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国作家赛珍珠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作品《大地》立时赢得国内学者关注,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有褒有贬。其中,《大地》中的异国形象自然更受关注,并且众多学者大多十分强调对其“真”、“伪”的考证。由此出发,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着《大地》三部曲中的“中国形象”及其生成展开。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梳理国内赛珍珠研究的成果和情况,总结各个阶段赛珍珠研究的特点,为本论文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根据,并且说明本文的缘起、新意、全文布局,最后综合阐释了本文将运用到的相关理论,为论文正文的展开确立理论依据。第一章,梳理潜藏于《大地》三部曲创作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具体梳理了19世纪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在西方哲学思想家、美国传教士和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大国主义优越感、传教需要和商业利益等现实目的作用下,中国渐渐成为不在场的“他者”,被镀上了一层越来越晦暗的令人害怕与恐惧的色彩。第二章,从文本的词汇、主题结构和故事情节这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大地》三部曲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中国形象。《大地》三部曲以人和土地的对等关系为基点,通过认同和差异性词汇相融合和混杂两种文化因素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而是在中西文化相互映射出的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变化中的中国形象。第三章,从作家出发探讨《大地》三部曲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能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候,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的异国形象的生成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结论《大地》三部曲里的“异国形象”是中国和西方双重历史文化语境作用的结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外交中的国会与侨民游说互构研究[J]. 美国问题研究 2016(02)
- [2].是伊甸园还是乌托邦?中国留学生易成双重文化中的局外人[J]. 留学 2017(16)
- [3].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J]. 芒种 2017(10)
- [4].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J]. 芒种 2017(12)
- [5].跨国并购的双重文化整合策略研究[J]. 商业时代 2010(17)
- [6].论牛顿的科学贡献及双重文化价值观[J]. 华商 2008(07)
- [7].胡塞尼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文化身份解读[J]. 现代交际 2016(22)
- [8].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双重文化视角[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10)
- [9].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花园书》中双的双重文化身份的解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10].外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及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 [11].双重文化意识和翻译策略——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2].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2)
- [13].简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文化介入[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14].双重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5].索尔·贝娄:双重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文化创作[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6].《风筝歌》的双重文化解读[J]. 作家 2012(20)
- [17].赛珍珠的双重文化思想[J]. 青年文学家 2013(21)
- [18].试论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必要性[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9].俄罗斯东西方双重文化的成因及其表征[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0].阿来汉语小说的双重文化视角[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21].论加籍华人的双重文化存在:解读《双重幸福》[J]. 文化研究 2009(00)
- [22].梦里不知身是客——析赛珍珠《大地》中的“异乡人”写作[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9(04)
- [24].时空观视角下大学双重文化使命的实践价值[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5].双重文化下孤独意识的重构——解读村上春树的作品[J]. 求知导刊 2015(10)
- [26].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认同和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 [27].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J].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3)
- [28].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身份认同与人物命运——伍慧明小说《望岩》中的人物形象[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04)
- [29].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刍议[J]. 考试周刊 2009(38)
- [30].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论查尔斯·雷兹尼克夫诗歌创作中的文化内涵[J]. 译林(学术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