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遗传研究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遗传研究

论文题目: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遗传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徐俊英

导师: 牟同敏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遗传研究,分子标记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水稻育种的一个主要途径,两系法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之一。光温敏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基础,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是两系杂交水稻能否应用的关键。这些年来,大批科学家致力于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两系杂交稻优势组合的选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还有许多重大的问题有待解决。选育低临界温度的实用型光温敏不育系仍然是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为研究对象,并以810S为对照,运用稻蔸再生苗在自然条件下连续观察花粉育性,以研究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同时以三个不育系与三个常规品种(恢复系)作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9个组合的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三种育性指标下的F1、F2、BC1数据研究它们的遗传表现,以探讨不同遗传背景配组的F1的育性差异和它们遗传行为;同时对来源不同的ID24、810S和M61S这三个不育系的基因等位性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表明,不同不育系的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和临界温度是不同的。ID24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9天-10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4.6℃;810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3天-5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4.7℃;M6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6天-0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5.9℃;M20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0天-15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5.3℃;M113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0-14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5.1℃;M102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0天-7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值为24℃;M23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的24天-8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值为23.7℃。 2.F1育性分析表明,9个组合的F1代在三种育性指标下都表现出育性恢复,说明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隐性基因控制。除了M61S配制的组合外,其余组合与可育亲本的育性无显著差异。显著性测验表明,三个父本配同一不育系的组合之间表现出恢复度的显著差异,表明不同的恢复系虽然都有恢复能力,但因材料不同,恢复能力有差异,T1007的恢复能力最强,胜优2号次之,IR57301最弱。 3.F2育性分析表明,9个组合的F2代的育性分离都呈双峰分布,对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来说,都在6%左右处出现低谷,而自然结实率中的低谷出现在13%左右。斯米尔若夫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ID24和810S与T1007为父本所配组合在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指标中表现同分布的概率大于0.05,与IR57301为父本所配组合在花粉育性指标中表现同分布的概率大于0.05,表明这两个不育系的遗传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对于恢复系来说,三个品种在不同不育系背景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和划分

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生态研究

1.2.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分析

1.2.2 温度漂移现象及其机理研究

1.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学研究

1.3.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1.3.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两系杂交水稻培育存在的问题和选育策略

1.5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5.1 遗传图谱的构建

1.5.2 基因标定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供试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栽培

3.2.2 花粉育性观察法

3.2.3 育性温度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3.2.4 遗传分析材料准备和栽培

3.2.5 遗传分析群体花粉育性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的考察

3.2.6 自然结实率

3.2.7 ID24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7个不育系稻蔸再生苗花粉育性的温度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4.1.1 7个不育系稻蔸再生苗花粉育性表现

4.1.2 7个不育系育性温度敏感期的分析

4.1.3 7个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4.2 不育系的育性变化图示法分析

4.3 供体基因相同的不育系之间育性稳定性的比较

4.4 810S、M61S和ID24三个不育系的遗传分析

4.4.1 9个组合F_1代的育性分析

4.4.2 9个组合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较

4.2.3 不同的不育系在同一常规品种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分析

4.2.4 同一不育系在不同常规品种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分析

4.3 ID24、810S和M61S这三个不育系的基因对数分析

4.4 ID24、810S和M61S三个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4.5 ID24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

5 讨论

5.1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的分析

5.2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5.3 关于遗传研究中不同育性指标的探讨

5.4 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探讨

5.5 关于恢复系的选择

5.6 关于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发布时间: 2006-12-12

参考文献

  • [1].茉莉酸参与光周期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研究[D]. 刘晨.华中农业大学2018
  • [2].基于lncRNA测序分析K型细胞质温敏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育性转换分子机理[D]. 叶佳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 [3].高起点温度两系高粱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光特性研究[D]. 汤文光.湖南农业大学2003
  • [4].光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敏感部位研究及pms3候选基因功能分析[D]. 张平博.华中农业大学2010
  • [5].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生理及相关蛋白的研究[D]. 刘忠奇.湖南农业大学2013
  • [6].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特性及配合力研究[D]. 伍箴勇.华中农业大学2007
  • [7].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在湘西制种特性的研究[D]. 李晓明.湖南农业大学2013
  • [8].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强恢复系筛选及育性转换机理研究[D]. 马小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 [9].不同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长江流域的应用安全性研究[D]. 刘志雄.华中师范大学2004
  • [10].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生产实用性研究[D]. 陈詹.湖南农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水稻耐冷性遗传基础研究[D]. 楼巧君.华中农业大学2006
  • [2].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和华201S主要特性的应用基础研究[D]. 周伟.华中农业大学2006
  • [3].水稻导入系群体育性和粒型关联标记分析[D]. 陈宏伟.华中农业大学2006
  • [4].SSR和InDel标记在水稻籼粳亚种分化与杂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D]. 冯芳君.华中农业大学2006
  • [5].水稻光合能力的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D]. 吴艳洪.华中农业大学2006
  • [6].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功能鉴定[D]. 晁青.扬州大学2006
  • [7].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D23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D]. 金太成.延边大学2004
  • [8].水稻两用核不育系9771S应用基础研究[D]. 周红英.湖南农业大学2006
  • [9].不同败育胞质对水稻不育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及杂种F1代纯度鉴定[D]. 谭智丹.贵州大学2006
  • [10].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俞竹青.上海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