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国内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日趋成熟,但监测内容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监测、沙化和荒漠化专项土地利用监测等方面,对于土地质量尤其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农用地质量监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选题立足于研究我国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文章通过对冀豫鄂三省省级以上标准样地体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省级以上标准样地由于其分布广泛性和样地代表性可以作为国家级农用地质量监测点使用,并研究基于标准样地的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作者认为,目前国家级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关键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和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其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主要包括监测控制网的布设、标准样地监测带和标准样地监测点的选择三个关键步骤;监测指标体系设计要更多考虑将农用地作为一种资源,从资源安全角度进行设计。文章采用格网法布设了48(行)×24(列)的覆盖三省全域的农用地质量监测控制网络;运用申农景观多样性理论,计算行、列各条带的农用地质量景观多样性指数,并从中选择农用地面积较大且农用地质量景观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条带为农用地质量监测带,最终三省确定了一纵三横“丰”字型监测带;运用空间抽样技术,从“丰”字型监测带内原有的289个省级以上标准样地中抽取了48个作为国家级农用地质量监测点,由此完成农用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中国家级样点的布设;在继承原有分等成果基础上,更注意根据不同监测目标从土地资源角度对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进行选择和设计。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土地监测体系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动态1.2.2 国内研究现状1.2.3 小结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3.1 研究目标及意义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1.4 论文创新2. 农用地质量监测点布设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2.1 相关理论2.1.1 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2.1.2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理论2.1.3 土壤学理论2.1.4 农用地分等评价理论2.2 相关技术方法2.2.1 系统分析方法2.2.2 景观生态分析方法2.2.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2.4 抽样技术3.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准样地体系现状分析3.1 研究区域概况3.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3.1.2 区域土地利用环境3.1.3 区域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3.1.4 区域标准样地布设现状3.2 关于标准样地与农用地质量监测点3.2.1 标准样地及标准样地监测体系3.2.2 标准样地的设置3.2.3 农用地质量监测点的设定与确认3.2.4 标准样地与农用地质量监测点之间的关系3.3 研究区域内省级以上标准样地作为监测点的可行性与代表性分析3.3.1 省级以上标准样地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代表性分析3.3.2 省级以上标准样地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代表性分析3.3.3 省级以上标准样地农地质量代表性分析3.4 小结4. 基于标准样地的国家级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4.1 总思路4.1.1 监测体系组织构成4.1.2 全国及三省国家级监测体系建设思路4.2 国家级标准样地监测网络体系的构建4.2.1 构建国家级农地质量监测控制网4.2.2 布设标准样地监测带4.2.3 选择标准样地监测点4.3 农地质量监测点空间定位标准、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4.3.1 农用地质量监测点定位空间标准4.3.2 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4.4 小结5. 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的运营与维护5.1 农用地质量监测管理体系5.2 标准样地监测数据管理5.3 标准样地监测点实物样品采集6. 结论6.1 基本结论6.1.1 在继承已有成果基础上,创新农用地质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1.2 监测网的布设及监测带、监测点的选择是构建监测网络体系的关键6.1.3 监测指标要更多考虑土地概念并关注农用地资源安全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2.1 国家级以下监测体系的建设及其与国家级监测体系的衔接6.2.2 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定量化研究参考文献附表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用地质量论文; 监测体系论文; 标准样地论文; 冀豫鄂三省论文;
基于标准样地的国家级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以冀豫鄂三省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