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的血液替代校准器的探讨

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的血液替代校准器的探讨

一、血液代替校正物校正血液分析仪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宝华,尚梅,刘嘉慧[1](2021)在《SysmexXN2000与XE5000自动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验证》文中认为目的验证XN-2000、XE-5000自动计数有核红细胞(NRBC)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XN-2000和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200例EDTA-K2抗凝血标本做血常规检测,并制作血涂片,用显微镜计数每个标本的NRBC,并按仪器计数NRBC百分数结果将标本分为阴性组、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组,每组各50例。结果 XE-5000非有核红通道计数WBC与有核红通道、XN-2000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WBC校正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检测中值、低值NRBC时阳性报警率仅为25%; XE-5000有核红通道与XN-2000计数WBC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XN-2000计数NRBC百分数与显微镜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呈显着正相关性(r=0.995 2); XE-5000与显微镜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呈显着正相关性(r=0.992 1);两仪器计数NRBC均有较好重复性和良好线性关系。结论用XE-5000有核红通道或XN-2000检测可使WBC结果更准确,并获得NRBC值,且XN-2000计数NRBC的准确性优于XE-5000。不论标本中是否有NRBC,用XE-5000检测有核红通道很有必要。

朱韶华[2](2021)在《高山美利奴羊羊毛品质与红细胞性状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山美利奴羊是在高山寒旱生态区育成的羊毛纤维直径主体为19.1~21.5μm的一流毛肉兼用美利奴羊新品种,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寒旱地区,具有生产性能高、羊毛综合品质优和高原低氧适应性强等特点。与之突出特点相关的羊毛品质和抗高原缺氧等重要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来缩短世代间隔、加速遗传进展及挖掘与重要性状关联的候选基因已成为高山美利奴羊选育提高和品种完整结构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以高山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密度SNP微阵列数据,以GBLUP(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和Bayes-Alphabet模型为基础,研究不同因素对基因组育种值(Genomic Breeding value,GEBV)估计准确性的影响;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羊毛品质和高原低氧适应性相关的QTL进行精细定位以搜寻关键的区域信息和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对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结合Affymetrix HD 630K微阵列分型数据,基于GBLUP模型,采用仅包含加性遗传效应的MAG模型(Model with Additive Effect GBLUP)和包含加性与显性遗传效应的MADG模型(Model with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GBLUP)对498只高山美利奴羊的共9种羊毛品质性状和高原低氧适应性相关的红细胞性状进行基因组预测,遗传方差组分估算结果显示,束纤维断裂伸长率、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三种性状的显性方差占总表型方差比例分别为73%、28%和25%,对其显性方差比例较高的性状,MAG模型获得的GEBV估计准确性更高;多重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除毛丛长度(R2=0.25)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2=0.12)之外,MAG模型均高于MADG。以上结果表明,MAG模型更适用于高山美利奴羊羊毛品质和红细胞性状的基因组预测。2.标记密度、统计模型和遗传力对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的影响采用50K和630K两种不同密度的微阵列数据,基于GBLUP和Bayes-Alphabet模型对821只高山美利奴羊遗传力水平不同的6种羊毛品质性状进行基因组预测分析。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束纤维断裂伸长率和束纤维断裂强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29和0.35,为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毛丛长度、毛纤维直径、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和净毛率的遗传力分别为0.68、0.44、0.55和0.46,为高遗传力性状。标记密度由50K增加至630K后,束纤维断裂伸长率和束纤维断裂强度的预测准确性分别提高了11%(Bayes A)和13%(Bayesion LASSO),净毛率和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仅提高了1%(Bayes B),毛丛长度下降了6%(Bayesion LASSO),表明增加标记密度可有效提高束纤维断裂伸长率等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的GEBV估计准确性,但对毛丛长度等高遗传力水平性状影响微弱,甚至出现准确性下降的情况;GBLUP模型在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的预测准确性均高于Bayes-Alphabet模型,Bayes B和Bayesion LASSO模型在高遗传力水平性状的准确性更高,表明GBLUP模型更适用于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的基因组预测,Bayes B和Bayesion LASSO模型更适合高遗传力水平性状的基因组预测。3.羊毛品质和红细胞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以498只高山美利奴羊组成的目标群体,利用单标记和单倍型,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对红细胞性状执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基因定位和功能注释,筛选出DHCR24、EFNB2、SH2B3、PLCB1、SPATA9和FLI1六个基因作为影响群体高原低氧适应性的潜在候选基因,特别是PLCB1和FLI1,分别与红细胞生成、正常造血和携氧功能有密切关联;建立977只高山美利奴羊组成的目标群体,利用单标记,基于Farm CPU(Fixed and random model Circulating Probability Unification)模型对羊毛品质性状执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出PBX1、TRPC3、SLITRK5和PVRL1四个基因作为羊毛品质性状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特别是PBX1和SLITRK5,分别与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延迟与表皮的分化、表皮稳态有密切关联,上述结果可作为高山美利奴羊基因组预测研究中具有显着效应的潜在区域。