份恪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画报,《世界画报》以图像为主的记录方式构筑了一部北平的社会图像志,其中既有技术力量、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景观的不断发展,也有大众群体与都市的成长。它不仅记录了北平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也持续关注着北平都市文化的发展。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北京画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了1902年至1949年间所有现存可考的北京画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报研究“南热北冷”现象的研究缺陷。在基本掌握北京画报历史的前提下,重点探求了1928‐1937年“画报热”中北平画报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画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将《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世界画报》所展示出的都市“侧影”。自1928年6月20日,北京丧失了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首都身份,经历了长达21年的非国都时代。在这21年中,1928-1937年的“北平十年”是北平由政治中心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城市表现,也最能呈现出北平的都市文化特色。在这十年间,《世界画报》一直保持着对北平都市文化的关注,记载了北平都市文化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因此,从北平都市文化语境中感受《世界画报》的文化张力,从《世界画报》中见证北平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探究《世界画报》的城市叙事方式,及《世界画报》与北平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思维平台与研究立场,也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具体而言,《世界画报》作为北平的都市文化样本,给予了北平更加多元化的叙事与解读方式。它凭借视觉媒体的再现,将各阶层市民原本彼此疏离的各式生活样貌拼剪于一体,其中既有新旧权贵、豪门巨贾、文人学者、青年学子的都市体验,也有普通市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市民阶层构成了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论是戏园、庙会等传统娱乐场所,还是电影院、公园等新式游乐项目,都在这座新旧并重、中西交融的北平城各放光彩。《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生产媒介,以摄影、绘画、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自由穿行在各个文化维度中,不论是西方艺术的西风东渐,还是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改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艺术的视角,构造出既蕴含高雅又不吝世俗的都市空间。此外,《世界画报》极为关注女性议题,以图文并茂的传播样式充分展示了当时都市女性生活,把女性推向具有高密度话语的平台,塑造了美丽、时尚、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通过画报详尽的叙事重构,我们看到它对于许多对立的事物都能包容与接纳,“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多种元素在其中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世界画报》在参与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娱乐、都市艺术以及对现代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探究画报对北平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都市文化与画报内容之间表现出的双向作用,以媒体视角探讨北平城市发展与转变的主轴,多维度地建构了20世纪20、30年代北平的都市文化。可以说,《世界画报》为都市群体叩启了一扇探索现代生活的大门,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现代性的“软性入口”,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进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也正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北平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世界画报》解读的过程中,试图刻画出一个不同于上海的“现代性”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想像、构建与呈现一个交织于媒介记忆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拟态化的“北平十年”。

松哈尔[4](2020)在《清末《女子世界》传记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文化精英们对女性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救国期待,认为身体强健、有智有识的女性对拯救民族危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兴办女学、创办报刊等方式启蒙女性,试图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陋习,建立新思想,为中国女性建立“国民之母”“女国民”等新的身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因而,妇女报刊便成为他们启蒙女性、重新建立女性社会身份的重要媒介之一。本文以1904年丁初我等人创办的《女子世界》为研究对象,以该杂志设置的传记专栏为中心,分析了其中的中外两类女性形象。一类是沙鲁士格尔垤、美利加阿宾、海丽爱德斐等外国人物形象,她们着重于革命家、慈善家、文学士等社会角色;另一类是以花木兰、梁红玉、红线、聂隐娘的传统女豪杰形象,阐释中国传统女豪杰形象的家国意识与情怀。这些中外女性人物传记中的西方女杰与中国传统女豪杰形象是近代精英知识分子们倡导女子爱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女国民”思想的载体,同时为近代社会以来的中国妇女独立与解放树立了典范。这两类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创刊者、翻译者和作者所共同提倡的“女国民”和“国民母”思想建构的主旨。它力图以身体强健、精神独立、有智有识、为国献身的女性群体振兴女界,使她们成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均有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这种社会性别思想推动清末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是对传统知识女性以吟诗作画为自娱手段、远离社会责任的闺秀生活的颠覆。中外女性人物传记在《女子世界》的叙事文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和显要的地位。在艺术上,创办者和撰稿人们秉承中国人物传记的写作传统,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树碑立传,表现出谱写女性史的魄力。出于启蒙的责任,他们大量着译外国女性传记,更是为确立现代女性形象的知识谱系打开了视野。当然,出于“女国民”形象建构的紧迫性和现实性,这些中外女性人物传记并未完全遵照史实,不仅存在对历史人物的误读,也包含作者“再创造”的成分,真实地体现了近代传记文学中写实与虚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啮合。由于过高估价了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潜在的社会性功能,这群知识精英们力举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是需要辨析和历史性地进行评价。但是,正如《女子世界》的历史功绩不能忽视一样,其传记文学中的中外女性人物形象的思想成就和学术价值是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阐释的。

