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潘娜[1](2021)在《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导电金属-有机框架(导电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不仅具有独特的高导电特性,而且还很好的继承了传统MOFs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道结构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在电化学传感、超级电容器、电催化以及电池等领域。2,3,6,7,10,11-六羟基三亚苯基苯(HHTP)有机配体由于其具有较多能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的位点以及大π键共轭结构,有助于合成有序多孔结构的导电MOFs,从而加快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效率。因此,本文以HHTP这一有机配体合成的导电MOFs为对象,对其结构和电催化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含不同金属离子(Ni、Co、Cu)的导电MOFs Ni-HHTP、Co-HHTP、Cu-HHTP,其中Ni-HHTP具有较好的结晶性以及最规则的棒状形貌,直径几十纳米。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 m A cm-2时,Ni-HHTP的OER过电位最小,仅为420 m V,远远优于Co-HHTP和Cu-HHTP,证明Ni-HHTP具有最优的OER性能。(2)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掺杂不同贵金属Ru比例的Ni Ru-HHTP,其保持了完整棒状纳米结构。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5%Ru掺杂得到的样品[Ni5.7Ru0.3(HHTP)3(H2O)x]n的ORR与OER性质均优于其它合成样品,对于OER测试,在电流密度为10 m A cm-2时,具有最小的过电位(390 m V),而对于ORR测试,半波电位为0.68 V。另外,将该材料作为液态和全固态锌空电池的阴极催化剂时,一次电池与可充放电电池具有良好的性能及稳定性。(3)采用水热法,在导电碳布上合成了少量Fe掺杂的Ni Fe-HHTP/CC,通过SEM可看出,Ni+5%Fe-HHTP/CC具有良好的棒状形貌,规则的生长在碳布上。通过电化学OER测试表明,Ni+5%Fe-HHTP/CC具有最优的OER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0 m A cm-2时,表现出310 m V的过电位,性能与商业化Ru O2催化剂一致。另外,为探究反应过程中反应机理,进行了DFT计算,结果证明掺杂金属Fe能够促进OER反应动力学,提供高活性的反应位点,且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一致。
魏康[2](2021)在《苝四羧酸二酐及衍生物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性聚氨酯(WPU)以水作为溶剂,具有环保、耐低温、附着力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保涂料、纺织品、胶黏剂和皮革涂饰等领域。WPU具有软-硬段结构可调的优点,通过设计不同的分子结构可制备出具有可回收、自修复和形状记忆等性能的功能材料。本文使用1,7-二溴-3,4,9,10-苝四羧酸二酐(PBI)衍生物改性WPU的软段结构,合成了一系列的线型水性聚氨酯和交联型水性聚氨酯,并对其力学性能、可回收性能、形状记忆性能以及耐水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PBI改性软段的线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首先以PBI、乙醇胺和哌啶(PIP)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种二羟基苝酰亚胺(PBI-OH和PBI-PIP-OH),然后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PBI改性聚己内酯二醇(PBI-PCL和PBI-PIP-PCL),最后分别以PBI-PCL/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PBI-PIP-PCL/PTMG为混合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乙二胺基乙磺酸钠(A95)、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硬段,制备了一系列的线型水性聚氨酯(PWPU和PPWPU)。以1,4-丁二醇(BDO)改性的聚己内酯二醇BDO-PCL/PTMG为混合软段,IPDI、DMPA、A95为硬段,制备了一系列实验对照组线型水性聚氨酯(BWPU)。本文研究了不同的软段结构、PBI改性聚己内酯的分子量大小以及添加量对线型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热重分析(TGA)和力学拉伸实验结果表明PBI-PCL和PBI-PIP-PCL的加入,PWPU和PPWPU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得到了显着地提高。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PWPU薄膜具有更规整的微相分离结构,因此PBI-PCL的加入对PWPU薄膜的形状记忆功能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开发了一种环保的水性聚氨酯回收工艺,实现了“WPU乳液—WPU薄膜—WPU乳液”的绿色回收。经过三次回收后,PWPU膜的热稳定性保持不变,力学性能保持初始力学性能的88.6%。BWPU和PPWPU膜则不具备可回收性,表明软段结构的不同导致了聚氨酯可回收性能的差异。将新型的回收工艺成功地应用于PWPU涂料和合成革基布的分离回收,在合成革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上研究表明将PBI-PCL刚性链引入软段中,显着提高了线型水性聚氨酯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形状记忆性能以及可回收性。(2)基于PBI改性软段的交联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PBI、丝氨醇和哌啶(PIP)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种四羟基苝酰亚胺PBI-(OH)4和PBI-PIP-(OH)4,然后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PBI改性四臂聚己内酯PBI-(PCL)4和PBI-PIP-(PCL)4,最后分别以PBI-(PCL)4/PTMG和PBI-PIP-(PCL)4/PTMG为混合软段,IPDI、A95、DMPA为硬段,制备了一系列交联型水性聚氨酯(PWPU4-x和PPWPU4-x)。本文研究了不同软段的结构、不同PBI改性四臂聚己内酯的含量对交联型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乳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交联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比线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大,乳液粒径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乳液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荧光光谱(FL)显示PWPU4-x乳液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50 nm,PPWPU4-0.4乳液最大发射波长为770 nm,PPWPU4-1.6乳液的最大发射波长达到了820 nm,随着PBI-PIP-(PCL)4的增加,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了50 nm。AFM证实了PWPU4-x和PPWPU4-x中具有一定的微相分离结构,该结构赋予了交联聚氨酯形状记忆性能。含1.6 mmol PBI-(PCL)4的PWPU4-1.6薄膜拉伸强度可达73.6 MPa,含0.8 mmol PBI-PIP-(PCL)4的PPWPU4-0.8薄膜拉伸强度可达61.9 MPa,适当的交联有利于提高力学性能。适当的交联使聚氨酯膜的水接触角逐渐增大,最大为117°,表现为疏水性。软段结构的差异使得同一配方下PWPU4-x薄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水性优于PPWPU4-x薄膜。与相同分子量聚己内酯和相同配方下的线型水性聚氨酯相比,交联型水性聚氨酯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能上都有了显着地提高。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3](2020)在《网络教育在物业行业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逐渐深入普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方法。网络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教和学的网络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教学内容,