本研究通过纳入加性与显性遗传效应对GBLUP模型进行了优化,发现束纤维断裂伸长率等显性方差占总表型方差比例较大的性状(大于25%),MAG模型在GEBVs估计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更适用于高山美利奴羊羊毛品质和红细胞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增加标记密度可有效提高束纤维断裂伸长率等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的GEBVs估计准确性,但对毛丛长度等高遗传力水平性状影响甚微;通过两类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较,GBLUP模型更适合中等遗传力水平性状的基因组预测,Bayes B和Bayes LASSO模型更适合高遗传力水平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基于不同GWAS模型和标记类型,筛选出羊毛品质性状关联的4个候选基因(PBX1、TRPC3、SLITRK5和PVRL1)和高原低氧适应性关联的6个候选基因(DHCR24、EFNB2、SH2B3、PLCB1、SPATA9和FLI1),特别是PLCB1和FLI1,分别与红细胞生成、正常造血和携氧功能有密切关联;PBX1和SLITRK5,分别与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延迟与表皮的分化、表皮稳态有密切关联。为高山美利奴羊的基因组选择提供适宜的GEBVs估计模型和具有重要效应的标记信息,并为高原家畜的功能基因挖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卢强[3](2021)在《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显微镜检查是许多健康检查项目中的重要工具,在POCT(即时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镜检的成本很高,包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人工镜检依赖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检测医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无法配备。低成本、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它可以被应用于进一步研究自动化的分析仪器,或者被应用在远程医疗的工作中。为着这样的目标,我们研究了一款开源、模块化、自动化、低成本、全切片成像的显微镜。首先该系统是开源和模块化的,没有使用特殊加工的零件。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系统搭建说明书,因此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标准零件,自己完成搭建并获得预期功能。其次它是一款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自动聚焦,自动扫描,以及图像拼接,最终获得具有足够高分辨率的大视场图像,包括明场图像和荧光图像。它成本较低,选用的都是低成本的零件,这样才可能在资源有限的地区进行应用和推广。然而它的成像质量并不差,拥有1.3 μm左右的图像分辨率,因而能够胜任一些诸如寄生虫病检查的镜检工作。借助这样的显微镜,有可能构建起一个远程医疗的工作模式:在诊断医生缺乏的医院和诊所,由检验人员制作切片,系统完成自动化的扫描拍摄,然后通过网络将图像传给远端有经验的医生,医生进行诊断以及反馈结果。低成本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提供了平台和工具,非常适合使用在低成本、便携式的、执行即时检测的仪器设备中。此外,该系统涉及很多可以用于教学的内容,比如关于显微成像的基本知识、电动位移平台的搭建、带有反馈的自动控制算法的撰写(比如自动聚焦,图像扫描)、以及一些镜检和基础生物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一个模块化显微镜可以作为学校的一个很好的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锻炼动手能力,因而它可以用于贫困地区的科学的教育中。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医院依旧由人工来完成,人工镜检费时费力,而且检测结果对检验医师有很强的依赖。脑脊液细胞稀疏,需要增大观测的样本体积才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我们前期搭建的显微平台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拍摄,可以显着地增加检测的样本体积,保证进样量。为了这个研究目标,我们对前期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研究了一款针对体液细胞检测的全自动的仪器。此外,我们探索了一种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提前将荧光染液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液体自然蒸发的方式放置在样品池的进样口,实验时细胞在样品池中进行染色和球化,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实验人员对样品的准备工作。测试时使用者只需要将混匀的样品注入计数池,放入自动化的仪器进行测试即可,除此之外不再有多余的工作。这样一款完全自动化的仪器,以及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操作者几乎没有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我们的仪器针对血液和脑脊液做了数量足够的临床测试,并且获得了符合预期的结果。当前的检测设备可以作为检验科一个辅助检查的工具,以及在未来有可能逐步替代人工检查,独立地进行检查工作。它为那些资源有限地区检测医师严重不足医院的体液细胞检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华新[4](2021)在《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白质是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分,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中约一半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其与药物分子及各种生物医用材料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物理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评价药物及材料的性能、生物相容性等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及不同维度硅基材料(包括硅量子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蛋白质主-客体化学在药物设计、药物传递、蛋白质分离、酶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第2章,采用多重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对拉米夫定(3TC)、隐丹参酮(CTSO)、次黄嘌呤核苷(HXR)等3种不同类型药物的分子识别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与HSA作用的平衡常数、热力学参数、结合位点数、相互作用力等;采用荧光探针技术确定了药物分子在HSA中的结合位点;利用同步发射和圆二色谱技术分析了药物对HSA二级结构造成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模拟了药物-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第3章,由2-氨基苯并噻唑(ABT)制备了N-2-苯并噻唑基甲酰胺(MABT),并通过光谱、分子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ABT和MABT与蛋白的作用机理、作用热力学和几何特征。