李君娜[5](2020)在《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化,西方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的舶来品,以中国传统学缘关系为基础、借鉴西方大学社团组织形式的中国近代同学会(校友会)也产生并发展。在中国近代产生的众多同学会中,以南洋公学及以其为基点发展而来的学校所组成的同学会是其中产生较早、发展较完善、影响力较大的同学会组织之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了解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在沪总会内部诸事务的发展和联系网络,深入了解其内部运作和内外部联系。因以南洋公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学校的演变及时局的影响,南洋公学系统的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10-1920、1921-1937和1938-1949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海总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得到奠定,各分会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自主地自我发展,整个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呈现出初步发展态势。在第二阶段,上海总会和各分会都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时期各地交大同学会的陆续成立以及交大同学总会的筹建给与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部动力。在第三个阶段,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因时局影响而中衰,也因时代赋予的团结校友和帮扶学校的重任而重整复兴。经过1910-1949年间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在内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渐加强,整体呈现出发展态势。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除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动力外,南洋公学同学会(上海总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同学会体系的扩大。南洋公学同学会1910年在沪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陆续存在了近四十年,历史悠久。在这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在职权机构、经费、会所、会刊、活动六大方面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同时适应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保持了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反映了理事会竭力发展同学会的美好愿望和实际努力。但在某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若与同一体系内的各分会相较,上海总会在办理时间和处理手段上则呈现出明显的迟缓性和僵硬性,这对会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内部建构和运作是南洋公学同学会保有活力的内部动力,而其在不同层面结成的联系网络则是南洋公学同学会实现纵深发展的途径。从不同层面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处在校友、母校和社会的联系网络中,通过在情感和生活中给与校友慰藉和帮助,在参与管理、建设和庆祝等事务的过程中辅助母校发展;在参与社会服务中与社会进行交流,结成了多维的联系网;在与校友、母校和社会三者的交流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和母校的交往是最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相对较大的。但总的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是依凭自身所攀附的联系进行各方联络和号召,并不能产生强制力,因而对各方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梳理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南洋公学同学会内部运作和层级联系,是对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实例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高扬励[6](2020)在《会馆剧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馆剧场,指会馆内专门用于戏曲演出及观赏的场所。本论文以会馆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会馆剧场的田野调查及搜集、整理与会馆剧场相关的文献材料,运用戏曲学、宗教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馆剧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会馆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类型之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演剧场所,其形制、布局与当时的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无疑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建构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本论文首先对会馆及会馆剧场的基本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会馆剧场的产生动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各地区会馆剧场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进行总结,考察会馆剧场的实际状况;再次,对室内会馆剧场及娱人小剧场的建筑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总结剧场之特征;最后对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进行梳理,对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进行总结,探讨会馆剧场对于戏曲传播的作用。