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东过实验区层系互补及合理井距研究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东过实验区层系互补及合理井距研究

论文摘要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东过实验区位于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部开发区背斜构造的北翼东部过渡带一条带内。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特别是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剩余油具有性质更差、平面上分布很不均衡、纵向上高度分散的特点。本论文通过精细地质建模、精细油藏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精细地质模型,确定了含油饱和度的分布,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确定层系划分方案、层系互补的技术界限,并开展了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的研究。萨尔图与葡萄花油层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曲流点坝、废弃河道、决口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确定了该储层为相对均质型-非均质型。建立了萨葡主力油层及薄差油层精细地质模型,包括建立砂体骨架模型、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该研究区进行数值模拟,明确剩余油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层系划分的原则,将萨、葡油层划分为三套层系:SⅠ~SⅡ9作为一套层系,SⅡ10+11a~SⅢ作为一套层系,PⅠ和PⅡ作为一套层系。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单井层段组合时,渗透率极差应该控制在3以内。按照单井层段组合时渗透率极差应控制在3以内的原则,在层系互补试验中对10口采油井及7口注水井进行了补孔,对试验区层系互补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层系互补调整后试验区水驱控制程度提高了13%;含水上升率有所下降;采油速度提高了0.14%;采出程度提高了1.21%。同时还通过多种方法研究了该实验区的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得到研究区的合理井距为159m,主力油层的合理井距在157-164m之间,薄差油层的合理井距范围为162-168m,为进一步制定开发方案,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2章 建立精细地质模型
  • 2.1 研究区的区域对比格架及沉积微相特征
  • 2.1.1 研究区的区域对比格架
  • 2.1.2 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特征
  • 2.2 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 2.3 建立砂体骨架模型
  • 2.4 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 第3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3.1 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
  • 3.2 各小层储层非均质性
  • 3.2.1 平面非均质性
  • 3.2.2 垂向非均质性
  • 3.2.3 储层分类
  • 3.3 主要油层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3.3.1 SⅠ(3,4+5a,4+5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2 SⅡ(1+2a,1+2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3 SⅡ(5+66,7+8a)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4 SⅢ(1,2)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5 SⅢ(5+6a,5+6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6 PⅠ(2+3)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7 PⅡ(2,3a,3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3.3.8 PⅡ(7,8+9a,8+9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
  • 4.1 数据准备
  • 4.1.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 4.1.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数据准备
  • 4.2 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
  • 4.2.1 拟合参数的调整原则
  • 4.2.2 试验区的历史拟合
  • 4.3 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
  • 4.3.1 剩余油分布预测
  • 4.3.2 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5章 层系、井网互补的技术界限研究
  • 5.1 层系互补
  • 5.1.1 明确层系组合的原则
  • 5.1.2 确定层系互补方案
  • 5.2 渗透率极差的合理界限
  • 5.2.1 单层水驱模拟研究
  • 5.2.2 不同渗透率多层组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 5.2.3 渗透率极差与采收率和推进速度的关系
  • 第6章 合理井网密度或井距研究
  • 6.1 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确定
  • 6.1.1 前苏联学者谢尔卡乔夫研究合理井网密度的计算
  • 6.1.2 国内井网密度研究方法
  • 6.1.3 实际水驱油效率计算井网密度
  • 6.1.4 合理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
  • 6.2 主力油层的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研究
  • 6.3 薄差油层的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研究
  • 第7章 层系互补后指标变化规律及效果评价
  • 7.1 层系互补后指标变化规律
  • 7.1.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 7.1.2 综合含水
  • 7.1.3 含水上升率
  • 7.1.4 采油速度
  • 7.1.5 采出程度
  • 7.2 层系互补后效果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井距调整可行性论证与实施效果[J]. 石油和化工节能 2019(02)
    • [2].低渗油藏开发中确定井距的方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3)
    • [3].红河油田致密砂岩油藏油井合理井距的确定[J]. 石油化工应用 2015(09)
    • [4].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确定[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04)
    • [5].芳深2区块250m井距开发效果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20)
    • [6].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面积井网极限井距计算[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5)
    • [7].某区块小井距加密人工裂缝优化现场试验[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8].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20)
    • [9].反九点井网合理井距评价方法[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0].超小井距在复杂断块油藏后期注水开发中的应用[J]. 断块油气田 2010(05)
    • [11].合理井距选择的多方法研究与论证——以S区为例[J]. 工业技术创新 2016(04)
    • [12].复杂断块合理井距确定新方法[J]. 特种油气藏 2015(04)
    • [13].二类油层125米井距空白水驱阶段开采规律认识[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14)
    • [14].牛心坨油层小井距开发试验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2)
    • [15].小井距开发及生产实践[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6)
    • [16].北美地区页岩气水平井井距现状及发展趋势[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4)
    • [17].特高含水砂岩油田直平组合井距优化研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6)
    • [18].低渗透储层合理井距优化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1)
    • [19].低渗透油田合理井距确定方法研究——以N油田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03)
    • [20].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合理井距优选[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5)
    • [21].茨78块小井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1)
    • [22].一种精确的井距计算方法[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7)
    • [23].某区块小井距加密效果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4)
    • [24].普通稠油注水开发井网井距数值模拟论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5)
    • [25].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极限井距的一种确定方法[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3)
    • [26].西区小井距压裂技术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24)
    • [27].基于均衡降压理念的煤层气井网井距优化模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4(01)
    • [28].基于多井模型的压裂参数-开发井距系统优化[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 [29].樊144块小井距注水试验 探索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新途径[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3)
    • [30].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04)

    标签:;  ;  ;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东过实验区层系互补及合理井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