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骨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D打印,叁维重建,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吕继连,钟克涛,郑永红,王鹏,蔡晓清[1](2019)在《3D打印技术联合叁维重建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与螺旋CT叁维重建技术联合应用对临床中常见下颌骨骨折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将40例明确诊断为下颌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3D打印联合叁维重建手术组(联合手术组),依据手术时间及骨折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组的差异性。结果: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联合叁维重建手术方式,实现了个体化、精准化及微创化的综合治疗理念,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汪子平[2](2019)在《CT叁维重建与磁共振技术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断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叁维重建与磁共振(MRI)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以76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MRI和螺旋CT叁维重建检测,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患处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差异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式对于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的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904,P=0.342~1.000>0.05),而MRI对组织撕裂的诊断灵敏度、关节腔积液的诊断准确度和骨髓水肿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93.88%,88.17%,88.17%,82.26%和83.87%)均显着高于螺旋CT叁维重建检测(81.63%,76.34%,64.52%,54.84%和58.06%)(χ~2=4.346~15.030,P=0.000~0.037<0.05)。结论MRI和螺旋CT叁维重建均能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具有较高诊疗价值,且MRI对于骨折局部组织损伤情况的检测效能更佳。(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5期)
肖保娟,郑莉兰,凌华[3](2019)在《快速康复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患者3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给予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于行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姚礼,胡小华,易杰,张立刚,代敏[4](2019)在《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因口腔颌面部肿瘤行下颌骨切除患者10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下颌骨外形。结果:随访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下颌骨外形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3D-CT影像技术指导血管化腓骨移植能对下颌骨进行功能性重建,更好的恢复患者的美观与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轻因肿瘤切除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李淑娟,王淑艳,林志[5](2019)在《口腔恶性肿瘤合并下肢血栓及股骨头置换患者下颌骨重建术式的选择(附1例报告及文献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约1年前,患者自觉右侧口底一黄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疼痛及不适,后肿物破溃,流出血性液体,破溃创面渐进性增大,疼痛明显,舌体、下唇麻木,舌体运动障碍,就诊于当地诊所,行全身抗炎治疗,无明显效果,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行病理活检,诊断为口底恶性肿瘤,建议转至我院就诊。门诊以"口底恶性肿瘤"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饮食受限,体重减轻。患者颜面部基本对称,开口度叁横指,开口形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无压(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晋红[6](2019)在《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方法。方法采集2017年2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65例下颌骨修复重建患者数据,采用Enneking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功能。结果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65例患者所移植腓骨瓣均成活,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功能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肢功能评分逐渐上升,3个月可独立正常行走,无须支具辅助,无踝关节不稳定情况发生。结论下颌骨修复重建对下肢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加强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有利于下肢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概率,值得临床重视。(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1期)
薛润琦[7](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对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其中又以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最理想。但是自体骨移植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患者因年龄等因素无法获取充足自体骨,以及不能接受此种术式的病例,单纯的重建板修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修复手段。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及基础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成品重建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重建板的浅化外露、折断,螺钉松脱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不足,重建板植入位置不佳,钛板形态不佳,螺钉选用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重建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重建板的外形,螺钉的种类、长度和分布等与重建板固定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设想,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生物力学预测分析的个性化钛重建板固定系统,可能具有更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关于个性化重建板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重建板的设计尚未有公认的标准。目的: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个性化重建板,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的优点及其设计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根据下颌骨形态设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重建板,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重建板的受力情况,研究重建板宽度、厚度等结构改变对个性化重建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重建板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3D打印个性化重建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正常下颌骨CT数据,通过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获取包括皮质骨、松质骨、牙齿及关节窝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模型,经过Geomagic Design软件的模型处理,导入NX 12.0软件中进行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和重建板的设计组装。将最终得到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模型导入Workbench 14.5中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前牙咬合和左侧磨牙咬合两种功能状态下,成品重建板和个性化重建板、固位螺钉及周围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应力、应变等机械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分析不同重建板在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性能,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结构变化对重建板性能的影响。成品重建板及固位螺钉的设计参考目前临床上常用重建板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简化。成品重建板为14孔直板,长110mm,厚2.5mm,孔间距为8mm。螺钉为自锁螺钉,长度为12mm,直径为2.4mm。个性化重建板的设计根据垂直向高度不同可分为叁组,分别为12mm组,16mm和20mm组,每一组中又包括叁种厚度:2.0mm、2.4mm和2.8mm。实验结果:1.