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巴楚县约400km2的范围内,分别发生了三组显著的强震(群)活动(本论文统称为伽师震源区)。本论文对伽师强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破裂特征,强震迁移过程及应力场状态等做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震源区的介质环境;通过首次对1997-2003年研究区发生的地震进行系统的精确定位和强震的矩张量反演研究,得到了对强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活动特征的新认识;通过在研究区首次使用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进一步分析了震源区的应力场状态;通过对三次强震破裂的时空过程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型强震的破裂特征及其前、余震发生的位置和机制与主震破裂的关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根据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震源区小尺度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结果,1997年伽师强震群震源区所处的介质环境为显著的低P波速度、低波速比区域。推测这可能与伽师震源区存在流体有关。 对1998年4-10月两个台阵记录的1024次地震进行了三维定位;对1997-2003年1155次地震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进行了双差定位。精确定位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4-32km,优势分布于16-26km。1997年的强震群集中在不到40km×40km的很小的范围,优势分布方向为NE向。相对于1997年强震群,1998年的两次强震往东南迁移,呈NE向条带展布;2003年2月24日6.8地震进一步往南发展,余震活动范围更广,形成了复杂的共轭分布图像。根据强震远震波形的矩张量反演及Harvard大学的结果表明,三次强震(群)活动不但在空间和强度上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而且其震源机制多样,与震源区附近的历史地震机制不同。1997年强震群中7次Ms≥6.0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活动为主,存在正断层类型的地震;1998年两次6级地震分别为正断层和走滑机制;而2003年6.8地震则为逆断层机制。 根据精确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图像以及强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确定震源区内主要存在NNW向、NE向以及SEE向发震构造,都为高倾角断层。1997年4月6-16日期间的4次6级地震形成了NNW向构造F1,倾角为60°左右,是正断层兼右旋走滑性质的破裂机制。1997年1月21、3月1日及1998年8月2日的发震构造为NE走向的F2断层,倾角70°左右,是正断层兼左旋走滑性质的破裂机制。1998年8月27日地震的发震构造F3几乎直立,走向NE,是典型的左旋走滑断裂。NE向的F3与F2断层平行,NNW向的F1在1997年的震源区切断F2和F3。2003年2月24日Ms6.8地震的发震断层较为复杂,余震平面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及动力学解释[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2)
- [2].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 [3].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03)
- [4].伽师震源区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其应力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3)
- [5].山西省内连续5次M_L≥4.0地震序列震源区附近应力降的初步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13(03)
- [6].基于误差分布的震源区波速比反演及其应用:乳山震群源区介质性质变化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5)
- [7].震前应力积累与加卸载相应比预测效力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8].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5)
- [9].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序列深度及震源区应力特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3)
- [10].2018年云南通海M_S5.0震群序列重定位及震源区速度结构成像[J]. 地震研究 2020(02)
- [11].视应力在震后趋势判定中的应用——以前郭地震为例[J]. 华北地震科学 2017(03)
- [12].乳山序列地震分布与震源区速度结构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19(01)
- [13].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类型关系的初步探讨[J].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3)
- [14].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变化[J]. 地震地质 2013(04)
- [15].唐山地震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09)
- [16].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视应力变化特征[J]. 中国地震 2019(04)
- [17].太原市某新建桥项目的地震活动环境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25)
- [18].2009年姚安地震序列定位及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02)
- [19].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联合反演[J]. 地震研究 2014(04)
- [20].西部某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J]. 浙江水利科技 2012(03)
- [21].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22].利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井(WFSD-3)成像测井资料分析震源区应力场特征[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6)
- [23].地震微裂群区与岩浆热液成矿[J]. 地质找矿论丛 2013(04)
- [24].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 [25].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06)
- [26].地震中的物理学[J]. 物理教学探讨 2008(22)
- [27].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J]. 地震地质 2012(01)
- [28].论宏观震中及其快速估定方法[J]. 震灾防御技术 2010(04)
- [29].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预测震源区应力变化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2)
- [30].2013年甘肃岷县M_S6.6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初探[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