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通过手术并结合子宫腔内人工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建立山羊子宫内膜炎疾病模型,观测子宫内膜炎山羊的生理指标、血液指标、子宫分泌物、子宫壁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揭示山羊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本试验选用12只健康母山羊,其中6只为造模组,6只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施行山羊子宫角插管术和山羊子宫静脉插管术。造模用细菌为大肠杆菌O18。首先,对造模组山羊经子宫角插管灌注5×109个大肠杆菌(O18),每隔两天注入细菌一次,注入细菌的量逐次增加5×109个,直至发生子宫内膜炎为止;对照组只灌注灭菌生理盐水。注入细菌前和发病后连续观察山羊的T、R、P、RBC、WBC,并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表明:T、R、P均明显升高,RBC总数降低,WBC总数明显升高,嗜中性粒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降低;在子宫内膜炎发病时,颈静脉血液和子宫静脉血液中,白细胞总数都有明显上升,但经比较得知,子宫静脉血白细胞总数高于颈静脉血白细胞总数;颈静脉血和子宫静脉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有差异。由此可见,子宫内膜炎时,全身免疫系统参与了对子宫的净化过程,但主要以子宫免疫为主。无菌采血,对血液进行细菌分离、计数。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接种后的第5d,从实验组子宫静脉血中分离到大肠杆菌,但在颈静脉血液中未分离到细菌。由此可见,在子宫内膜炎发病过程中细菌在子宫静脉血液中只呈一过性存在,并未发生败血症。对发病山羊子宫分泌物进行白细胞、细菌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子宫分泌物中细菌浓度最高,随着病程的发展细菌浓度逐渐降低,子宫腔内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多,加强了对细菌的吞噬,脓性产物增加。对发病山羊子宫壁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子宫内膜炎时子宫粘膜、子宫壁层均有损伤。子宫内膜上皮变性、坏死,有时可见出血、瘀血和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微绒毛和纤毛部分或大片脱落;子宫壁细胞变性、坏死。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1 子宫的免疫机制及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1.1 子宫的特异性防御机制1.2 子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1.3 激素的免疫调节机制1.4 生殖道微生物菌群的拮抗作用1.5 其它因素1.6 病因2 症状与诊断2.1 临床症状2.2 病理变化2.3 诊断方法3 治疗3.1 西医治疗3.2 中医治疗4 预防4.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坚持早发现,早治疗4.2 利用药物提高奶牛子宫免疫力试验一子宫内膜炎病理模型的制备1 材料1.1 试验动物1.2 药品及试剂1.3 病原菌菌株1.4 大肠杆菌 O 抗原单价血清1.5 器械和材料2 方法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准备2.2 试验动物的准备2.3 手术方法2.4 人工感染2.5 确诊子宫内膜炎的方法3 结果3.1 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3.2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结果4 讨论4.1 大肠杆菌的毒力测定4.2 大肠杆菌的浓度测定4.3 子宫卵巢静脉插管4.4 子宫内膜炎的人工感染4.5 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制备试验二子宫内膜炎羊血液学变化1 材料1.1 主要试剂1.2 主要仪器2 方法2.1 血液样品的采集2.2 子宫壁样品的采集2.3 血液中白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2.4 颈静脉血、子宫静脉血和子宫壁肌肉层细菌的分离和计数2.5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2.6 细菌计数3 结果3.1 血液中白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3.2 血液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计数3.3 子宫壁肌肉层细菌的分离、培养4 讨论4.1 颈静脉与子宫静脉血细胞变化4.2 大肠杆菌入侵的致病机理试验三羊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分泌物的观测1 材料1.1 主要试剂1.2 主要仪器2 方法2.1 子宫分泌物的采集2.2 白细胞的染色计数2.3 细菌的分离、培养2.4 细菌计数3 结果3.1 子宫分泌物白细胞的染色3.2 子宫分泌物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细菌浓度4 讨论试验四子宫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1 材料1.1 主要试剂1.2 主要仪器2 方法2.1 子宫壁病理组织学观察2.2 扫描电镜观察2.3 透射电镜观察3 结果3.1 病理组织学变化3.2 扫描电镜观察3.3 透射电镜观察4 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山羊论文; 子宫内膜炎论文; 疾病模型论文; 发病机理论文; 大肠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