通过DFT计算初步解释了ABT和MABT与蛋白之间能量转移效率的差异。揭示了氨基甲酰化对苯并噻唑衍生物蛋白亲合性的影响,为2位N原子取代的苯并噻唑类药物及农药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4章,在不添加还原剂或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蓝光硅量子点(Si QDs)。通过XRD,TEM,XPS,IR,UV,TG,表面电位,荧光寿命,三维荧光、圆二色谱、分子表面模拟和细胞试验等讨论了其结构特征、光学性质、蛋白结合及细胞成像性质。结果表明Si QDs与HSA通过氢键结合,蛋白结合对Si QDs的荧光寿命没有明显影响;Si QDs细胞毒性小,可用于细胞荧光成像。第5章,将内源性蛋白HSA连接到两性离子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MSNR)表面构建了p H敏感型药物传递系统,并测定了其在含蛋白的介质中的释放行为。两性离子有效改善了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抑制了其对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苯甲酰亚胺键实现了释放过程的p H响应。以3TC为模型药物,利用紫外光谱及同步荧光猝灭光谱,分别测定了其在不含蛋白和含有蛋白的模拟体液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真实体液中的蛋白质会改变载体的药物释放行为,蛋白“门控”可以有效减少药物提前释放,并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第6章,研究了MWW纳米片层构建的多级孔分子筛微球(HSZ-Cal)及其功能化衍生物(HSZ-OH、HSZ-NH2和HSZ-CHO)与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由于纳米片表面独特的十二元杯状开口,纳米片层交错生长形成的高外比表面以及有利于大分子扩散的堆积介孔和大孔,HSZ材料比普通微孔沸石具有更高的BSA负载量,且其对BSA的组装和释放性质可通过表面官能团调节。从表面性质、作用力和热力学等角度分析了HSZ对蛋白的组装机理。最后,尝试了将HSZ-NH2应用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第7章,结论与展望。

田瀚[5](2020)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人体血液成分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血液的组成成分以及状态的改变是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指征,对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光谱检测分析技术具有方便快速、无损以及检测精度高等优势,在血液的无损检测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血液本身的性质给光谱法分析带来诸多不便,如光谱重叠严重、低信噪比等现象,针对近红外光谱法的缺陷和诸多不稳定因素,文章在近红外光谱法血液成分分析进行了光谱建模、样本选择划分、数据处理和检测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对近红外光谱法血红蛋白浓度定量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对全血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分析预测,建立的校正模型对血红蛋白浓度预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提出了波长优选方法,伙伴波长选择(PWM)方法仅采用少数波长建立模型,可以在仅用少量波长的情况下达到甚至略超全谱模型的预测效果,提高了近红外光谱检测的效率。(2)针对光谱模型精度的求根溯源,对校正集样本选择方法SPXY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光谱数据之间的距离和被测组分浓度之间的距离进行权重分配论证,提出了WSPXY方法。通过实验比较了WSPXY法与其他校正集选择方法在建模预测血红蛋白浓度中的表现,证明了使用WSPXY方法后,相对RS、YRbased、KS和SPXY样本选择方法,选取的样本建立的模型可以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使近红外光检测血红蛋白浓度模型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3)在近红外光谱法血红蛋白浓度分析检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证明了预测集的样本数与校正集样本数的比值W对建模的影响,在校正集中划分样本的时候,预测集样本数至少要大于校正集样本数的2/5,才能保证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稳定可靠,得到了W=2/5这个样本划分的黄金比例。(4)在光谱建模的方法上,深入研究了使用线性和非线性不同方法建立模型时血液成分检测结果的差异。通过对PCA+MLR、PLSR、BP-ANN不同方法建模的预测效果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之间的不足与互补。特别在使用WSPXY方法选择校正集样本后,再采用PCA+MLR、PLSR、BP-ANN方法建模,模型的预测的结果要更加准确,模型的预测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得到了WSPXY法和BP-ANN法相结合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的最佳预测模型。(5)结合波长优优选、WSPXY法以及BP-ANN法的检测方法和理论,通过大量的光谱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法无损检测血袋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近红外波段(900-1700 nm)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预测较好,但是对全血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预测效果有待提高。同时采用“M+N”理论研究了全血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对血袋无损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影响,对光谱法血液成分分析进行精度溯源,建立噪声及血液中非目标成分与被测成分测量精度之间的联系,结果证明了全血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对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预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快了血液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成果应用的进程。本文的研究综合光谱学、智能控制与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提高近红外光谱法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分析能力,有利于光谱法血液成分分析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该论文有图49幅,表17个,参考文献158篇。

