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在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震相和多次反射透射震相(如PmsPms、PmpPms和PpPmp等)。这些震相携带了大量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是研究台站下方速度结构的重要震相信息,由此产生的接收函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或者全球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结果。青藏高原东北缘长期受到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北北东向碰撞影响,一直是地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州台阵和甘东南流动台阵记录的深远地震波形资料,分离出莫霍面反射透射震相PpPmp,使用垂直分量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兰州台阵和甘东南流动台阵下方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台阵下方的结晶基底约7km,平均地壳厚度为51.6±1.8km;受到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甘东南地区结晶基底和莫霍面起伏剧烈,平均结晶基底为7.6km,呈现出起伏变化特征。平均莫霍面厚度为46.5km,其呈现出西部和西南部较深,东部和中部较浅的特征。甘东南地区结晶基底和莫霍面的隆起与凹陷存在反对称关系;强震震中位置的结晶基底和莫霍面的起伏也存在较明显的反对称关系,断层的交汇区形成了明显的结晶基底凹陷与莫霍面的隆起。结晶基底和莫霍面起伏较大的陡变带或边缘往往是中强地震分布的地方,这与陡变带或过渡带构造部位易于积累地壳应力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江:你的威名远震四方![J]. 现代艺术 2017(09)
- [2].盐池台极远震震相特征与识别方法[J]. 防灾减灾学报 2014(04)
- [3].简易远震警报器的制作与使用[J]. 四川地震 2010(04)
- [4].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江苏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J]. 地震研究 2020(04)
- [5].基于高频能量谱高效检测远震动态触发效应的新方法及在云南小江断裂带的应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8)
- [6].临汾地震台大地电场远震前异常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02)
- [7].河北昌黎井数字化水温强远震异常特征浅析[J]. 山西地震 2013(04)
- [8].远震相对走时数据快速计算方法及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2)
- [9].远震反演中新的地壳异常体改正方法[J]. 中国地震 2020(02)
- [10].近远震波形反演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参数[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6)
- [11].3种远震P波到时拾取方法的比较及其参数优化[J]. 地震学报 2018(04)
- [12].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黄海周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6)
- [13].远震雷霆[J]. 棋艺(象棋版) 2008(05)
- [14].地震来了怎么办[J]. 资源导刊 2008(06)
- [15].改进的远震体波反演震源机制方法[J]. 科技通报 2016(07)
- [16].三峡地区上地壳结构的远震虚震源反射地震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 [17].强远震前钻孔体应变潮汐响应及同震特征分析[J]. 山西地震 2019(04)
- [18].远震作用下软弱土层的震害影响[J]. 华南地震 2014(03)
- [19].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深部动力学机制:远震层析成像证据[J]. 岩石学报 2014(04)
- [20].远震层析成像在柴西狮子沟构造背景研究中的应用[J]. 地震学报 2009(01)
- [21].基于辛-谱元-FK混合方法的保结构远震波场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1)
- [22].青藏高原东南缘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5(02)
- [23].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山西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1)
- [24].海底地震仪远震记录接收函数反演——以南海西南次海盆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4)
- [25].南北地震带北段的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1)
- [26].时频域相位滤波在远震接收函数噪声压制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4)
- [27].根据静态和高速率GPS、InSAR及宽频带远震数据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中部马乌莱M_W8.8地震的滑动分布[J]. 世界地震译丛 2011(02)
- [28].中国汶川2008年M_W7.9地震的破裂历史:大地测量、远震和强震动数据的单独及联合反演评价[J]. 世界地震译丛 2018(03)
- [29].基于远震接收函数的南极大陆冰盖厚度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10)
- [30].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鄂尔多斯西部及邻区Moho面性质和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