会馆剧场作为会馆的构成部分,其自身特征受会馆的直接影响。会馆剧场是会馆祭祀、联谊需求的产物,以满足会馆成员敬神、娱乐的目的而建。从时间上看,会馆剧场初兴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民国走向衰落。整体上看,会馆受商人、官员、移民的流动而遍布全国,因而会馆剧场也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而言,会馆剧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水陆交通要地以及人口聚集的市镇。会馆剧场继承神庙剧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多样,装饰文雅华丽。会馆剧场仿照神庙剧场而建,采用时代流行的剧场样式。会馆剧场的戏台以过路台为主,两侧设有看楼。有的会馆设有多座戏台来满足会馆繁盛演剧的需要。因会馆成员的审美及会馆所处地区建筑风格、地形的不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上形成区域特征。匾额、楹联、雕塑和彩绘是会馆剧场的主要装饰,这些装饰彰显会馆成员的经济实力,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使会馆剧场成为中国古代剧场装饰艺术的代表。室内会馆剧场和娱人小剧场是会馆剧场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上更加考虑观众观剧的舒适性及剧场的专业性。室内会馆剧场在剧场顶部设置屋顶,将看楼设置成包厢,大厅摆放桌椅。室内会馆剧场虽与戏园相仿,但仍存差异。娱人小剧场多设在会馆较隐蔽的院落,规模较小,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娱人小剧场摆脱了敬神演剧的功能,完全为娱乐而设,戏台面朝议事厅、看楼等建筑。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分祭祀演剧、行业演剧和团拜演剧。演剧时间以定时为主,随时为辅。会馆剧场演剧场次繁多,对于剧场及演剧活动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会馆通常会设立条规,对剧场租用、演剧活动秩序、戏资收缴等方面予以规范,确保演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清时期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的会馆剧场,是戏曲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剧场不仅是家乡声腔向外传播的平台,亦是其他声腔展演的舞台。由此而言,会馆剧场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李雨倩[7](2020)在《救国图存的祈愿 ——抗战门神版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有力地宣传抗战,河北武强、延安鲁艺革命根据地以及大后方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们,以刻刀为武器,结合时下抗战主题将中国传统门神画加以改革,创作了一系列抗战门神版画,张贴于家家户户,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政治宣传、动员大众的宣传工具,烘托出了“人人抗战,匹夫有责”的社会氛围。以抗战政策为指导路线的抗战门神版画,在传统门神格式基础上不断丰富新内容、新题材,表达了民众救国图存的祈愿,坚定了抗战胜利的决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信念。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民间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主导下,衍生出的视觉文化;亦是一种在“政策美学”思想影响下以民间艺术形式为审美的大众文化;还是新年画形成的开端,确立了新门神的范式,对当时乃至后期的年画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搜集的十余幅抗战门神版画进行深入探究,从它的产生缘起、图像特征、艺术语言及其影响四个部分进行论述,探究抗战门神版画的艺术特征,剖析图像与社会文化、政治因素间的联系,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观念与深层次精神内涵。第一章对抗战门神版画的发展概况和产生背景进行总结梳理,探究抗战门神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分别从形象姿态、服饰装饰、武器道具、背景文字四个方面对抗战门神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对图像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结合传统门神的特点,对抗战门神不同于传统门神的创新点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第三章从抗战门神版画的构图、造型、色彩、创作技艺,四个不同艺术语言的角度探究其艺术特点;第四章对抗战门神版画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进行论述,探究其社会文化内涵,进一步建构抗战门神版画与抗战文化间的关系。

郭莎[8](2020)在《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从1983年到2019年,央视春晚已经举办了36届。作为中国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化节目,央视春晚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故事。这些积淀着浓厚中国特色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以一种形象化的故事图景在央视春晚节目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本研究从这些中国故事入手,以1983年至2019年的36届央视春晚节目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借鉴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对央视春晚节目的故事内容及叙事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节目叙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节目日后发展、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故事以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积淀,讲述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国大众生活,书写时代中国的新面貌,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丰富。笔者从故事母题、故事人物、故事内容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故事母题上看,央视春晚节目一直围绕着国家母题进行叙事,通过历届央视春晚节目主题体现出来。