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

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

论文摘要

评书,俗称“说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被归入“曲艺”门类,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其雏形说、唱两种表演形式兼有,后发展成为一种以“讲故事”为主的口头表演艺术。本选题以当代北京评书的书场为研究对象,以位于北京后海康龄轩茶馆为调查点,对北京评书艺人马岐师徒的说书活动进行观察,对书场中的艺人、观众进行访谈,意在呈现一个不同于大众传统观念中的评书表演。通过这样一个呈现,希望引起学界对于民间说唱的关注,能够纠正当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中以文本为中心的偏向,将评书文本置于茶馆的现场语境中,力图从生动活泼的现场表演中寻找对民间文化的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同时,对这样一个曾经在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曲艺门类的生存规律进行积极的探索,思考在电子化、数字化的新媒介时代,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如何吸纳新的时代话语、借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它与现代生活的有效衔接,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让这种传统的草根艺术向现代化顺利过渡,延续都市文化的生命力。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第一至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一章概述北京评书的文化生态,在对北京评书的历史进行简短梳理和界定之后,着重介绍了北京的城市文化品格与曲艺文化之间的渊源,以及当下北京的曲艺生存现状反映出评书所面临的困境。第二章是从历时的角度,反应各个历史时期评书表演在时空设置上的差异,分析其时空设置不断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人和观众高度一致地要求包括评书在内的各种曲艺表演形式“回归现场”,其背后隐含着民间艺术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最终实现对自身规律的一种遵循。第三章回到书场中来,说书作为一种表演,它的完整性体现在对艺人和书座两个方面,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演出场景。因此,本章主要从艺人和观众两个方面重点关注他们在书场内外的生活形态、人生经历对个性化的说书者、懂行的听书者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除此之外,也将书场的经营者、同行以及多种角色的“我”置于书场之中来观察。第四章阐述了评书书场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传承。书场不仅是艺人展示自己表演能力的时空,是书座精神享受的场所,也是评书得以传承延续的最佳文化空间。对于说书艺术而言,虽然已经职业化,但其民间传承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通过长时间在书场的熏陶、体验、实践和师傅的点拨,艺人才能够继承评书的表演技艺。书场提供了观摩学习、实践锻炼的平台。但是目前对于书场传承的研究还过于粗糙。第五章开始转入对评书表演过程的分析。由于书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场域,完全把握全场演出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首先制定了一套调查研究方案,力图突破对评书现场进行调查的困局。在这一方案的指引下,对于书场的场景以及其情境化过程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在这样的情境化语境下,我们将说书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结合艺人的个性特征,来分析表演的完成、文本的生成、观众的反应、艺人的操控等各个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最后在结语部分,一方面,对理查德·鲍曼提出的表演理论进一步的反思和补充,认为表演理论中存在将“表演”的外延宽泛化的倾向,表演性并非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同时,作为一种交流性阐释框架,需要表演者和观众两个基本要素作为支点,表演理论虽然赋予了观众品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以表演者为核心,缺少“观众”维度。表演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民间说唱的生存发展规律进行了思考,放归民间,激发民间说唱的活力,走平民化道路,在说书的现场恢复传统评书的生命力将是传统说书继续生存的必由之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学术层面
  • 二、实践层面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相关研究
  • 二、俗文学的相关研究
  • 三、曲艺的相关研究
  • 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主要理论
  • 二、资料的获取方法与来源
  • 第四节 论文整体结构