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体积、质量是成品重建板体积的1.42-2.44倍,骨-板接触表面积是成品重建板的1.74-2.16倍。在前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358.3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42.54MPa;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193.1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10.91MPa;成品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分别为907.16MPa和1006.1MPa,小于12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大于16mm及20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各组最大相对应变与其最大相对应力的大小关系一致。在所有重建板中,与缺损间隙近远中边缘相邻的重建板上的相对应力应变较周围更大,且近中大于远中。而且,成品重建板最大相对应力应变的折线图较个性化重建板更“陡峭”。2.本实验中,在前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2655×10-5mm/mm,位于应力遮挡窗口,易发生废用性骨吸收。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位于病理过载窗口,易发生损伤性骨吸收。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59×10-5mm/mm,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与前牙咬合条件下的结果表现相似。结合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及骨-板接触区骨组织的应变分布云图,绝大部分骨组织都处于正向骨改建及骨平衡的力学环境中,只在远离缺损区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周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3.成品重建板与个性化重建板上固位螺钉的受力有明显差异,在成品重建板中,缺损区近中钛板上的固位螺钉较远中钛板受到更大的“拔出力”,且在缺损区近中钛板上距离缺损区最远的螺钉受到最大的“拔出力”,是将来螺钉松动脱落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在个性化重建板中,缺损区远中螺钉较近中螺钉受到更大的力,且远中螺钉均受到“推进力”,缺损区远中距离缺损区最远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总受到最大力,该位置可能是应力集中区,也有可能因发生骨损伤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分组的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的固定系统中,应力遮挡效应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应力过大。个性化重建板的确较成品重建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及机械力学性能,在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且最大应力更小,其中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及应变值最小,且应力应变变化折线图过渡更“平缓”;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固位螺钉也更稳固,其中16mm-2.8mm个性化重建板外加双侧各钉入6枚螺钉的固定系统,其双侧螺钉的轴向位移量均匀一致且相对较小,可认为该个性化固定系统更佳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30)
刘杭飞,包霆威,赵文权,余丹,朱慧勇[8](2019)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叁维虚拟计划的效果及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辅助游离腓骨瓣精确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35例接受了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叁组。A组12名患者使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进行重建。B组14名患者使用常规导板技术进行下颌骨重建。C组9名患者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重建。所有病例均评估总手术时间,皮瓣缺血时间,手术精确性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腓骨瓣均存活。A组缺血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A组平均下颌角点和髁状突移位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的应用可减少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总手术时间和皮瓣缺血时间,提高重建精确度,是一种精确且可靠的技术。(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2期)
宋涛[9](2019)在《分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应用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的价值。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6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CT、MRI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MRI的诊断准确率为95.0%,高于CT诊断的83.3%,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时应用MRI的价值好于CT,因此MRI值得优先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8期)
高慧,白丽云,李显,季平,王超[10](2019)在《聚醚醚酮(PEEK)个性化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叁维有限元分析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物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BCT、Mimics、SolidWorks、Geomagic Studio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钛合金、聚醚醚酮(PEEK)、3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CFR-PEEK)、68%CFR-PEEK重建板有限元模型,以钛合金作为对照。分别模拟两种咬合状态。载荷Ⅰ:前牙区垂直加载300 N;载荷Ⅱ:左侧后牙区垂直加载300 N。结果两种载荷下,重建板最大应力与其屈服强度的比值: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颌骨最大应力: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其中,在前牙区垂直载荷下,PEEK模型重建板和颌骨的最大应力都超过了其屈服强度,其他模型的最大应力均低于其屈服强度。结论 68%CFR-PEEK与钛合金有着相似的应力分布,可以满足颌骨缺损重建机械强度的要求,重建板出现断裂的风险较钛合金降低,但应力屏蔽的发生率略增高。研究结果可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板材料的选择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下颌骨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CT叁维重建与磁共振(MRI)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以76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MRI和螺旋CT叁维重建检测,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患处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差异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式对于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的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904,P=0.342~1.000>0.05),而MRI对组织撕裂的诊断灵敏度、关节腔积液的诊断准确度和骨髓水肿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93.88%,88.17%,88.17%,82.26%和83.87%)均显着高于螺旋CT叁维重建检测(81.63%,76.34%,64.52%,54.84%和58.06%)(χ~2=4.346~15.030,P=0.000~0.037<0.05)。结论MRI和螺旋CT叁维重建均能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具有较高诊疗价值,且MRI对于骨折局部组织损伤情况的检测效能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骨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吕继连,钟克涛,郑永红,王鹏,蔡晓清.3D打印技术联合叁维重建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2].汪子平.CT叁维重建与磁共振技术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断效果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19
[3].肖保娟,郑莉兰,凌华.快速康复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腓骨重建下颌骨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9
[4].姚礼,胡小华,易杰,张立刚,代敏.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李淑娟,王淑艳,林志.口腔恶性肿瘤合并下肢血栓及股骨头置换患者下颌骨重建术式的选择(附1例报告及文献学习)[J].吉林医学.2019
[6].晋红.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J].双足与保健.2019
[7].薛润琦.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8].刘杭飞,包霆威,赵文权,余丹,朱慧勇.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9
[9].宋涛.分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高慧,白丽云,李显,季平,王超.聚醚醚酮(PEEK)个性化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