杨艳[4](2021)在《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焦炭是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在高炉炼铁时发挥材料骨架、增炭剂、还原剂、发热剂的作用,焦炭中的硫份、灰分和强度等直接影响冶金产品的质量。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临涣焦化自建厂以来在配煤炼焦技术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进。早期主要利用传统配煤技术即利用煤质的工业分析和粘结性指标来指导配煤,期间为降低配煤成本,尝试将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除尘灰、焦粉代替瘦煤回配至配合煤中进行炼焦,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同时,降本增效成果显着;随着煤岩学指标的应用不断得到深化,开始利用煤岩学理论指导配煤,结合小焦炉实验,着手建立了常用煤种的工业分析、工艺分析及煤岩等指标数据库,结合配合煤的常用技术指标,再利用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加和性,根据单种煤镜质组数据,按照理想镜质组分布图在原有的配煤方案上进行优化,调整相应的单种煤比例或者煤种,在确保同等焦炭质量的基础上计算相应的配合煤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配煤方案投入生产,同时煤岩分析技术可有效的甄别混煤,保证了配合煤质量的稳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煤焦指标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了实验效率,便于建立海量数据库,从而形成智能配煤系统软件对焦炭质量进行智能预测和对配煤方案进行优化成为可能,2019年,在公司原有数据库及配煤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灰成分、成煤期及煤岩组分等32个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大小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多元矩阵方法,实现了配煤方案全方位智能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使临涣焦化的配煤技术走到了行业前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起,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焦粉、除尘灰按不高于1%比例代替山西瘦煤或临涣瘦煤进行配煤,每年降低配煤成本约900万元。2016年起,利用煤岩分析结果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近3000万元;2019年6月,利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5000余万元。
马双[5](2017)在《封闭型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内在机理研究 ——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者们就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已达成广泛共识,一般认为有两种增强企业创新的机制。一是社会网络能促进信息资源和机会的获取;二是网络可以增进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克服到底是选择合作还是搭便车的两难困境。然而在诸多共识的背后,学者们在何种网络结构造更具竞争优势方面存在分歧。一方面,网络封闭产生高凝聚力和共同信任,这种封闭性可在一定的区域或网络范围内形成行为规范和日常惯例,便于主体间的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结构洞理论认为创新网络的资本并非来源于网络封闭,而是网络中不同孤立节点间的非冗余联结和中介信息。弱联结比强联结更有可能在全新的实时的信息中起到桥介作用。而在经济地理学界,近年来学者们对传统封闭式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进行了反思,他们强调开放式创新对集群和企业网络的正向影响,然而有时却矫枉过正。石油装备制造业具有的一些诸如封闭性、内生性的产业特性,会显着影响创新网络的结构特点。特别对于中国而言,还需要额外考虑其发展历程、政策环境和企业特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自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工业的产值规模已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位列全球首位。2010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在之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其中,作为为国家能源开采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石油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对自身的产业升级有大有裨益,还能通过产业链进行有效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进而促进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产业效率的提高急需得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技术革新和环境保护等目标也需要得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东营市作为国内石油装备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创新环境最好、产业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的特殊情境性和人文社会特点,其创新网络的封闭特点也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中德合作研究项目"中国装备工业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层级式产业集群内部技术权力突破与创新升级研究"等国际级、国家级课题为支撑,通过对东营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博览会的多次访谈与调研,在系统梳理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计量分析等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深度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产业/创新链情况以及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并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1985-2013年联合发明专利,2013年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访谈问卷,17家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调研资料为素材,对不同空间尺度下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具有封闭性的特点。石油能源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石油行业一般是国家垄断行业,而为石油行业提供勘探、开采和集输装备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第二,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认为石油装备制造业因其产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与其他产业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广泛、深入的联系而成为创新合作的多发领域;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倾向于地理集中分布,它们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第三,由于中国历史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经济,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衍生、劳动力流动和私人非正式联系的现象极为普遍,产业集群内部存在密切的关系网络和强联系,集群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在国内,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的创新结网与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三大国企密不可分。此外,由于石油装备制造业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特有的准入制度,导致同一产品或分行业领域内的企业数量非常少,企业间的熟识程度极高。②网络封闭性对石油装备企业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主体以国有企业和改制企业为主,创新联系的空间范围高度集中于本地尺度,伙伴选择高度集中于某几个创新主体,企业间的强联系特征明显,企业网络的封闭性特点极为突出。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本文发现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中,受制约越多的企业越不容易退出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绩效也更好。