戴荣徽[6](2020)在《基于Android的近红外线无创血糖检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人们生活与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人们受高血糖带来的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的严重困扰,患病比例与病情因糖尿病恶化致死的比例逐年增加。除此之外,某些疾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有晕厥和猝死的危险。因此,血糖实时便捷的检测在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血糖检测手段是通过指血与试纸的电化学反应来预测,该方法每次测量都需要损坏皮肤,造成患者身心不适,尤其增加了糖尿病患者伤口感染的风险。基于这一现状,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在无创血糖检测领域日夜耕耘,根据研究对象来划分检测方法分为体液检测法、能量代谢守恒法、近红外光谱法、皮下植入传感器的动态监测法、微波检测法等。鉴于以上情况,本课题研究设计一种基于Android的近红外光的血糖检测系统,目的是能够通过近红外线无创检测血糖的在体实验,建立近红外线无创血糖检测模型,并通过校验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率。本课题工作安排如下:(1)通过对现有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现状调研,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确定为近红外线无创检测;对近红外线与组织液各成分的吸收情况的综合考量,确定了光度数据采集器测量波长;对人体有利采集血糖数据实际情况与仪器使用符合人体工学情况的综合考量,确定了实验的检测位置和测量方式;检验光度数据的有效性与重复性,确保接下来的实验的有效性。(2)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XGB-LGB-catboost的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模型。本课题在原有XGBoost模型基础上采取了诸多改进提升,使其可以较别的梯度提升的算法速度更快,RMSE后经过调优降为0.631,结果较为理想。为了进一步减小均方根误差系数提高预测准确率,模型融合了基于LightGBM算法的预测模型与基于catBoost算法的预测模型,RMSE降为0.698,模型性能优于融合之前。另外,XGB-LGB-catBoost模型只需通过训练1个样本数据来调整权重系数以克服由于肤色、性别等导致的个体差异性。(3)近红外线无创检测系统在Android Studio平台上建立客户端,通过低功率蓝牙连接采集器、收集信号的光度数据;支持手动上传实验中采集的室温、湿度、高压、低压、心率、体温等相关参数到后台数据库。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建立管理端,用于管理用户个人信息以及上传到后台的健康数据。将通过管理端获取到的健康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成个人血糖预测模型,之后凭借实时测量的光度数据与相关健康数据即可预测实时血糖参考值。本文通过对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模型进行研究,提升了模型的精度和稳健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进步。并且根据市场情况对基于Android的血糖健康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为无创血糖检测运用于市场,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万兴华[7](2019)在《基于光谱复杂溶液定量分析的非线性校正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溶液高精度的光谱化学定量分析对各行各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复杂溶液中难以避免的存在散射成分,导致所获得的光谱与任意一种成分含量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严重情况下导致现有光谱测量方法的分析精度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校正散射导致复杂溶液光谱定量分析的非线性问题展开研究:(1)在散射成分存在情况下,研究物质浓度变化(无论是目标组分还是非目标组分)导致光谱的非线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浓度分区的多光谱融合建模方法来提高光谱定量分析精度。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含有散射物质的复杂溶液光谱定量分析时要考虑能够引起光谱响应的组分含量范围分布。此外,非被测组分的变化对目标组分的光谱同样产生非线性影响。因此,在前者的基础上,采集了多种光谱(透射光谱、荧光光谱)进行联合建模分析,并依据待测组分浓度建立分区校正模型。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一组实验,以分析血浆中总胆红素含量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浓度分区的多光谱融合模型的平均预测效果均优于透射光谱的分区模型、多光谱融合的全局模型,其中预测均方误差RMSEP比透射光谱分区模型低了13.9%左右,比多光谱融合的全局模型低了8%。(2)研究散射引起的光程变化导致光谱与物质浓度间之间的非线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光程与浓度属于共同影响吸光度的变量。结合泰勒级数展开形式,讨论了散射导致光程变化,进而导致光谱的非线性。由于散射,物质的最佳光程长难以获得,单光程光谱包含的光谱信息有限,而直接用线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难以利用多光程光谱的非线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多光程光谱建模方法。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一组实验,通过采集血浆样本5个光程下的透射光谱,分析血浆中的总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多光程光谱比单一光程光谱含有更多的光谱信息,将多光程光谱信息引入至非线性模型中比线性模型更好的反映光谱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所提方法的预测均方误差比基于PLS的多光程光谱建模法的均方误差减小了39.7%。

林海标[8](2019)在《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血细胞分析俗称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检查之一。主要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网织红细胞等。血细胞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迹象,可以为临床判断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疾病等提供证据。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对疾病病情的判断。目前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均由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仪器或不同实验室检测可造成同一份样本得到结果存在差异,进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可能造成影响等,因此,要实现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可比和准确性,血细胞分析的标准化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A浓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我国也发布相应的卫生行业标准,旨在促进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标准化进程,实现不同场所、不同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数据可知我国临床实验室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厂商超过150家,其中国产近140家.