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又严重短缺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自然严峻条件促使了我国灌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不同时期,灌溉发展的重点不同,灌溉用水管理的方式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我国灌溉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审时度时、因地制宜,对灌区传统管理模式实施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关中灌区是陕西省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更新改造和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近年来关中灌区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在对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时,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已总结出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五种改制模式,为关中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及项目区的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研究课题,通过对关中灌区连续六年(2000-2005)大量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分别从监测指标、典型灌区、典型管理模式、管理学角度等四个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及五种改制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并对关中灌区今后的改制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结论如下:1.对关中灌区不同改制模式的改革成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未改制相对照,论述了五种改制模式取得的成效、适应条件、优缺点、发展状况、发展潜力与趋势等。通过比较,五种改制模式成效明显,改制的均优于未改制的,农民协会模式优于其他四种模式。2.各种改制模式的相应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其他模式向协会模式过渡和转型是关中灌区下一步改制工作的重点。努力完善改制模式的配套措施、促使灌区的良性发展及农民的增产增收才是灌区改革的最终落脚点。3.综合国内外灌区改革实践经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灌区管理模式,是灌区今后发展的方向;现阶段五种不同改制模式并存是必要的,采用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模式,才有利于灌区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4.监测评价并非目的,监测的结论也要考虑其特定背景条件。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仍有不足,监测评价网络仍有缺陷,监测调查数据尚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监测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待于改进和提高。而关中灌区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的试点经验,对我国其他灌区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5.管理体制改革是灌区摆脱目前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灌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最后论文还从管理学角度加以说明了五种不同改制模式的发展进程、发展前景、发展潜力以及转换变化过程等。论文共分5章,1-3章是对灌区管理基本情况、研究背景介绍,论述了国内外灌区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中灌区改革概况;第4章是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各种管理模式的成效、优势、局限性;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问题讨论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