企业创新网络还形成了若干个网络子群簇,不同的群簇呈现出不一样的网络特性、伙伴类型和空间结网倾向。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受地理邻近和主体能级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的网络封闭性特点明显。③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结网途径和内在机理包括市场关系(包括技术咨询和专利授权、购买中间产品)、研发网络(包括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研发设施共享、研发联盟)、溢出与扩散(包括人才流动、参加展会和会议、企业衍生)和非正式网络(培训班、行业协会)四种途径。中石化和胜利油田在企业的全球结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守门员作用,本地联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交织复杂,主体在网络内受制约程度较高,网络中结构洞较少,强联系占据主导。虽然一些网络关系涉及跨区域甚至全球联系,但考虑到产业特性、历史演化、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因素,网络的封闭性和内生性特点仍十分明显。本文对结构洞和封闭性的理论争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性、世界格局、组织机理和架构、产业链/创新链和创新网络结构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实证案例进行了研究。在当下结构洞优势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占主流的研究中,本文的案例研究会对以往认识做一些修正,对于特定区域的特殊产业而言,结构洞和开放式创新优势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张冬[6](2012)在《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地区,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我国产业集群起步较晚,至今也不过15年的时间,尽管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显着,但是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全面分析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东营市的发展特点、取得的成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方法和途径。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源的分析,结合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国内部分已经成型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第一个层次是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从经济学的角度如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韦里克的SWOT理论、韦伯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马歇尔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具体说明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二个层次简述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现状,如产业集群已经发展起来,规模在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地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等;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竞争存在无序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等,并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东营市政府的宏观指导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开放力度不大,企业的发展空间狭隘;核心竞争力不足;民间资本的参与度低,企业之间竞争无序等。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对比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休斯顿和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以及国内部分已经成型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如大庆、盘锦、渤海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等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东营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对影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以及给政府建议,如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引导民间资源流入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等。本文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对策建议,可以为东营市政府建设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参考,以加快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李占平[7](2009)在《科瑞特公司产品研发与成果推广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包头科瑞特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家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科瑞特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自主创新,已研发和推广了多项产品,申请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然而,科瑞特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科瑞特公司产品研发战略SWOT分析,深入剖析了科瑞特公司研发战略选择和实施现状;并从研发竞争力、研发管理、研发队伍建设方面探讨了影响产品研发的具体因素。本文从组成要素、市场机制、政府作用方面阐述了公司成果推广运行机制;从政府扶持政策,成果推广的金融支持,融资渠道创新方面分析了产品成果推广金融网络。针对科瑞特公司在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和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产品研发战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集成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的响应能力,使企业技术能力得以持续成长:建立创新型的研发管理和研发团队机制:依靠市场机制和依靠政府的支持作用,加快成果推广;通过融资渠道的创新,解决企业资金缺口问题。
邹日崧[8](2020)在《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石油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产业,对国家能源工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现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由单一线性合作转向多元网络化发展,但产学研合作网络功能不完善,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制约。因此,结合石油装备产业具体情境,探索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规律与功能效用,对丰富产学研合作网络研究以及助推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专利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与理论上对产学研合作网络等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对社会网络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并由此提出了包含网络关系与网络结构两方面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其次聚焦到石油装备产业,通过对该领域产学研合作专利的计量分析研究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同时奠定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紧接着,依据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结合UCINET网络分析工具,构建并分析了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地,利用上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与结构分析结果设计研究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而验证前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针对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研究发现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成果与规模在不断扩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自2013年起网络连通性逐渐向好,进入知识流通的加速期。