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然主义思潮最早发源于法国,其后,在欧美大陆广泛传播,变为一种世界性文学思潮,影响深远。日本接受的自然主义是以左拉、莫泊桑以及龚古尔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接受了西欧自然主义生物性、遗传规律和性心理描写方面的内容,但又改造变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自然主义:倾向内心的主观无理想的自我,感伤情绪,以及对浪漫主义本质特征的继承。张资平1912——1922年留学日本,正值日本自然主义繁盛之期。张资平接受的日本自然主义包括性心理描写、平面描写和感伤格调。表现在对人的本能——性欲的生物性、遗传规律的挖掘。他以地质学家的眼光观察世界,加以精细地描绘。同时,文本中透露出一种同情性的感伤格调。他之所以选择自然主义,与他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时代背景分不开。但张资平早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批判色彩。表现在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虚伪的宗教的抨击。中后期作品陷入爱欲的单一方面,批判色彩消失。即使有,也仅是无谓的絮叨和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格调陡降。这既与时代的变化有关,也是张资平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通过考察张资平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接受状况,可以得出这样几个意义:他把日本自然主义在中国演绎了一遍,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手法运用相当娴熟,促进了自然主义的传播,也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他首开性爱描写的领域,突破了封建传统描写性爱的禁区,但又陷入爱欲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他的文学实践,对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具有促进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资平书信辑考[J]. 新文学史料 2019(02)
- [2].《自由谈》“腰斩”张资平引发“倒鲁”事件考论[J]. 鲁迅研究月刊 2017(11)
- [3].论客家文化对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影响[J]. 学术评论 2017(01)
- [4].女性的原罪与救赎——张资平笔下的女性形象背后的基督教思想[J]. 赤子(下旬) 2016(07)
- [5].近十年来张资平研究述评[J]. 考试周刊 2009(28)
- [6].多面人生张资平[J]. 青春 2011(07)
- [7].时代与爱的歧路[J]. 长江文艺 2015(05)
- [8].俗趣·伪革命与多角恋:1928年—1929年的张资平小说[J]. 名作欣赏 2012(17)
- [9].革命外衣与张资平作品被禁——以《黑恋》《长途》为例[J].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4)
- [10].走向极致的张资平——原生态的自然主义化[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27)
- [11].张资平上书刘少奇[J]. 世纪 2009(03)
- [12].留馀堂[J]. 海内与海外 2013(02)
- [13].排沙简金——论张资平的《木马》[J]. 名作欣赏 2012(17)
- [14].名利的追逐与畸形的教育——论张资平为人为文的双重价值取向[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8)
- [15].鲁迅鄙薄张资平的思想指向与技术路径[J]. 鲁迅研究月刊 2020(08)
- [16].试论张资平小说的情色世界[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2(08)
- [17].戴着镣铐跳舞的女人——张资平小说《苔莉》中的苔莉形象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8].论张资平《飞絮》对池田小菊《归日》的借鉴[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9].张资平恋爱小说中性描写探微[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7)
- [20].张资平身边小说《木马》的解读[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03)
- [21].爱情至上的幻想以及爱欲与文明的冲突——略论张资平情恋小说中的市民理想主义精神[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1)
- [22].“吃教”到“吃人”——从李吉力人与张资平的小说看基督教在多种文化碰撞中遭遇消解和异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05)
- [23].新书局与新长篇——新兴中小型书局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4].启蒙语境下的多重向度——张资平小说与“五四”知识分子的基督教观[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1)
- [25].张资平的小说命运与文学末路[J]. 作家 2012(16)
- [26].论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7].论张资平小说的宗教意识[J]. 河南农业 2015(06)
- [28].两条救赎的河水——张资平《约檀河之水》与北村《施洗的河》比较研究[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1(02)
- [29].创造社主要成员及其手迹[J]. 收藏家 2008(04)
- [30].张资平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 长江学术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