从1983年的第1届节目到2019年的第36届节目,央视春晚节目主题经历了从国家至上的“大家”主题发展到平民大众的“小家”主题,再到“家国一体”的国家表达的变迁。从故事人物上看,央视春晚节目通过“自我”和“他者”两种人物身份来表达故事。其中,“自我”身份以港澳台同胞的身份诉说、少数民族的话语认同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彰显进行展现,"他者"身份以外国友人的视角来阐释中国文化。从故事内容看,具体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具象呈现、社会意识形态故事的复杂映射、平凡中国人故事的形象书写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阐释四个方面。其次,笔者从叙事主体、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场景四方面分析央视春晚节目的叙事策略。从叙事主体上看,节目叙事主体由作为真实作者的节目团队、作为外叙述者的主持人和作为内叙述者的表演者,以及作为受述者的观众共同组成;从叙事时间上看,央视春晚节目在每年除夕夜进行播出,具有辞旧迎新的传统春节文化意义,通过重复性叙事以增强节目叙事效果。央视春晚的叙事空间由具有叙事功能的舞台空间和具有认同功能的故事空间两方面组成。从叙事结构上看,节目普遍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在其中插入公益广告、道德模范介绍环节、拜年短片等内容以辅助叙事,并通过歌舞、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叙事形式进行呈现。在叙事场景上,节目通过中国化的色彩符号和元素符号来表达中国意义,在平面到立体的舞台叙事中营造良好的叙事氛围。在节目之外,中国故事在春晚纪录片、流行语和《我要上春晚》节目等形式中继续延伸和发展。基于以上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央视春晚节目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政治话语在节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节目受众流失、收视率下降等问题。加之过度流行化、功利化导致叙事效果不佳,笔者对此提出注重受众需求,激发叙事活力;转变讲述方式,回归叙事理性,以期对节目叙事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占佳聪[9](2020)在《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传播的先驱,《教育研究》是研究民国初期江苏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刊物之一。从1913年创刊至1916年停刊,《教育研究》秉持着“前所编着,不能得教育之真谛,意在征求教育界之新经验、新学理”的宗旨,进行着“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广和各项“新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民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对民初“新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诞生的研究,展现了民初“新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刊物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认为“新教育”思想的诞生与传播是历史必然,《教育研究》在江苏地区的诞生是大势所趋。这种必然性来自于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变化、思想文化基础等因素;对《教育研究》中“新教育”思想传播内容的研究,从“新民”培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新式教育体系建构思想、新式教学方法改革思想、西方教育新潮和本土新教育活动的宣介五个方面的传播内容分别展开论述;对《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方式的研究,揭示了其传播形式的丰富性,展现在精心策划栏目、合理设置传播议题、创新编排版式、广告端正新颖等方面;对《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认为《教育研究》的办刊是一次由旧入新的尝试,具有开启民智的宣传启蒙意义,在培育“新民”、教育救国、促进教育实用化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方面有进步意义。而《教育研究》的“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不足体现在系统科学性不足,导致传播影响力有限,偏向保守功利,导致教育改革不彻底不全面。但总体而言,《教育研究》对当下教育期刊的建设与当前教育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与启示。

张政[10](2019)在《《大公报》白话文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文中指出《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大公报》虽然不是专门的白话报,但从创刊起,就经常性的刊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阐发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该报内容广博,涉及文学、教育、法律、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词汇量十分丰富,具有十分宝贵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疏漏和缺失。因此论文选取1902—1918年的《大公报》白话文作为语料,针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研究,同时与《汉语大词典》进行对照,并从词条、释义和书证三个角度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充,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完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大公报》白话新词与《大词典》的修订”。清末民初时期是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白话报刊尤其是《大公报》白话文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词语。语文辞书记录这一时期的汉语新词,不仅有助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而且对推动汉语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大公报》白话文中的许多新词语并未收录于《大词典》中。对于这些漏收的新词语,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生活娱乐、文教卫生、宗教科学等五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补充。其中,政治经济又分为政治和经济两部分,军事法制分为军事和法制两部分,生活娱乐分为生活和娱乐两部分,文教卫生分为文教和卫生两部分,宗教科学分为宗教和科学两部分。第二章“《大公报》同素异序构式与《大词典》的修订”。同素异序构式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包括同素异序词语和同素异序成语,同素异序构式又可分为常序和异序两种语序。