但合作网络内部关系发展失衡,且网络密度持续下降,连接功能亟待完善;随着集聚程度与趋势的加深,网络表现出非同类混合特征,高节点度主体之间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协同创新发展。此外,就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来看,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关系周期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节点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出正向影响,但存在时效限制,一般延长至产学研合作后的5年;而节点位置则始终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综合研究结论,建议一方面从优化产学研合作网络环境入手,另一方面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入手,全力推动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李倩[9](2020)在《真空辅助插层组装CoAl-LDH复合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由于水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发展便捷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纳滤膜分离技术因其操作简便、节能、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净水技术之一。影响纳滤膜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膜的材料和结构特性,因此可通过对新材料的开发和膜结构的调控获得具有高分离性能和稳定性的纳滤膜。本研究采用经典二维层状阴离子型黏土材料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作为分离层材料,利用其亲水性强、层间阴离子可交换、层间距可调控等特点,采用新型多孔材料铁分子笼(Fe-cage)及羧基化碳纳米管(CNT)分别进行功能化改性,通过真空辅助法组装在聚丙烯腈超滤膜表面,从而获得可用于去除水中小分子有机物的高性能纳滤膜。首先,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剥层的CoAl-LDH纳米片,利用静电相互作用与零维材料Fe-cage自组装成CoAl-LDH/Fe-cage复合物,通过监测Zeta电位调控二者的比例。采用真空辅助法将CoAl-LDH/Fe-cage复合物沉积在水解的聚丙烯腈(PAN)基膜表面形成复合膜。通过对CoAl-LDH/Fe-cage及其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和表面性质表征,发现复合膜具有典型的二维层状结构,并且Fe-cage的加入增大了CoAl-LDH的层间距。同时,由于Fe-cage具有亲水性的表面和疏水性的内腔,因此可以提高水分子在膜中的传质效率。通过改变剥层CoAl-LDH及Fe-cage的比例和浓度,实现了对CoAl-LDH/Fe-cage不同堆积方式的调控。将CoAl-LDH/Fe-cage复合膜用于水中染料及腐殖酸的脱除,在最佳成膜条件下,复合膜对刚果红的渗透性和截留率分别为88 kg/(m2·h·MPa)和98%,在截留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渗透性相比于纯LDH膜提高了40%,且在分离腐殖酸时可保持100 h稳定运行。其次,采用相同的策略将一维材料CNT插层组装在CoAl-LDH层间形成复合膜。由于羧基化CNT带负电,同样可以与剥层CoAl-LDH纳米片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真空辅助法沉积在水解的PAN基膜表面制备CoAl-LDH/CNT复合膜。同时,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截留分子量以及不同状态下PAN基膜的水渗透性,结果表明具有高截留分子量的湿态基膜更有利于制备用于小分子有机物去除的纳滤膜。通过对CoAl-LDH/CNT复合膜形貌及结构的表征,发现CNT的加入在CoAl-LDH层间构建了更多纳米传质通道,并且由于水分子在CNT管内的低摩擦快速流动,大大提高了膜的渗透性。将制备的CoAl-LDH/CNT复合膜用于去除水中的染料和腐殖酸,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离水中的伊文思兰时,CoAl-LDH/CNT复合膜的截留率为98%,渗透性可达2600 kg/(m2·h·MPa),相比于纯LDH复合膜提高了36%,并且相比于CoAl-LDH/Fe-cage复合膜具有更好的抗腐殖酸污染能力。本研究利用正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分别采用Fe-cage和CNT与剥层CoAl-LDH纳米片组装,通过真空辅助法沉积在PAN基膜表面形成插层LDH复合膜。Fe-cage和CNT的插层不仅增大了CoAl-LDH的层间距,而且调控了其层间化学性质,形成了水分子的快速传输通道,提高了LDH膜的渗透性。该方法操作简便,原材料廉价易得,并且制备的复合膜具有优异的小分子有机物脱除性能,在疏松纳滤膜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闫更波[10](2020)在《查特深冷工程系统有限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空气污染的问题,部分城市冬季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雾霾现象,为改善环境,各地积极提倡清洁能源的应用。作为绿色能源的液化天然气(英文简写为LNG),因其燃烧后的主要产物为水,接近零污染,备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液化天然气的大量应用带动了深冷产业的蓬勃发展。集团总部坐落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美国查特工业公司(查特母公司)是全球深冷产品的优秀制造商,可为深冷产业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查特公司的产品覆盖整个深冷产业链,而车用瓶产品是其产业链末端重要组成部分。查特公司于1990年在美国坎顿研发出第一只车用瓶,并于2010年将国外车用瓶技术引进中国,查特车用瓶产品早期凭借着品牌知名度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近几年国内车用瓶制造商的快速崛起,国内竞争对手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当下,查特车用瓶的技术壁垒优势逐渐减弱,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如何提高产品销量,提升市场占有率成为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查特公司车用瓶营销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借助管理学相关知识并结合在查特公司的管理实践,为查特公司车用瓶营销业务制定出一套更加高效的营销策略。文章首先应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查特车用瓶业务营销环境进行多维度分析,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查特车用瓶业务的威胁、机会、优势和劣势;其次,对查特车用瓶业务当前的营销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查特车用瓶营销业务存在的问题,并对导致问题的因素展开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7ps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角度优化当前查特车用瓶业务的营销策略。通过优化查特车用瓶业务的营销策略,目的是提高查特车用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占有率,本文对查特车用瓶业务的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外资品牌车用瓶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概述 |
1.2 导电MOF材料的导电机理 |
1.2.1 通过空间机制 |
1.2.2 通过键机制 |
1.2.3 跳跃运输 |
1.3 导电MOF材料的构建策略 |
1.3.1 金属-配体协调策略 |
1.3.2 配体π···π堆叠策略 |
1.3.3 后合成修饰策略 |
1.4 导电MOF材料的应用 |
1.4.1 电化学传感 |
1.4.2 超级电容器 |
1.4.3 可充电电池 |
1.4.4 电催化 |
1.4.5 锌空电池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单金属导电MOF电化学性质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M-HHTP的合成 |
2.3.2 M-HHTP的表征方法 |
