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参与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中,未来将会形成和一种多强对抗,相互竞争的格局。六所竞技体校在创办之初,摸着石头过河,依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教练员素质和所在的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环境,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再认识,经过近3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创出了一条新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时至今日,竞技体校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我国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主要以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即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成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参照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回顾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1)初创探索时期:1979-1987年,2)稳步发展时期:1988-2000年,3)转制后调整再发展时期:2001-至今;分析了当前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指出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训练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也深入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优势的对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根本之策;积极推动体育产权制度的创新是突破口;与时俱进,加深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再认识;“教、训、研”三结合应真正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品质保证;创新思路、特色立足、开拓视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
  • 2.2 人才
  • 2.3 模式
  • 3 研究综述
  • 3.1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3.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3.2.1 内涵
  • 3.2.2 构成要素
  • 3.2.3 特性
  • 3.2.4 功能
  • 3.3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4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调查法
  • 4.2.3 系统分析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5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历史演进过程
  • 5.1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划分
  • 5.1.1 人才培养模式概说
  • 5.1.2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划分
  • 5.1.3 按系统论的方法重新分类及评价
  • 5.2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历史演进过程
  • 5.2.1 初创探索时期(1979-1987 年)
  • 5.2.2 稳步发展时期(1988-2000)
  • 5.2.3 转制后调整再发展时期(2001-现在)
  • 5.2.4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演进小结
  • 6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及特点透析
  • 6.1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 6.2 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7 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7.1 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机遇
  • 7.2 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 8 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 8.1 积极推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根本之策
  • 8.2 积极推动体育产权制度的创新是突破口
  • 8.3 与时俱进,加深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再认识
  • 8.4 “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应真正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品质保证
  • 8.5 创新思路、特色立足、开拓视野
  • 9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推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03)
    • [2].“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路径[J]. 时代金融 2020(23)
    • [3].我校召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与使命”网络视频研讨会[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05)
    • [4].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分析[J]. 才智 2019(05)
    • [5].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性分析[J]. 才智 2019(05)
    • [6].高等体育院校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实效的思考[J]. 科技视界 2019(16)
    • [7].“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04)
    • [8].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06)
    • [9].“双创”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 [10].高等体育院校应如何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1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人才职业化培养机制研究[J]. 林区教学 2017(09)
    • [12].“大数据时代”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8)
    • [13].高等体育院校实验室运行机制初探[J]. 高教学刊 2017(10)
    • [14].信息技术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7(05)
    • [15].2011—2015年国际高等体育院校发表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03)
    • [16].本期导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3)
    • [17].创业型大学及其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启示[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0)
    • [18].“双一流”建设中高等体育院校的战略抉择及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 [19].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03)
    • [20].普通高等体育院校花样滑冰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分析[J]. 民营科技 2016(07)
    • [21].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8)
    • [22].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研究[J]. 科技展望 2015(17)
    • [23].新形势下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激励因素的分析[J]. 教书育人 2008(27)
    • [24].提高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竞争力发展的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 2011(S1)
    • [25].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探讨[J]. 中国学校体育 2012(04)
    • [26].协同创新与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广西教育 2018(31)
    • [27].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J]. 同行 2016(07)
    • [28].高等体育院校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04)
    • [29].探讨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服务管理的联动机制[J]. 时代教育 2017(05)
    • [30].战略联盟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探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18(12)

    标签:;  ;  ;  

    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