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Ⅰ号坡折带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分布研究

塔中Ⅰ号坡折带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先进的碳酸盐沉积学、古生物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新方法、新理论为指导,采用传统野外、室内和现代先进的测试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塔中82井区礁滩体的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研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和储层纵横向发育规律的研究,建立优质储层地质模型,预测评价优质储集层的分布,指出研究区内有利储集区带和勘探方向。针对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地层的发育主要受古地理(地形)、礁滩体纵向营建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的特点,在进行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将良里塔格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岩性段,细分为12个小层并发育台缘生物礁丘、粒屑滩、台缘灰泥丘、滩(礁丘)间海4种亚相,12种微相。结合储层成岩作用和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储层发育成因模式,提出了塔中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发育分布受礁型地貌、礁相组合变化和早期大气淡水作用控制,即储层分布和油藏符合礁型地貌和礁体分布控制的论点和论断,对于台地边缘的勘探和预测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的意义。对单井剖面和储层发育特征,储层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分析预测了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综合评价和预测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和有利的勘探方向,对于该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特征概述
  • 2.1.1 工区及构造区位置
  • 2.1.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 2.2 地层对比及变化特征
  • 2.2.1 地层划分
  • 2.2.2 地层对比
  • 3 礁滩体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3.1 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 3.1.1 颗粒灰岩类
  • 3.1.2 生物灰岩类
  • 3.1.3 粒屑泥晶灰岩类
  • 3.1.4 泥晶灰岩类
  •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3.2.1 礁丘亚相
  • 3.2.2 灰泥丘亚相
  • 3.2.3 粒屑滩亚相
  • 3.2.4 滩(丘)间海亚相
  • 4 礁滩体纵横向分布特征
  • 4.1 礁滩体发育旋回特征
  • 4.1.1 纵剖面发育旋回特征
  • 4.1.2 不同期次的礁滩体横向展布特征
  • 4.2 沉积模式建立及不同期次礁滩体的平面分布
  • 4.2.1 沉积模式
  • 4.2.2 不同期次礁滩体的平面分布
  • 5 储层特征描述
  • 5.1 储层岩石学类型
  • 5.2 储层孔渗特征
  • 5.2.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 5.2.2 储层空隙结构特征
  • 5.3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5.3.1 宏观储集空间
  • 5.3.2 微观储集空间
  • 5.4 储层类型
  • 5.4.1 孔洞型储层
  • 5.4.2 裂缝型储层
  • 5.4.3 裂缝—孔洞型储层
  • 6 储层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 6.1 岩性和岩相组合是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
  • 6.2 溶蚀或岩溶作用是形成孔隙型、孔洞型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 6.2.1 多期礁滩体营建和海平面下降控制了多套早期暴露孔洞层的形成
  • 6.2.2 岩溶作用是形成良里塔格组上部优质孔洞型储层的重要控制因素
  • 6.3 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
  • 6.4 方解石的胶结充填作用是破坏孔隙的最主要因素
  • 6.4.1 生物礁的海底胶结作用
  • 6.4.2 大气淡水胶结作用
  • 6.4.3 埋藏期胶结作用
  • 7 储层评价预测
  • 7.1 储层评价标准
  • 7.2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 7.3 储层横向发育特征
  • 7.4 礁滩体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7.4.1 礁滩体地质模型建立
  • 7.4.2 礁滩体储层模型建立
  • 7.5 礁滩体储层评价预测
  • 7.5.1 储层厚度及孔隙度的平面变化
  • 7.5.2 储层分布评价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塔中Ⅰ号坡折带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