2.3.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2.4 结果及讨论 |
2.4.1 表征结果及讨论 |
2.4.2 电化学测试结果及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金属Ru掺杂导电MOF电化学性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NiRu-HHTP的合成 |
3.3.2 NiRu-HHTP的表征方法 |
3.3.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3.3.4 电池组装与测试方法 |
3.4 结果及讨论 |
3.4.1 表征结果及讨论 |
3.4.2 电化学测试结果及讨论 |
3.4.3 锌空电池测试结果及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位生长Fe掺杂导电MOF电化学性质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NiFe-HHTP/CC的合成 |
4.3.2 NiFe-HHTP/CC的表征方法 |
4.3.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4.4 结果及讨论 |
4.4.1 表征结果及讨论 |
4.4.2 电化学测试结果及讨论 |
4.5 理论计算 |
4.5.1 计算方法 |
4.5.2 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苝四羧酸二酐及衍生物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
1.2 水性聚氨酯结构改性对性能的影响 |
1.2.1 软段结构改性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1.2.2 硬段结构改性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1.3 苝四羧酸二酐结构与改性 |
1.3.1 苝四羧酸二酐的结构 |
1.3.2 苝四羧酸二酐胺位的改性 |
1.3.3 苝四羧酸二酐湾位的改性 |
1.4 苝四羧酸二酐及衍生物改性聚氨酯的研究 |
1.5 聚氨酯的回收工艺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PBI改性软段的线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材料的制备方法 |
2.3.1 PBI-OH和 PBI-PIP-OH的合成 |
2.3.2 BDO-PCL,PBI-PCL和 PBI-PIP-PCL的合成 |
2.3.3 BWPU乳液的合成 |
2.3.4 PWPU乳液的合成 |
2.3.5 PPWPU乳液的合成 |
2.3.6 BWPU,PWPU和 PPWPU膜的制备 |
2.4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2.4.2 红外光谱测试 |
2.4.3 乳液性能测试 |
2.4.4 光学性能测试 |
2.4.5 改性PCL的结晶性能测试 |
2.4.6 力学性能测试 |
2.4.7 热稳定性测试 |
2.4.8 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 |
2.4.9 原子力显微镜微观形貌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结构表征 |
2.5.2 不同软段结构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5.3 不同软段结构对乳液光学性能的影响 |
2.5.4 改性PCL的结晶性能的分析 |
2.5.5 不同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6 不同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
2.5.7 不同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微相分离行为的影响 |
2.5.8 不同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可回收性能的影响 |
2.5.9 不同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膜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
2.5.10 可回收涂料PWPU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BI改性软段的交联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材料的制备方法 |
3.3.1 PBI-(OH)_4和PBI-PIP-(OH)_4的合成 |
3.3.2 PBI-(PCL)_4和PBI-PIP-(PCL)_4的合成 |
3.3.3 PWPU_(4-x)乳液和PPWPU_(4-x)乳液的合成 |
3.3.4 PWPU_(4-x)和PPWPU_(4-x)膜的制备 |
3.4 测试及表征方法 |
3.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3.4.2 红外光谱测试 |
3.4.3 乳液性能测试 |
3.4.4 光学性能测试 |
3.4.5 力学性能测试 |
3.4.6 热稳定性测试 |
3.4.7 接触角的测定 |
3.4.8 吸水率的测定 |
3.4.9 原子力显微镜微观形貌分析 |
3.4.10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结构表征 |
3.5.2 交联结构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5.3 交联结构对乳液光学性能的影响 |
3.5.4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5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
3.5.6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润湿性能的影响 |
3.5.7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耐水性的影响 |
3.5.8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3.5.9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结晶性的影响 |
3.5.10 交联结构对聚氨酯膜形状记忆功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三、参加的项目 |
(3)网络教育在物业行业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 |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网络培训发展历程及趋势 |
1.3研究目的、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二章物业行业培训中需求分析 |
2.1调查研究物业行业中各类职业教育形式的现状与特点 |
2.2调查研究上海市物业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 |
2.3调查研究上海市物业企业培训现状的矛盾点 |
2.3.1工学矛盾 |
2.3.2标准不统一 |
2.3.3费用成本 |
2.3.4培训效果 |
第三章互联网教育培训在物业行业的必要性分析 |
3.1分析网络教育培训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现状 |
3.1.1概述 |
3.1.2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强劲 |
3.1.2.1就业市场导向 |
3.1.2.2政策红利 |
3.1.3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
3.2“后疫情时代”网络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
3.2.1机遇 |
3.2.1.1政策扶持 |
3.2.1.2新技术融合推进在线教育产业升级 |
3.2.2挑战 |
3.2.3物学网的SWOT分析 |
3.3物业行业特性与网络教育培训的契合程度分析 |
3.3.1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
3.3.2解决标准不统一问题 |
3.3.3解决成本费用高问题 |
3.3.4解决培训效果难持续问题 |
3.4“物学网”的网络教育培训的应用实践 |
3.4.1物学网介绍及其特点 |
3.4.2运营和师资队伍 |
3.4.3硬件配置与投入 |
3.4.4实践应用 |
3.5物学网的发展计划与展望 |
第四章研究物业行业网络教育的改进方向 |
4.1物业行业网络教育的几个优化方向 |
4.1.1加强专业化发展,深化优势领域 |
4.1.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
4.1.3提高用户转化率,进而提高盈利空间 |
4.2物业行业网络教育的具体优化对策和建议 |
结语 |
(4)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 |
2.1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 |
2.1.1 炼焦煤种类 |
2.1.2 焦炭质量的判定 |
2.1.3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配煤炼焦的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煤炭资源分布及供应量 |
2.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及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
2.2.1.1 储量 |
2.2.1.2 产量 |
2.2.1.3 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
