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从意象和语义属性两个角度,提出了范畴化的动态识解模式,通过探讨范畴化的种种动态表现形式,对范畴化动态识解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范畴化,作为一个边缘学科问题,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研究就是这种学科融合的产物。范畴化主要经历了从古典范畴化理论到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发展。前者是元语言的研究,后者则把认知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更具心理表征性。人们在通过对语言意义的研究追寻认知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从动态角度识解意义,从而对心理真实性又接近了一步。然而关于范畴化过程的动态性及其识解,前人虽有涉及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以意象层面和语义属性层面为视角的范畴化动态识解模式,并进行深入的讨论,旨在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过程,丰富认知语言学理论。该模式是在对范畴化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分析中逐步提出的。古典范畴观认为范畴的形成和确定取决于固定的语义特征。每个范畴都是由一系列特定的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来限定,范畴之间的语义关系也由此决定。原型范畴观是对古典范畴观否定的基础上确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原型范畴观保留了古典范畴观关于语义属性的合理部分,摒弃了充分必要性的限制。而原型范畴观中的原型其实是包括了两个层面的认知意义,即意象和语义属性。意象和语义属性具有辨证的关系。一方面,意象和语义是两个互相激发和促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范畴化的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意象和语义之间的纵向互动作用。对于事物或者反映事物的语词载体,我们有时只需通过意象思维就可确定其到底是什么范畴,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有时则更多需要借助语义属性的分析才能对该范畴加以理解和确定。其次,在横向上,范畴化的动态性体现在不同场景或语境中,范畴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相同的语义属性可能会有诸多意象表征,而同一意象则往往蕴涵着同一语义。因而,即使对同一个事物或词语载体,不同情况或语境中范畴识解会有所不同,甚至生成完全不同的范畴。范畴化的这一动态性是范畴整合作用的结果。范畴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或场景,必然会和其他范畴共同作用生发不同的语义属性整合体和意象整合体。因而,范畴的整合过程即范畴的动态识解过程。范畴化动态识解模式在语义关系的构建中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语义关系的动态性都是范畴本身动态识解的结果。该模式在翻译,即再范畴化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横向上,源语范畴和译语范畴处于不同的场景和语境中;纵向上,意象和语义属性相应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横向和纵向的动态性,我们提出了再范畴化的动态识解模式,并综合分析了再范畴化的各种动态识解形式。再范畴化的研究更好、更完善地论证了范畴化动态识解模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语义的认知识解[J]. 现代交际 2020(11)
- [2].认知识解视角下小说文本的翻译研究——以《家》为例[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8)
- [3].认知识解之理论本体探索[J]. 外语教学 2017(03)
- [4].识解理论再述[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2)
- [5].识解理论再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1)
- [6].《论语》中文化意象英译的四维度识解探析[J]. 英语教师 2017(09)
- [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英情感域内的副词性关联词语识解[J]. 文教资料 2017(03)
- [8].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分析[J]. 校园英语 2017(23)
- [9].“副+名”构式的压制、识解、比照和传译[J]. 东方翻译 2013(05)
- [10].“厕所”的非语言识解[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2)
- [11].从识解理论再析《雪国》的汉译问题[J]. 韶关学院学报 2017(07)
- [12].认知翻译学视阈下识解再现与重构——以《望庐山瀑布》的翻译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论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14].识解理论综述:回顾与展望[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8)
- [15].论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制约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9)
- [16].论语义波的合法化识解:以科学语篇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4)
- [17].英语修辞格反义关系的动态识解探析[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18].识解理论视阈下的创造性翻译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9].识解操作对英语词汇学中词义关系教学的一些启发[J]. 大学教育 2014(18)
- [20].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论语》文化意象的英译探析[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6(04)
- [21].浅谈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的被动语态[J]. 学园(教育科研) 2012(23)
- [22].从认知语法角度探讨名转动词的意义识解[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2(02)
- [23].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 安康学院学报 2020(03)
- [24].《见或不见》诗中层级反义词英译的动态识解探析[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05)
- [25].新奇隐喻的动态识解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5)
- [26].语法的转喻性探索之一——构式识解中的转喻[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7].构式化中的识解干预[J]. 现代外语 2017(04)
- [28].识解机制对翻译美学理论的研究价值[J]. 亚太教育 2016(02)
- [29].翻译转换中的识解运作[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30].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莫言《蛙》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