清末民初时期,语言单位的形式极不稳定,再加上白话文学兴起,同素异序构式出现更加频繁,《大公报》白话文中就存在大量的同素异序构式。《大公报》白话文中出现的同素异序构式,《大词典》有的收录,有的却并未收录。对于漏收的同素异序词语和同素异序成语,按照《大词典》对同素异序词语和同素异序成语中常序和异序两种语序的收录情况,分别从两序均收和一序仅收两个角度对《大词典》进行补充。第三章“《大公报》过渡词与《大词典》的修订”。清末民初时期,过渡词及其简化形式同时存在,交替使用,最终简化形式因为使用频率较多而留存下来,而过渡形式则逐渐从汉语中淡出。过渡词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过渡词并非毫无价值,其对于研究词汇的创造、定形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因此过渡词应当被收录于《大词典》中,且《大词典》对过渡词和其简化形式是同等对待的。《大公报》白话文中含有大量的过渡词,但《大词典》只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漏收,主要从居前类过渡词、居中类过渡词、居后类过渡词三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补充。第四章“《大公报》方俗词语与《大词典》的修订”。《大公报》白话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方俗词语,方言词和俗语词的大量运用使其具有较高的语言价值。词典记录方言词汇,有助于普通话吸收方言中有益成分,以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但是,目前已有的方言词典较多,收词数量巨大,因此《大词典》收录方言词应当设定一个时限,最好以清末民初为界。《大公报》白话文中出现但《大词典》漏收的方言词,当从人物类别、行为动作、身体器官、日常生活、性质状态、其他类别等方面对其进行补充。辞书记录俗语词,不仅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而且对当代方言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也大有裨益。《大公报》白话文中出现但《大词典》漏收的俗语词,当从节会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婚嫁丧葬、日常生活、其他类别等方面对其进行补充。第五章“《大公报》词汇与《大词典》的义项补充”。释义是词典的灵魂,一部词典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释义是否恰当和准确,而建立义项则是释义的首要问题。《大词典》属于详解词典,对词义的分析本应细致周密,罗列全面,但它在归纳义项时并未借鉴《大公报》中的白话语料,有些词条由于书证的相对匮乏,造成义项缺失,因此需要借助《大公报》的白话语料为《大词典》增补义项。第六章“《大公报》词汇与《大词典》的书证补充”。书证是反映一部词典质量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材料来阐释词义,使得词语语义更加丰富。书证的时代、书证的序列、书证的数量与词目的可靠性及释义的准确性密切相关。《大词典》在书证典型性、丰富性以及时代性等几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书证滞后、书证单一、书证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词典》的整体质量。选取和确定书证,大量丰富、广泛的语言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大公报》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语言学价值较高,利用《大公报》中的白话语料,从提前书证、孤证补例、无证补例三方面对《大词典》进行书证方面的补充,可以更加准确地补正《大词典》的书证。

二、新年新气象恭贺致四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年新气象恭贺致四方(论文提纲范文)

(1)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对《农民》报本体的研究价值
        (二)对中国当下乡村建设路径的传媒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时传播实践的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二)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传播实践
        二.关于《农民》报的研究
        三.关于农民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下乡博士的文化躬耕:《农民》报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办报缘起:“救国”与“救民”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农民》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第二节 办报宗旨与目标:从“乡村教育者”到“农民机关报”
        一、“乡村教育者”
        二、“农民机关报”
    第三节 主持人群体:下乡博士的“文化躬耕”
        一、别样救国:从传统仕子到下乡博士
        二、“到农村去”:从口号到行动
    第四节 报刊流变:作为实验的农民报刊
        一、北京时期(1925年3月1 日-1929年2月21 日)
        二、定县时期(1929年3月1 日-1932年7月16 日)
        三、新《农民》周刊时期(1934年12月31 日-终刊)
    第五节 栏目设置:启蒙色彩与本土化色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与“耻”:自省下的“旧农民”
    第一节 四苦俱罹,谓之“旧农民”
        一、愚(知识贫瘠)
        二、穷(农业落后)
        三、弱(健康卫生观念缺乏)
        四、私(国民常识缺失)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耻化”叙述策略
        一、“羞耻感”:一种民族主义情感
        二、明国耻:民族须救亡图存
        三、知民辱:农民应自觉再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力”与“立”:想象中的“新农民”
    第一节 四力兼备,谓之“新农民”
        一、知识力
        二、生产力
        三、强健力
        四、团结力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立典型”宣传方法
        一、“平教新闻”:树立乡村平民教育的典型人物
        二、读者来信:设立乡村平民学生的范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农民”与“农民化”:造就“新农民”
    第一节 作育“新农民”的四个方面
        一、文艺(以启民智)
        (一)农谚俗语
        (二)故事
        (三)图画
        (四)戏剧
        二、生计(以强民生)
        (一)改良农业
        (二)促进农村合作事业
        三、卫生(以健民力)
        (一)普及卫生常识
        (二)鼓励团体游戏
        四.公民(以张民气)
        (一)移植现代观念
        (二)培养公民意识
        (三)发扬国族精神
    第二节 “农民化”的表达方式
        一、“农民化”的前提:对农村的更深刻理解
        (一)乡村社会调查
        (二)“社会调查栏目”:理解与共享
        二、形式与内容:课本化与日常化
        (一)课本化的形式