2.2.2 中国及分省2019年炼焦煤产能及供应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及检验方法 |
3.1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
3.2 主要煤焦化验分析设备 |
3.3 煤和焦炭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临涣焦化配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4.1 传统经验配煤法 |
4.2 添加焦粉、除尘灰进行配煤的应用 |
4.2.1 焦粉、除尘灰应用前配煤方案及分析指标 |
4.2.2 对焦粉、除尘灰进行分析 |
4.2.3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小焦炉试验 |
4.2.4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大焦炉应用 |
4.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指导配煤 |
4.3.1 对所有煤种进行煤岩分析,甄别混煤,判别质量 |
4.3.2 建立用煤数据库 |
4.3.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优化配煤方案 |
4.3.3.1 山西水浴焦煤的应用 |
4.3.3.2 峰景北焦煤的应用 |
4.4 应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指导配煤 |
4.4.1 全要素配煤概念的提出 |
4.4.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核心技术 |
4.4.2.1 各要素与焦炭质量间的数学模型建立 |
4.4.2.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软件特点 |
4.4.2.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研究内容 |
4.4.2.4 系统模型参数及设置 |
4.4.2.5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 |
4.4.2.6 焦炭质量预测 |
4.4.2.7 自动配煤优化 |
4.4.2.8 历史配煤方案 |
4.4.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
4.4.3.1 检测并建立常用炼焦煤灰成分数据库 |
4.4.3.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优化配比方面的应用 |
4.4.3.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新煤种开发方面的应用 |
4.4.3.4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预测准确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效益测评与估算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封闭型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内在机理研究 ——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 |
1.1.2 创新合作的集群化和网络化 |
1.1.3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 |
1.1.4 装备制造业引领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 |
1.1.5 问题的提出 |
1.2 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概念界定 |
1.3.1 石油装备制造业 |
1.3.2 网络封闭性 |
1.4 基础与方法 |
1.4.1 研究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和述评 |
2.1 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与结构 |
2.1.1 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 |
2.1.2 网络拓扑结构和联系强度 |
2.1.3 网络结构的优劣争论:结构洞VS封闭性 |
2.1.4 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多尺度耦合 |
2.2 创新网络的类型与联系途径 |
2.3 创新网络的演化及其内在机理 |
2.3.1 路径依赖、锁定和路径创造 |
2.3.2 多维邻近性 |
2.4 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
第3章 集群创新网络的经济地理学基础 |
3.1 产业集群 |
3.1.1 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类型 |
3.1.2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演化 |
3.2 区域创新系统 |
3.2.1 基本特征和内涵 |
3.2.2 评判标准和系统类型 |
3.2.3 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演化 |
3.3 全球生产网络 |
3.3.1 研究脉络与分析框架 |
3.3.2 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 |
第4章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特征与格局 |
4.1 世界石油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
4.1.1 世界石油公司发展情况 |
4.1.2 世界油田服务公司发展情况 |
4.1.3 世界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
4.2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4.3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和关键特征 |
4.3.1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一般特点及其特殊性 |
4.3.2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分析 |
4.3.3 石油装备制造业合作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5章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评价 |
5.1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
5.1.1 起步阶段 |
5.1.2 发展阶段 |
5.1.3 腾飞阶段 |
5.2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现状评价 |
5.2.1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5.2.2 国内其他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概况 |
5.2.3 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创新环境评价 |
第6章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6.2 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网络主体的整体情况 |
6.3 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
6.4 网络封闭性与企业创新绩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内在机理 |
7.1 调研实施 |
7.2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分析 |
7.3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合作的结网途径 |
7.3.1 市场关系 |
7.3.2 研发网络 |
7.3.3 溢出与扩散 |
7.3.4 非正式网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
8.1.2 网络封闭性对石油装备企业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
8.1.3 封闭性作用下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结构与机理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封闭型创新网络中子网络和群簇的科学刻画 |
8.2.2 对结构洞和封闭性理论争论的积极探索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结构安排 |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溯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集群 |
2.1.2 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1 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2.2.2 韦里克的 SWOT 理论 |
2.2.3 韦伯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 |
