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有着非常光辉灿烂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在这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长河中,除汇聚了诸如唐诗、宋词等大的文学支流外,小品文犹如一条涓涓不息的小流,不时激起几朵愉快的浪花。小品文的加入,为这条蕴藏着人性光华的长河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尽管小品文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波折,但其以自身所独有的风神,冲破了许多质疑的目光和层层阻拦,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小品文以其简洁含蓄、直凑单微的品性,取材于日常生活,更为亲切随意地表达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以小见大、由近而远地揭示着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多年来,学界对小品文这种散发着清新空气的文学样式始终缺乏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致使对小品文的概念、文体、地位等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争不已,至今尚无定论。即使偶有问津者,也在有意无意地绕道而行,将目光聚集于对晚明小品文的研究和探讨中。对古代小品文的研究,始终缺乏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它的发展历程、文体特征和独特品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正基于此,本文将对古代小品文进行一次全面的关照和研究。通过对古代小品文萌芽、自觉、定型、鼎盛到衰微这五个阶段的认识,简要梳理出古代小品文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古代小品文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它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述,旨在推动小品文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研古代小品文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式。总的看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小品文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品文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宽广,研究思路也越来越活泛,研究深度也越来越深入。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针对古代小品文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主要是从古代小品文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品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古代小品文的分类、古代小品文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小品文的发展简史。在这一章里,笔者以小品文的发展历史为脉络,对每一时期古代小品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小品文的产生和萌芽阶段,此时的小品文以一种简短的文字段落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在形式上尚未独立成篇,只是散见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这些小品文段落,文辞简约,意旨却大,内容包括对于重大人事的讽刺劝诫、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发作家远大的志向、提出严肃的人生哲理等;体裁较为单一,寓言占绝对优势;语言生动精练,简明流畅,而又含蓄蕴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小品文同样迈向了自觉,独立成篇、结构短小的小品文大量涌现,有的描写秀美山水,有的抒写个人情怀,有的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描写人间真情。这些小品文的共同特征是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耐人寻味。唐宋时期,唐诗、宋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抒写了我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但是,小品文的创作同样不容小觑。这一时期,小品文的创作已经臻于成熟,小品文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突飞猛进,而且其创作手法也日益完善。到了明代,小品文的创作达到鼎盛,给小品文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更加鲜明的特点。这一时期,创作者的群体空前壮大,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佳作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带动了小品文理论的探究,反过来这些理论对小品文的创作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小品文的创作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内容更加丰富。作家彰显个性,抒发情感更为真挚和强烈。到了清代,小说以其强大的力量独占文学创作的鳌头,使得刚刚注入新鲜血液的小品文几近夭折。这一时期的小品文,创作人数和作品数量锐减,呈现出颓势。第二章主要阐述古代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古代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多样性和特殊性。小品文从最初的文字片断到最后的定性和命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小品文以不尽相同的姿态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到晚明时期,众体兼备,最终促成了小品文的鼎盛和繁荣。本章着重从古代小品文的体例来对其进行分类,将古代小品文分为寓言、笔记、游记、清言、序跋、传记、尺牍、碑铭、祭文等九类。古代小品文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依附性与独立性上。小品文发源于先秦,零零散散地出现于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当中,就决定了它对散文的依附关系;小品文各体兼陈,又决定了它对古代小说、诗歌也有一定的依附性。但是,古代小品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辉煌,则又与自身具有的独立性是分不开的。第三章主要从形制、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小品文的文本特征。古代小品文在形制上的特点是短小灵活,自幼随意。小品文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涉及面广。通过归纳和概括,大致包含节令民俗、奇人异事、饮食起居用度、文人雅趣等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从抒情性与哲理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传统性与风格化相结合、形象性与隐喻性相结合四个方面,对古代小品文的审美特征作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都可能进入作家的视野,激起不同创作者不同的心灵感触,由此构成了古代小品文抒情性的审美特征。小品文的抒情性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能够超越时空,任意驰骋,自由挥洒作者情怀。古代小品文的抒情性往往与哲理性结合在一起,所以,优秀的小品文除了以情感打动人之外,往往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小品文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风光、风土民情等方面内容,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小品文具有知识性,但它不是板着面孔在说教,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往往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小品文历经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渍,在长期依附古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最终发展成熟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样式。小品文之所以能够坎坷绵延两千多年,一方面是由于它能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还在于它从诞生之日起,始终想挣脱散文对它的羁绊,以一种特有的品性树立自己独具的风格。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古代小品文也是如此。古代小品文具有形象性,它能够将高深玄奥的思想用审美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抽象深刻的思想和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古代小品文,在表达情绪、发表见解和揭露社会现实时,常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一定的客观形象,巧妙地借助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使之人格化,真实地表现了文人的精神苦闷和焦灼,表达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关切和对于不合理现象的批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晚明小品文的特色[J]. 文学教育(下) 2020(10)
- [2].“并没有忘记天下”与“小摆设”[J]. 长江文艺评论 2020(04)
- [3].论语派小品文话语的政治意味[J]. 文艺研究 2019(04)
- [4].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试析林语堂在《论语》刊物提倡晚明小品文的真实意图[J]. 传播与版权 2016(12)
- [5].从晚明小品文的“一点觉醒”到《儒林外史》的文化省思[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6].论梁遇春小品文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7].大家的小品文——总编寄语[J]. 小品文选刊 2019(01)
- [8].凸显文体 聚焦语用——知识小品文《春联》教学例谈[J]. 江苏教育 2013(45)
- [9].论晚明山水小品文兴盛之成因[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10)
- [10].李守卫作品[J]. 教师 2018(27)
- [11].小品文进入“微”时代[J]. 小品文选刊 2015(07)
- [12].小品文的钙质[J]. 小品文选刊 2015(04)
- [13].小品文的精髓[J]. 小品文选刊 2015(05)
- [14].知识小品文的教学构想——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为例[J]. 小学语文教学 2016(26)
- [15].小品文的精神[J]. 小品文选刊 2015(01)
- [16].小品文当是生活必需品[J]. 小品文选刊 2015(02)
- [17].谈谈小品文[J]. 月读 2015(07)
- [18].小品文的四次浪漫[J]. 高中生之友 2014(Z4)
- [19].小品文的隐忍[J]. 小品文选刊 2015(08)
- [20].学活泼小品文 写激情议论文[J]. 中学语文 2014(11)
- [21].论都市文化语境与“小品文年”的生成[J]. 都市文化研究 2014(01)
- [22].浅析晚明小品文对“性灵说”的理论诠释[J]. 韶关学院学报 2013(11)
- [23].想起小品文盛行的那个年代[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3(11)
- [24].读书读来的智慧[J]. 第二课堂(初中) 2009(Z2)
- [25].意思(小品文)[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0(04)
- [26].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0(10)
- [27].林语堂早期小品文中的文化解读[J]. 考试周刊 2011(69)
- [28].品山川之美 塑高雅情怀——山水类文言小品文教学点滴[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17)
- [29].梁遇春小品文翻译的副文本研究[J]. 陇东学院学报 2016(04)
- [30].论《世说新语》与齐梁小品文之兴起[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