        (二)日常化的内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继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有利于教师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三、有利于充实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第二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一、政策依据
        二、资源优势
        三、学生兴趣和需要
第二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第一节 课程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设置说明
        四、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教材编写思路
        一、选编标准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教材结构
        四、编写体例说明
第三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构想
    第一节 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专题一腾冲花灯概貌
        二、专题二腾冲花灯的起源及历史沿革概况
        三、专题三腾冲元宵灯会
        四、专题四腾冲花灯戏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五、专题五腾冲花灯戏的表演艺术
    第二节 课程形式
        一、专题讲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校园文化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
    第三节 课程设计教学案例
        一、《腾冲灯彩之魅力》教学设计
        二、《腾冲花灯的起源》教学设计
        三、《腾冲灯会之灯谜猜制》教学设计
        四、《腾冲花灯的文化内涵(一)》教学设计
        六、《腾冲花灯唱词的语言艺术(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二、评价方式多样性原则
        三、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性原则
        四、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评价内容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腾冲花灯文化校本教材》样章
附录 B“腾冲花灯认知及兴趣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北平画报的独特文化意义
        0.1.2 北平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0.2.1 中国近现代画报相关研究
        0.2.2 中国大众媒体与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2.3 民国北京/北平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视角
    0.4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0.4.1 研究思路
        0.4.2 创新点
        0.4.3 研究框架
第1章 北平画报业的成长与《世界画报》
    1.1 从“京城”“国都”到“故都”:1928‐1937 年的北平
        1.1.1 政治地位的起落浮沉
        1.1.2 时局演变下的商业形势
        1.1.3 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
        1.1.4 城市消费新主力及其表现
        1.1.5 兼容并蓄的“文化古城”
    1.2 从北京到北平:画报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
        1.2.1 北京画报的早期发展
        1.2.2 1928 -1937 北平阶段的“画报热”
        1.2.3 补说:1938-1949 北平画报基本走向
    1.3 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世界画报》
        1.3.1 《世界画报》的发展阶段
        1.3.2 《世界画报》的主编及创作群体
        1.3.3 《世界画报》的出版困境与生存策略
        1.3.4 《世界画报》的经营策略
第2章 都市生活:《世界画报》中的市民休闲生活与游乐想像
    2.1 《世界画报》中的市民日常生活叙事
        2.1.1 形色生活:中上层阶级的都市人生
        2.1.2 校内校外:青年学子的新式生活
        2.1.3 “另一个都市”:下层贫苦市民的都市体验
    2.2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娱乐空间
        2.2.1 异彩纷呈的新式游乐
        2.2.2 备受追捧的传统娱乐
        2.2.3 作为平民游乐场的天桥地带
    2.3 岁时节日与习俗的变迁
        2.3.1 传统节日与习俗变迁
        2.3.2 新式城市民俗与现代节令习俗新貌
        2.3.3 婚丧嫁娶中的新风尚
第3章 :都市艺术:《世界画报》中的中西文化记忆
    3.1 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西风东渐
        3.1.1 摄影文化:艺术与写实并存
        3.1.2 漫画艺术:都市空间的多棱镜
    3.2 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文化改良
        3.2.1 北平画坛:欧美风雨下的吐故纳新
        3.2.2 戏曲艺术:“中西对话”中的竞相争荣
第4章 都市女性:《世界画报》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4.1 对女性身份与身体的展现
        4.1.1 女性身份的类别
        4.1.2 以艺术之名:女性身体的公开
        4.1.3 女性身体“健康美”观念的表达
        4.1.4 舞蹈艺术与舞动的女性身体
    4.2 追求自立与自新的新时代女性
        4.2.1 独立:知识化的职业都市女性
        4.2.2 时尚:走在消费潮流之上的女性
        4.2.3 美丽:自信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
    4.3 图说女性:焦虑中的两性关系与都市想像
结论 想像与构建:《世界画报》中的北平都市叙事
    一、画报是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二、《世界画报》中的现代性想像
    三、《世界画报》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逃避”与“面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清末《女子世界》传记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一、《女子世界》及其“史传”专栏
    (一)《女子世界》的创刊背景
    (二)《女子世界》的传记创作
二、外国女英雄形象
    (一)“能女子”沙鲁士格尔垤的形象
    (二)“善女子”美利加阿宾的形象
    (三)“智女子”海丽爱德斐的形象