2.2.4 马歇尔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3.1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沿革 |
3.2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 |
3.2.1 发展现状 |
3.2.2 发展特点 |
3.3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优势 |
3.3.1 产业集群已经发展起来,规模在不断壮大 |
3.3.2 产业集群地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 |
3.3.3 发展态势良好,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第4章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
4.1 问题 |
4.1.1 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
4.1.2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
4.1.3 企业竞争存在无序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
4.1.4 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
4.2 原因 |
4.2.1 东营市政府的宏观指导时间较短、经验不足 |
4.2.2 开放力度不大,企业的发展空间狭隘 |
4.2.3 资金匮乏和人才的流失,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 |
4.2.4 民间资本的参与度低,企业之间竞争无序 |
第5章 国内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 |
5.1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
5.1.1 美国休斯顿市 |
5.1.2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 |
5.2 国内部分油田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
5.2.1 大庆 |
5.2.2 盘锦 |
5.2.3 渤海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
5.2.4 其他 |
5.3 经验借鉴与启示 |
5.3.1 加快东营市向全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转型的进度 |
5.3.2 国内建设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启示 |
第6章 东营市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意义及对策建议 |
6.1 培育和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 |
6.1.1 发挥石油产业经济发动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6.1.2 提高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 |
6.1.3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 |
6.2 培育和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
6.2.1 强化政府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
6.2.2 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
6.2.3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
6.2.4 创新政府与民间合作方式,引导民间资源流向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科瑞特公司产品研发与成果推广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案例正文 |
2.1 企业概况 |
2.1.1 企业简介 |
2.1.2 社会与行业背景 |
2.2 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状况 |
2.2.1 产品研发状况 |
2.2.2 成果推广状况 |
2.3 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的问题 |
2.3.1 产品研发的问题 |
2.3.2 成果推广的问题 |
3 案例分析 |
3.1 产品研发分析 |
3.1.1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理论 |
3.1.2 研发战略和研发因素分析 |
3.2 成果推广分析 |
3.2.1 成果推广运行机制 |
3.2.2 成果推广金融网络 |
3.3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3.3.1 建立创新型产品研发体系 |
3.3.2 建立创新型成果推广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1.2.2 产学研合作网络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理论与研究假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石油装备产业 |
2.1.2 产学研合作网络 |
2.1.3 专利合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三螺旋理论 |
2.2.2 协同学理论 |
2.2.3 模块化理论 |
2.2.4 社会网络理论 |
2.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 |
2.3.1 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
2.3.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
2.3.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 |
第3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析 |
3.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及分析数据来源 |
3.1.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 |
3.1.2 分析数据来源 |
3.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主体关系特征 |
3.2.1 主体关系分布 |
3.2.2 主体关系演化 |
3.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合作关系特征 |
3.3.1 合作关系周期 |
3.3.2 合作关系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
4.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础 |
4.1.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内涵 |
4.1.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复杂性 |
4.1.3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架构 |
4.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与模型构建 |
4.2.1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
4.2.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4.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 |
4.3.1 整体网络结构 |
4.3.2 网络集聚性 |
4.3.3 个体网络属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1 自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2 因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3 控制变量选取与度量 |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3 实证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t+1期回归分析结果 |
5.4.2 t+2期回归分析结果 |
5.4.3 t+3期回归分析结果 |
5.5 实证结果总结与讨论 |
5.5.1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
5.5.2 自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关于优化石油装备产业创新网络环境方面的建议 |
6.2.2 关于提升石油装备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之处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真空辅助插层组装CoAl-LDH复合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滤 |
1.1.1 纳滤膜分离机理 |
1.1.2 纳滤膜的应用 |
1.1.3 纳滤膜材料 |
1.2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