  • 第一章 北京评书的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北京评书的源流及界定
  • 一、说书历史的地方重构
  • 二、北京评书的界定
  • 第二节 北京的城市文化品格与曲艺
  • 一、满汉文化融合中养成的玩乐心态
  • 二、生活艺术极致化的生存模式
  • 三、人口构成塑造多重城市文化年轮
  • 第三节 北京曲艺文化生存现状
  • 小结
  • 第二章 评书表演的时空设置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平地抠饼:"路歧"、串巷子与画锅、撂地
  • 第二节 艺不错转:茶馆里说评书
  • 一、茶馆的类型
  • 二、书茶馆的经营模式
  • 三、茶馆与艺人的合作机制
  • 第三节 翻身解放:说新书与人民剧场
  • 第四节 "好玩意儿":现代书场的回归
  • 小结
  • 第三章 书场内外的艺人与书座
  • 第一节 评书艺人的日常生活影像
  • 一、出身世家的曲艺杂家马岐
  • 二、家庭熏陶下评书新手勾超
  • 三、下海进京闯江湖的王军
  • 第二节 书场中的书座众生相
  • 第三节 书场经营者、艺人同行与"我"
  • 一、书场经营者
  • 二、艺人同行
  • 三、"我"的进入
  • 小结
  • 第四章 书场与评书的传承
  • 第一节 "杂巴地的玩意儿":评书传承的民间性
  • 第二节 从地域环境到书场:评书传承的文化空间
  • 第三节 "艺人的肚,杂货铺":评书传承的内部知识类型
  • 第四节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三方协作的传承模式
  •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表演的说书艺术
  • 第一节 破解书场田野的困局
  • 第二节 表演场景的构成及其情境化过程
  • 第三节 言归正传:书场中的深度表演
  • 一、定场诗的"定"与"不定"
  • 二、倒书的"倒"与"不倒"
  • 三、正活的"正"与"不正"
  • 小结
  • 结语与思考
  • 第一节 对表演理论的思考和补充
  • 第二节 对民间说唱(曲艺)生存发展规律的思考
  • 一、民间说唱(曲艺)的生存现状
  • 二、民间说唱(曲艺)的发展规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相声的分类[J]. 孔子学院 2019(02)
    • [2].电台评书节目发展策略[J]. 记者摇篮 2019(07)
    • [3].浅谈评书与戏曲艺术形态的亲缘关系[J]. 曲艺 2015(05)
    • [4].《北京评书》难能可贵[J]. 曲艺 2016(08)
    • [5].“三践客”联手打造评书版《建党伟业》[J]. 曲艺 2011(04)
    • [6].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 现代评书创作探索之路[J]. 记者摇篮 2017(02)
    • [7].电视评书可视化特征初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1)
    • [8].“以貌取人”:电视评书的人物“开脸”[J]. 改革与开放 2015(09)
    • [9].评书元素与普法类栏目《警界前沿》的巧妙结合[J]. 记者摇篮 2015(06)
    • [10].评书中的“无巧不成书”是什么意思[J]. 中国工会财会 2015(07)
    • [11].“三位一体”保护发展鞍山评书艺术[J]. 参花(上) 2020(07)
    • [12].怀念那些听评书的日子[J].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05)
    • [13].父母喜欢听啥 往MP3手机里灌[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 2009(09)
    • [14].一路上有你——我与评书[J]. 初中生写作 2015(Z2)
    • [15].我与评书[J]. 初中生 2016(Z2)
    • [16].福安评书 弹指间道尽千年事[J]. 福建人 2016(10)
    • [17].迷恋评书[J]. 作文 2015(05)
    • [18].北戏书馆:讲传承的评书课堂[J]. 神州 2014(22)
    • [19].别把评书当学术[J]. 声屏世界 2013(12)
    • [20].评书要年轻,发展是硬道理[J]. 曲艺 2020(01)
    • [21].敬亭之后,宁有敬亭?——浅析评书的艺术性和后现代化[J]. 共产党员(河北) 2015(08)
    • [22].面对新媒体,广播评书如何生存发展[J]. 记者摇篮 2015(10)
    • [23].评书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什么意思?[J]. 中国工会财会 2015(12)
    • [24].吴荻 赋予评书新的生命[J]. 中华儿女 2015(04)
    • [25].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奇葩:评书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功用[J]. 山花 2015(08)
    • [26].评书连播[J]. 东北之窗 2013(14)
    • [27].我给母亲说评书[J]. 椰城 2010(04)
    • [28].创新和传承——体育评书发展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12)
    • [29].浅谈新形势下西安综艺广播的发展[J]. 今传媒 2019(07)
    • [30].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评书艺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