三、传统女豪杰形象
    (一)女子之强:花木兰与梁红玉的形象
    (二)女子之侠:红线与聂隐娘的形象
结论《女子世界》传记作品的“纪实与虚构”
参考文献
附录1 《女子世界》目录
附录2 《女子世界》传记作品一栏表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5)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文本基本概念演绎
第一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历史沿革
    第一节 1910-1920: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1921-1937: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 1938-1949: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中衰和复兴
第二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内部建构与运作
    第一节 权力的建构和运作
        一、中枢机构的产生方式和运作模式
        二、理(监)事会议
        三、理事和职员变迁
    第二节 经费:南洋公学同学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入不敷出的经费
        二、财务人员的变迁
    第三节 会所: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物质象征
        一、会所的迁移和管理
        二、筹建永久会所
    第四节 会刊:南洋友声
        一、会刊发行简况
        二、紧缺的印刷费用
        三、发行机构和编辑人员的变迁
    第五节 聚首:南洋公学同学会活动
        一、年度盛会——年会
        二、日常聚餐会和欢迎毕业同学会
第三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层级联系与影响
    第一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校友
        一、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
        二、实际上的援助
    第二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母校
        一、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管理
        二、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建设
        三、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庆祝
    第三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社会
    第四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历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会馆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会馆剧场相关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馆及其剧场的兴建
    第一节 会馆概述
        一、会馆的兴衰
        二、会馆的分类
        三、会馆的分布
    第二节 会馆的功能与剧场的创建
        一、会馆功能概说
        二、会馆剧场的创建缘由
        三、会馆剧场的创修经费
第二章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制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遗存
        一、会馆剧场的演变
        二、会馆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设置
        二、会馆剧场的建筑特征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布局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第四章 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局部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三、正面看楼与看台
        四、过街剧场
第五章 室内会馆剧场
    第一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遗存
        一、现存室内会馆剧场
        二、碑刻及文献载录的室内会馆剧场
    第二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特征
        一、时空分布
        二、建筑形制
        三、室内会馆剧场与戏园之比较
第六章 娱人小剧场
    第一节 娱人小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娱人小剧场的特征
        一、出现时间及功能
        二、剧场的空间设置
        三、戏台的建筑形制
        四、观剧场所的设置
第七章 会馆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匾额与楹联
        一、匾额
        二、楹联
    第二节 雕塑与彩绘
        一、雕塑
        二、彩绘
第八章 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
        一、祭祀演剧
        二、行业演剧
        三、团拜演剧
    第二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
        一、剧场的租用
        二、演剧活动的管理
        三、戏资的来源
    第三节 商路与戏路:会馆剧场的演剧与戏曲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救国图存的祈愿 ——抗战门神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祈愿胜利—抗战门神版画的缘起
    1.1 抗战门神版画概述
    1.2 抗战门神版画产生背景
第2章 宣传救亡—抗战门神版画的图像
    2.1 形象与姿态
    2.2 服饰与装饰
    2.3 武器与道具
    2.4 背景与文字
第3章 时代色彩—抗战门神版画的艺术语言
    3.1 饱满的构图
    3.2 夸张的造型
    3.3 传统的色彩
    3.4 融汇的技艺
第4章 祈愿的演变—抗战门神版画的影响
    4.1 对抗战的影响
    4.2 对当时年画的影响
    4.3 对后期年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8)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叙事学研究概况
        二、央视春晚研究梳理
        三、“中国故事”的研究
        四、央视春晚叙事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央视春晚概貌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发展历程
第二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何为“中国故事”?
