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转型期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类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空,从而构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由于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后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带来了国民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社会发生了断裂和碎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化加剧、利益差距加大、社会关系不稳定,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积压着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纠纷。呈现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利益冲突的对立程度加剧、冲突涉及的范围扩大,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纠纷化解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前进和发展的困境如:纠纷解决方式单一化,诉讼案件剧增;诉讼制度面临沉重压力,局限性愈显突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衰落,其他社会缓冲机制功能缺失;民间解决纠纷能力退化,各种非诉讼程序未形成一个有机和协调的机制等。纵观我国解决社会纠纷冲突的历史,调解在我国古代被广为运用,并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的社会价值观。调解以法、礼之道求中庸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追求自然秩序和谐的理想,如“和为贵”、“知和而和”等。当代我国借鉴西方司法调解经验并结合了人民调解制度因素,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三种主要的调解模式。但是,这三种调解方式在相互衔接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纠纷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与此同时,依法治国理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我国的调解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要实现这个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调解制度在资源上进行整合,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的有效衔接、协同配合才可能取得成效,而这种资源整合则需要结合新时期纠纷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可能实现。当今世界其他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于调解具有成本低、程序建议、达成协议后效果好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建设有本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调解制度更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对此本文提出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制定具有普遍规范意义的调解法。从体制上规范调解工作,明确调解的法律地位,保障调解工作的顺利实施,引导民众通过恰当的途径解决纠纷;二是构建不同调解手段相衔接与协同的机制。通过搭建调解工作的平台,实现三个转变:由小调解向大调解转变;由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转变;由习惯调解向规范调解转变,即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通过完善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为支撑的各类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承担各类纠纷排摸、流转、协同作用,使调解网络覆盖社会纠纷所有领域;三是尝试调解工作职业化之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之意义
  • 2.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3.本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转型期的社会纠纷
  •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一、社会转型的基本认识
  •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纠纷的特点与成因
  •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纠纷的特点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纠纷的成因
  • 第二章 纠纷化解机制的历史及现状
  • 第一节 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
  • 一、我国调解制度发展简介
  • 二、调解机制在化解多元化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纠纷的化解处置
  • 一、我国社会纠纷化解的方针
  • 二、我国社会纠纷化解处置的地方实践经验
  • 三、现有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
  • 第三节 目前调解机制的不足
  • 一、关于调解的一些规定不适应目前形势
  • 二、调解职能所限,自身存在不足
  • 三、三种主要调解手段衔接协同不够
  • 第三章 各种调解手段间的衔接与协同
  • 第一节 新时期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的比较
  • 一、三种调解方式的相同点
  • 二、三种调解方式的差异比较
  • 三、三种调解方式的联系分析
  • 第二节 国外主要经验和做法比较
  • 一、美国调解制度
  • 二、德国的和解制度
  • 三、日本调停制度
  • 四、挪威调解制度
  • 五、国外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浦东新区在三种调解中协同与衔接的实践
  • 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
  • 二、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
  • 三、人民调解与其他行业组织、协会协调的衔接
  • 第四章 改进和完善调解制度的途径
  • 第一节 设立调解法
  • 一、制订《调解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制订《调解法》的可行性
  • 三、《调解法》的立法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不同类型调解的衔接与协同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建议
  • 一、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协同的调解工作体系
  • 二、新时期不同类型调解衔接与协同的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三、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各种调解机制有效衔接和协同的大调解格局,在实践中的操作建议
  • 第三节 调解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 一、职业化是调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 二、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职业化的一些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区域性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财经政法资讯 2013(06)
    • [2].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打造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J]. 江淮法治 2019(23)
    • [3].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渭南市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 渭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6)
    • [4].品牌人民调解工作室:运行、成效及完善——对诸暨市“老杨调解中心”的个案分析[J]. 民间法 2018(01)
    • [5].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司法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办法(试行)》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11)
    • [6].《人民调解导论》[J]. 法律与生活 2018(03)
    • [7].《人民调解导论》[J]. 法律与生活 2018(04)
    • [8].《人民调解导论》[J]. 法律与生活 2018(15)
    • [9].人民调解释义[J]. 吉林教育 2018(30)
    • [10].凤阳县小溪河镇:“四化”并举加强人民调解工作[J]. 江淮法治 2018(20)
    • [11].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14~2015年度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J].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9)
    • [12].政府推动型人民调解的意涵变迁(1931—2010)——法学研究的历史社会学进路[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16(01)
    • [13].人民调解转型的法律路径:从政府主导到市场竞争[J]. 明日风尚 2017(01)
    • [14].关于人民调解社会治理功能的思考[J]. 湘江法律评论 2016(01)
    • [15].关于人民调解若干问题浅议[J]. 长江丛刊 2017(05)
    • [16].替人保管财物,适不适用人民调解?[J]. 益寿宝典 2017(19)
    • [17].对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冷思考[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3(02)
    • [18].城市背景下的人民调解及其特点——兼与农村人民调解比较[J]. 民间法 2015(01)
    • [19].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04)
    • [20].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J]. 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4(10)
    • [21].《人民调解法》的不足与统一“调解法”的必要[J]. 司法改革论评 2013(01)
    • [22].关于《宁波市人民调解条例》的说明[J].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15(03)
    • [23].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之思考[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23)
    • [24].现实之困与求解之策——基于运行中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实证研究[J]. 湘江法律评论 2015(01)
    • [25].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程序保障[J]. 科学中国人 2015(30)
    • [26].人民调解:法治与传统的平衡点[J]. 中国乡村发现 2014(01)
    • [27].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观察[J]. 光华法学 2014(01)
    • [28].2013年《人民调解》杂志总目录[J]. 人民调解 2013(12)
    • [29].欢迎订阅 2014年《人民调解》[J]. 人民调解 2013(12)
    • [30].借力人民调解 助推辖区和谐稳定[J]. 探求 2013(S1)

    标签:;  ;  ;  ;  ;  

    转型期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