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但是现有黄瓜资源对其抗性的种内变异严重不足。异源易位系与受体黄瓜亲本杂交亲和,可以直接用来转导外源有用性状,是重要的基因资源。全文从发掘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本实验室合成的种间杂交材料Cucumis属双二倍体新种C.×hytivus Chen & Kirkbride、异源三倍体、黄瓜异源易位系AT-04、以及AT-04与黄瓜感病品种CC2所构建的联合世代群体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AT-04的农艺学和细胞学特点以及形成机制;在分离比较黄瓜和C.hystrix Chakr.枯萎病病原菌、评价各种抗性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AT-04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和抗性基因组成的异质性。1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和特性为了提高黄瓜异源易位系染色体的分析精度,采用放线菌酮进行非离体预处理,研究黄瓜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前期行为、中期核型和前中期C-分带。结果表明:前期染色体多成同心圆分布;前中期染色体长3~8μm,单套前期染色体具有21条C-带,包括12条末端带、7条着丝点带、1条中间带和1条随体带;中期染色体长1.56~2.30μm,核型公式是2n=14=12m(2SAT)+2sm,随体在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为了揭示黄瓜异源易位系形成的机制,分析了双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特点,结果表明:在双二倍体中,52%花粉母细胞中存在多价体,染色体构型公式为38=0.56Ⅰ+17.36Ⅱ+0.35Ⅲ+0.26Ⅳ+0.046Ⅴ+0.056Ⅵ。在前期Ⅰ到中期Ⅰ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存在分离,末期Ⅰ约1%的花粉母细胞中有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现象。在异源三倍体中,在终变期和前期Ⅰ分别有0.22%~0.24%的三价体;在后期Ⅰ和末期Ⅱ出现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现象。双二倍体、异源三倍体与黄瓜的回交1代杂种中有染色体数为2n=14的植株,表明双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中的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分离方式,能形成具有活力的n=7型配子。在双二倍体与黄瓜的回交自交后代HH1-8-1-2中检测到来自C.hystrix的外源DNA片段,证明其是异源易位系。通过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以及随后的染色体组分离是黄瓜异源易位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黄瓜异源易位系AT-04具有小叶、短果、棕色瘤刺、多分枝的特点,形态上偏向C.hystrix,育性与栽培黄瓜相近。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AT-04在有丝分裂的中后期至少有1对染色体的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明显滞后。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0.2个四价体、0.05个六价体和0.05个八价体,约30%的花粉母细胞中存在拉十字的染色体。在中期Ⅰ,7个二价体出现分组分布现象,主要以3+2+2形式存在,表明其至少经历了4次染色体易位。前中期C-分带分析发现:AT-04的自交一代(AT-04S1)的4号和5号染色体的带型发生了变化。田间调查表明,易位植株AT-04及其自交一代AT-04S1对枯萎病都具有较高抗性。2黄瓜异源易位系抗枯萎病的遗传特性为了为黄瓜抗枯萎病育种提供具有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从黄瓜枯萎病发病植株上分离出3种镰刀菌属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尖孢子镰刀菌是黄瓜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其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能够形成3种不同菌落,大孢子镰刀型,主要有3个隔膜,小孢子为椭圆型,没有隔,产孢细胞为短瓶颈状,单出。分离获得对黄瓜具有致病力的尖孢镰刀菌菌株Foc-W01。为了从病原物角度来考察野生种C.hystrix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比较来自C.hystrix和黄瓜的枯萎病病原物的形态、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以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病原物的PSA培养特性差异明显,POD酶谱的谱带数目不同,来自C.hysrix的尖孢镰刀菌强侵染黄瓜幼苗,尖孢镰刀黄瓜专化型病菌轻微侵染C.hystrix。以黄瓜品种长春密刺、津研4号(CC4)、二早子(CC2)、种间杂交后代HH1-8-1-2、以及部分F2(HH1-8-1-2×CC2)植株为材料,分析评价种子萌发抑制、胚根接种、蘸根接种、灌根接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等鉴定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采用毒素粗滤液进行种子萌发抑制的方法只能部分反应黄瓜材料的抗性差异;胚根接种鉴定观察出土幼苗发病情况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蘸根和灌根接种鉴定的方法可以准确区分材料的抗性,但发病潜育期较长;过氧化物同工酶(POD)是比较快速有效的前期辅助鉴定方法。为了探索黄瓜异源易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异源易位系AT-04和高感枯萎病黄瓜品种二早子(CC2)为亲本,构建联合世代群体。结果表明:当以抗性亲本AT-04为母本时,F1、F2、BC1P1、BC1P2的抗性分布适用于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当以感病亲本CC2为母本时,抗性分布严重偏离1对显性基因的模式,F1,BC1P1,BC1P2和F2群体的抗性总体都比各自正交方向的低。在正反两个方向的杂交世代中,BC1世代的抗性总体上都比各自的F1世代强。同工酶分析表明:酶带的深浅与植株对枯萎病的抗性强弱成负相关,利用同工酶带的深浅可以区分同一个群体中单株抗性的相对强弱。采用RAPD、SSR和AFLP等技术,评价AT-04对枯萎病抗性的异质性。研究表明:在抗感基因池中,利用报道的与枯萎病抗性相关的RAPD引物不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产物。SSR(CSWCT06A)引物和根据抗性基因同源序列设计的5对简并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没有扩增出预期的与抗性相关的DNA片段。AFLP(E25/M70)引物在抗病亲本AT-04、C.hystrix、正反杂交F1等抗性群体的基因池中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但是为显性标记。同时,试验发现RAPD引物AI-5在正交F1的基因池中扩增出一条约1600bp的多态性条带,其在C.hystrix、AT-04、AT-04×CC2中都存在,在CC2×AT-04中不存在。初步认为异源易位系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与已报道的抗性异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1BL/1RS易位系小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等位变异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03)
- [2].甘肃小麦品种1BL/1RS易位系鉴定及面筋熟制特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6)
- [3].1BL/1RS易位系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亚基组成、含量与主要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05)
- [4].快速准确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新方法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9(S1)
- [5].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1B·1R易位系对新疆拉面品质性状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10)
- [6].53个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子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3(04)
- [7].利用1RS特异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J]. 作物学报 2011(03)
- [8].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49的利用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04)
- [9].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01)
- [10].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1].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小麦1B/1R易位系[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9(02)
- [12].两个小簇麦易位系的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3)
- [13].1BL.1RS易位系对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4].小麦1BL/1RS易位系的检测[J]. 西北农业学报 2008(03)
- [15].利用揉面特性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J]. 作物学报 2009(01)
- [16].1BL/1RS易位系对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的影响初析[J]. 作物学报 2008(01)
- [17].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抗黄矮病的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07)
- [18].多重易位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2)
- [19].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99/2439中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20].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分析准确鉴定小麦-百萨偃麦草异源易位系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3)
- [21].不同簇毛麦6VS染色体臂的白粉病抗性特异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应用[J]. 作物学报 2012(10)
- [22].1BL·1RS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对不同来源小麦品种1RS易位染色体的鉴定[J]. 作物学报 2009(11)
- [23].一个小麦-大麦2H代换易位系的鉴定与解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6)
- [24].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cyclophil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1)
- [25].新育成的1RS·1BL初级易位系T956-13的育种价值[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12)
- [26].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5)
- [27].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的抗条锈性遗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6)
- [28].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07)
- [29].甘肃省小麦品种(系)HMW-GS和1BL/1RS易位系测定及其对品质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30].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的鉴定[J]. 遗传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