1.2.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 |
1.2.2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膜的应用 |
1.3 剥离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
1.3.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剥离方法 |
1.3.2 剥离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膜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课题来源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准备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真空辅助组装Fe-cage插层CoAl-LDH复合膜 |
2.2.1 平板式聚丙烯腈(PAN)基膜预处理 |
2.2.2 溶剂热法制备剥层CoAl-LDH纳米片 |
2.2.3 金属有机自组装法制备铁分子笼(Fe-cage) |
2.2.4 真空辅助法制备CoAl-LDH/Fe-cage复合膜 |
2.3 真空辅助组装CNT插层CoAl-LDH复合膜 |
2.3.1 平板式聚丙烯腈基膜预处理 |
2.3.2 溶剂热法制备剥离CoAl-LDH纳米片 |
2.3.3 CNT分散液的制备 |
2.3.4 真空辅助法制备CoAl-LDH/CNT复合膜 |
2.4 表征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相分析(XRD) |
2.4.2 红外光谱(FT-IR) |
2.4.3 核磁共振波谱仪(NMR)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 |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4.8 原子力显微镜(AFM) |
2.4.9 Zeta电位技术 |
2.5 纳滤性能的评价装置及方法 |
2.5.1 纳滤评价装置 |
2.5.2 纳滤性能计算方法 |
第3章 真空辅助组装Fe-cage插层CoAl-LDH复合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 |
3.1 Fe-cage纳米粒子和剥层CoAl-LDH纳米片的表征 |
3.2 CoAl-LDH/Fe-cage复合膜的表征 |
3.3 CoAl-LDH/Fe-cage复合膜纳滤性能测试 |
3.3.1 不同浓度CoAl-LDH/Fe-cage对复合膜纳滤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比例CoAl-LDH/Fe-cage对复合膜纳滤性能影响 |
3.3.3 CoAl-LDH/Fe-cage对复合膜对不同染料的纳滤性能测试 |
3.3.4 CoAl-LDH/Fe-cage复合膜对混合染料的分离 |
3.3.5 CoAl-LDH膜及CoAl-LDH/Fe-cage复合膜去除腐殖酸的纳滤性能 |
3.3.6 腐殖酸浓度对CoAl-LDH/Fe-cage复合膜纳滤性能的影响 |
3.3.7 CoAl-LDH/Fe-cage复合膜的稳定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辅助组装CNT插层CoAl-LDH复合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 |
4.1 CoAl-LDH/CNT复合膜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
4.1.1 CoAl-LDH/CNT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
4.1.2 CoAl-LDH/CNT复合膜的微观形貌 |
4.2 膜状态对膜性能的影响 |
4.3 CoAl-LDH/CNT复合膜纳滤性能测试 |
4.3.1 CNT膜、CoAl-LDH膜及CoAl-LDH/CNT复合膜脱除染料的纳滤性能 |
4.3.2 CNT含量对复合膜纳滤性能的影响 |
4.3.3 剥层CoAl-LDH纳米片含量对复合膜纳滤性能的影响 |
4.3.4 CoAl-LDH/CNT复合膜对不同染料的纳滤性能测试 |
4.3.5 CoAl-LDH/CNT复合膜脱除腐殖酸的纳滤性能 |
4.3.6 CoAl-LDH/CNT复合膜的稳定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结论 |
2. 建议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查特深冷工程系统有限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基本工具综述 |
2.1.1 PEST分析法 |
2.1.2 波特五力模型 |
2.1.3 SWOT分析法 |
2.2 基本理论概述 |
2.2.1 STP营销理论 |
2.2.2 7Ps营销理论 |
2.3 液化天然气的相关知识 |
2.3.1 液化天然气的基本概念 |
2.3.2 液化天然气的物理特性 |
2.3.3 液化天然气的危害及防护 |
2.4 车用瓶的相关知识 |
2.4.1 车用瓶基本概念 |
2.4.2 查特车用瓶介绍 |
2.4.3 查特车用瓶型号 |
2.4.4 车用瓶应用对象 |
第三章 查特车用瓶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查特公司概况 |
3.1.1 查特总部简介 |
3.1.2 查特中国介绍 |
3.1.3 查特产品介绍 |
3.2 查特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概况 |
3.2.1 组织架构与销售模式 |
3.2.2 终端用户 |
3.2.3 OEM整车厂 |
3.2.4 应用案例 |
3.3 查特车用瓶业务营销现状 |
3.4 查特车用瓶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4.2 统计结果及分析 |
3.4.3 存在的营销问题 |
第四章 查特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企业发展理念 |
4.2.2 企业组织架构 |
4.2.3 企业财务状况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2 替代品的威胁 |
4.3.3 购买者的威胁 |
4.3.4 供应商的威胁 |
4.3.5 行业内的威胁 |
4.4 SWOT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4.4.5 SWOT矩阵 |
第五章 查特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5.1 目标定位及策略指导原则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公交市场策略 |
5.2.2 物流重卡市场策略 |
5.2.3 提高交付能力 |
5.2.4 产品持续创新 |
5.2.5 研发检测设备 |
5.3 价格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4.1 提升直销业务能力 |
5.4.2 建设经销渠道网络 |
5.4.3 建立重卡OEM渠道合作 |
5.5 促销策略 |
5.6 人员策略 |
5.6.1 满足客户需求 |
5.6.2 指导扶持经销商 |
5.7 过程策略 |
5.8 有形展示策略 |
5.8.1 网站宣传 |
5.8.2 推广活动 |
5.8.3 样册宣传 |
第六章 查特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2 机制保障 |
6.2.1 KPI综合考核 |
6.2.2 业务绩效考核 |
6.2.3 成本绩效挂钩 |
6.3 资金保障 |
6.4 质量保障 |
6.5 售后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车用瓶客户市场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 潘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苝四羧酸二酐及衍生物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魏康.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3]网络教育在物业行业培训中的应用[A].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20
- [4]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D]. 杨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封闭型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内在机理研究 ——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D]. 马双.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 张冬.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3)
- [7]科瑞特公司产品研发与成果推广案例研究[D]. 李占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8]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D]. 邹日崧.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真空辅助插层组装CoAl-LDH复合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D]. 李倩.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10]查特深冷工程系统有限公司车用瓶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闫更波.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