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的艺术

美术:“欣赏”的艺术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周荣,任教于江苏省兴化市顾庄中学。

美术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学生热爱美术。这其中包括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动机,以及美术教学特点等诸多问题。美术,顾名思义,美的艺术。具体而言,也可称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而如何能够将美术、孩子、教学这三者美完融合,就是笔者下面要论述的内容。

一、欣赏学生

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在上课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而以“自由”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提供学习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点,授课时,笔者很少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的理论,而是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教师一定要避免“一言堂”,多参与同学们的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可以从形象、章法、意境、味道、全息等方面加以引导,从而归纳、总结出美术的三大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以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做用。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再授课,这样的效果比教师一上台就讲解好得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的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流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落到实处,很重要一点是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笔者常把课本的内容列成许多问答题或选择题,让学生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发言方式,旨在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此外,为了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笔者在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总是面带微笑仔细聆听,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并及时予以鼓励。即使学生的论点有欠缺,也本着鼓励的原则,加以善意的总结、引导。许多的事例说明:开展欣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做到乐于倾听,时刻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

二、欣赏作品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欣赏,其实就是一个由作者、作品、欣赏者构成的三维空间,这三者是相互应征、对比、反思,直至共鸣的关系。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在平常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常采用“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美育德育、相互渗透”等方法。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上《中国古典园林》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首先介绍圆明园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欣赏各科、各类艺术

中国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包括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美术欣赏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但由于各地区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长期中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笔者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变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的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现代高中生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过去的学生有较大差别。他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特别是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一味灌输某种艺术观念,或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确立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欣赏,已成为可能亦必然的趋势。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美术形象和音乐形象都具有感情化、性格化的审美特点,并能互相演绎和渗透,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功能,具有再创造性,也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鉴于目前高中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内容都是以欣赏、审美为主。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它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成为“艺术全才”的要求。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各科门类融会贯通于美术中,并非单指技法上的,更是指意境上的。所有艺术都应是“真、善、美”的再现,美术也不例外。因此,本来担任音乐教学或美术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这不仅要求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知识技能,也要求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的了解,更要求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运用中应用自如。除此而外,更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与艺术有共鸣,也才能谈及指导学生。可以说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使现有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处于“逆水行舟”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艺术教师应尽早从单科教学中转变出来,超越自己,与艺术课程一路同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顾庄中学

邮编:225724

参考文献:

[1]郭青春.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标签:;  ;  ;  

美术:“欣赏”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