    第二节 “中国故事”的内容建构
        一、故事母题:从“大家”到“小家”的国家母题
        二、故事人物:“自我”“他者”的身份阐释
        三、故事内容:中国特色的故事表达
第三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
        二、叙述者:内外兼叙,互相配合
        三、受述者:场内场外,互相交流
    第二节 叙事时空:时空结合、多样阐释
        一、叙事时间:春节意义,多样表达
        二、叙事空间:双重空间,叙事认同
    第三节 叙事结构:线性结构,形式丰富
        一、线性叙事固定统一
        二、插叙内容辅助叙事
        三、叙事形式丰富多样
    第四节 叙事场景:符号表达,技术呈现
        一、中国元素的符号表达
        二、平面到立体的舞台叙事
第四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衍生叙事
    第一节 “中国故事”的网络表达:春晚流行语
    第二节 “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春晚纪录片
    第三节 “中国故事”的后续叙事:《我要上春晚》
第五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叙事的思考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话语占主导,受众流失严重
        二、过度流行化、功利化,叙事意义欠缺
    第二节 提出的建议
        一、注重受众需求,激发叙事活力
        二、转变讲述方式,回归叙事理性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及意义
第一章 民初的“新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诞生
    第一节 “新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教育刊物的蓬勃发展
        一、大势所趋,江苏先行
        二、教育改革,办刊先行
    第二节 “新教育”思想内涵与传播动因
        一、“新教育”的含义
        二、“新教育”思想的流传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诞生
        一、江苏省教育会与《教育研究》的诞生
        二、《教育研究》的出版发行与办刊人群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新民”培育思想
        一、“新民”的含义
        二、培育“新民”的原因
        三、典型“新民”教育思想
    第二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风起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
    第三节 新式教育体系建构思想
        一、新式基础教育体系构建思想
        二、新式师范和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思想
    第四节 新式教学方法改革思想
        一、新式学科教学法
        二、其它新式教学法
    第五节 对西方教育新潮与本土新教育活动的宣介
        一、对西方新教育思潮的介绍
        二、对本土新教育实践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精心策划的栏目
        一、栏目整体建构灵活多样
        二、高度重视特色栏目策划
    第二节 合理设置的议题
        一、新式教育思想议题的普及传播
        二、最新教育时事言论的宣传报道
    第三节 创新编排的版式
        一、版式整体设计简洁大方
        二、版式细节设计巧妙别致
    第四节 端正新颖的广告
        一、广告类型有限、版式端正
        二、广告策略新颖、内容恰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作用
        一、宣传启蒙、开启民智、培育“新民”、教育救国
        二、以凝聚人才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以立足实际达成教育的实用化效果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不足
        一、办刊的系统科学性不够,导致传播的影响力有限
        二、偏于保守功利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改革不彻底不全面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启示
        一、具有进步性的由旧入新的尝试
        二、对当代教育期刊建设及教育发展的镜鉴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公报》白话文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公报》白话新词与《大词典》的修订
    一、政治经济
        (一)政治
        (二)经济
    二、军事法制
        (一)军事
        (二)法制
    三、生活娱乐
        (一)生活
        (二)娱乐
    四、文教卫生
        (一)文教
        (二)卫生
    五、宗教科学
        (一)宗教
        (二)科学
第二章 《大公报》同素异序构式与《大词典》的修订
    一、同素异序词语
        (一)两序均收
        (二)一序仅收
    二、同素异序成语
        (一)两序均收
        (二)一序仅收
第三章 《大公报》过渡词与《大词典》的修订
    一、居前类
    二、居中类
    三、居后类
第四章 《大公报》方俗词语与《大词典》的修订
    一、方言词
        (一)人物类别
        (二)行为动作
        (三)身体器官
        (四)日常生活
        (五)性质状态
        (六)其他类别
    二、俗语词
        (一)节会习俗
        (二)民间信仰
        (三)婚嫁丧葬
        (四)民间艺术
        (五)日常生活
        (六)其他类别
第五章 《大公报》与《大词典》的义项缺失
    1.败坏
    2.班寮
    3.报务
    4.标榜
    5.大操
    6.毒气
    7.灵性
    8.审官
    9.学程
    10.招牌
    11.积污
    12.挫折
    13.奉教
    14.过电
    15.回赎
    16.混账
    17.禁戒
    18.刻苦
    19.随班
    20.普遍
    21.刑罚
第六章 《大公报》与《大词典》的书证问题
    一、提前书证
        (一) 始见书证为民国时期
        (二) 始见书证为建国之后
    二、孤证补例
        (一)书证早于清末民初
        (二)书证出于清末民初
        (三)书证晚于清末民初
    三、无证补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新年新气象恭贺致四方(论文参考文献)

  • [1]造就“新农民”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D]. 随睿. 安徽大学, 2020(08)
  • [2]“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 李娟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3]《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D]. 任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4]清末《女子世界》传记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D]. 松哈尔.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D]. 李君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会馆剧场研究[D]. 高扬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救国图存的祈愿 ——抗战门神版画研究[D]. 李雨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8]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D]. 郭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9]民初江苏“新教育”思想传播研究 ——以《教育研究》(1913-1916)为例[D]. 占佳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大公报》白话文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D]. 张政.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新年新气象恭喜四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