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对我国味连主产区利川的林下栽连、旱地栽连和稻连轮作3种黄连栽培模式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含水量、pH值和微生物数量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对目前利川黄连产区存在的四种外观形态不同的黄连品系的主要生理指标如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根茎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利川3种黄连栽培模式的土壤均偏酸性,含水量在25%左右,但土壤肥力的差异较大。从黄连整个生育期间来看,林下土壤的肥力相对较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是其它2种栽培模式土壤的2倍左右,虽然其土壤速效磷含量在黄连生长的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较大,但仍显著高于旱地栽连或稻连轮作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旱地栽连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黄连生育前期显著高于其它2种模式,到黄连生育后期,稻连轮作土壤的全钾与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旱地、林下栽连的土壤。2.林下土壤的速效氮与速效磷的含量比值(N/P)、速效钾与速效磷的含量比值(K/P)、速效氮与速效钾的含量比值(N/K)较低,并且其土壤微生物种群呈现高真菌、低细菌的特点。稻连轮作模式下,在轮作黄连过程中,其土壤速效氮与速效磷的含量比值(N/P)、速效钾与速效磷的含量比值(K/P)、速效氮与速效钾的含量比值(N/K)都较高,并且其土壤微生物种群呈现出高细菌和放线菌、低真菌的特征;旱地栽连模式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居中。3.在稻连轮作模式下,种植水稻期间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速效钾含量也出现上升趋势,但土壤磷量含下降,pH值有所上升;并且土壤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均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种植水稻3年后的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比种植水稻第1年的增长了3.5、3.7、0.8倍。因此,种植黄连后轮作水稻不仅能调节土壤的养分结构,同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相对降低了对植物潜在危害最大的真菌数量。4.不同品系黄连中有光叶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比无光叶、大花叶、小花叶的含量低,但其根茎中的生物碱含量相对较高,而无光叶根茎中的生物碱含量最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黄连概述
  • 1.2 黄连药用研究
  • 1.3 黄连栽培研究进展
  • 1.4 土壤因子与作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 1.4.1 土壤因子概述
  • 1.4.2 土壤养分与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 1.4.3 土壤微生物与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 1.4.4 土壤pH值、含水量与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 1.4.5 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实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2 黄连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2.5.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5.3 小檗碱和药根碱含量测定
  • 2.5.4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2.5.5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离、培养和计数
  • 2.5.6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与比较
  • 3.1.1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比较
  • 3.1.2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 3.1.3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氮素含量变化
  • 3.1.4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磷素含量变化
  • 3.1.5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变化
  • 3.1.6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土壤速效N、P、K比值的变化
  • 3.2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
  • 3.2.1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2.2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2.3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2.4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B/F)
  • 3.3 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
  • 3.3.1 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分析
  • 3.3.2 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变化
  • 3.4 不同黄连栽培模式下及轮作区水稻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变化
  • 3.5 不同品系黄连主要生理指标的比较
  • 3.5.1 黄连植株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3.5.2 根茎中小檗碱与药根碱含量
  • 4. 小结与讨论
  • 4.1 黄连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 黄连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3 稻连轮作栽培模式高产的探究
  • 4.4 林下栽连模式的改进
  • 4.5 黄连不同品系植株叶片与根茎的部分生理指标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疆葡光互补栽培模式适宜的光伏板间隔[J]. 中国果业信息 2019(11)
    • [2].芝稻共生栽培模式研究[J]. 种子科技 2020(11)
    • [3].比空栽培模式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5)
    • [4].高粱间套作栽培模式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10)
    • [5].浙江省瓠瓜主要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 长江蔬菜 2019(13)
    • [6].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
    • [7].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示范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6)
    • [8].精确栽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17(10)
    • [9].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中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 [10].云南小粒咖啡荫蔽栽培模式优势及措施[J]. 中国热带农业 2015(02)
    • [11].马铃薯抗旱栽培模式试验初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07)
    • [12].玉米不同通透栽培模式试验[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07)
    • [13].不同栽培模式下岷江百合生长差异性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20(01)
    • [14].甜(辣)椒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一大茬配套栽培模式[J]. 辣椒杂志 2019(04)
    • [15].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对比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6)
    • [16].新栽培模式提高番茄含糖量[J]. 农村新技术 2020(07)
    • [17].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J]. 玉米科学 2013(05)
    • [18].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20(03)
    • [19].五味子创新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研究[J]. 新农业 2020(16)
    • [20].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 [21].桂林市多种稻-菜轮作栽培模式效益分析[J]. 南方园艺 2018(04)
    • [22].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23].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对耐密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9)
    • [24].菌菜套作栽培模式技术要点[J]. 现代农业 2010(04)
    • [25].广西资源县紫萁人工栽培模式比较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10(02)
    • [26].西南地区仔姜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9)
    • [27].绿色食品膜下滴灌打瓜栽培模式[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6)
    • [28].不同栽培模式对黍子产量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5)
    • [29].向日葵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的应用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5(07)
    • [30].菌菜套作栽培模式高产技术要点[J]. 现代农业 2013(05)

    标签:;  ;  ;  ;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