如何实现测量结果的标准化是目前血细胞分析测量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建立血细胞参考方法,探讨使用新鲜血液样本在区域内验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度和在厂商实现量值溯源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探讨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最值溯源,实现测最结果的标准化。应用建立的参考方法在区域内进行正确度验证调查.评价区域内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国产厂商提供血细胞分析量值溯源服务,节约资源。方法: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文件,并结合我国卫生行业标准要求,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评价其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和稳定性等分析性能,并评定其不确定度。应用研究方法:1.使用具有互通性的新鲜全血作为检测样本,进行区域内的正确度验证计划,探讨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检测系统测量结果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2.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系统,与血细胞分析检测系统生产厂商合作,为其提供新鲜全血的赋值服务和校准服务,探讨第三方实验室为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的可能性。结果:1.性能评价 5个血细胞分析测量项目(WBC,RBC,PLT,Hct,Hb)的分析性能均满足参考方法的要求,评定不确定度分别为:RBC:(4.17±0.07)×1012/L(k=2);WBC:(9.11±0.22)X109/L(k=2);PLT:(204±5.3)×109/L(k=2);Hb:(148.6±0.96)g/L(k=2);Hct:(38.04±0.0061)%(k=2),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2.应用研究①根据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评价标准判断:1号样本有2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4号样本Hct有一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总合格率为99.5%(657/660)。参照CLSI推荐标准进行判断,W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4台次,R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9台次,HGB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台次,Hc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2台次,PL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2台次,总合格率为89.4%(590/660);大部分项目不同品牌的仪器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应用新鲜全血样本对国产某公司的Z3和Z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并进行校准验证,结果满意。结论: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且性能符合要求,该参考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建立地区间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测量正确度验证计划,并可为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

肖丽丽[9](2019)在《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及其相关机制探讨》文中提出作为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我国从一个少见病逐渐成为流行病,我国现在将近有1.1亿成年人为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预防和控制我国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十分迫切。除中心性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传统的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尤其是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镉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12种全球危险化学物中被列为首位。由于镉及其化合物难以被降解,环境中镉的水平持续稳定的增加。环境中的镉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不同系统和组织器官造成损害。研究表明镉的暴露可以破环下丘脑-垂体轴调节系统,引起体内各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方式和水平发生改变,导致机体内分泌和代谢系统发生紊乱。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既往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职业镉暴露工人,而环境中的镉暴露更多的是以低浓度长期接触的方式作用于普通人群,因此探讨普通人群的慢性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并不是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应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镉进入机体后可通过与酶类巯基结合或替代作用等途径降低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引起氧化损伤,尿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和尿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landin-F2α,8-iso-PGF2α)水平常常用以作为评估机体DNA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另一方面,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从而促进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前炎性因子,导致机体产生炎性反应,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常作为系统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尿8-OHdG和8-iso-PGF2α的浓度、血浆CRP是否参与且是如何参与镉暴露导致2型糖尿病的过程目前尚不是很清楚。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旨在研究普通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我们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武汉-珠海社区人群队列,收集基线和队列随访人群的问卷体检信息和生物样本,测定基线和随访研究对象的尿镉浓度,分析比较基线和随访的尿镉浓度及其时间变异,并结合研究对象的吸烟和饮食摄入情况分析镉暴露的可能来源。进一步通过测定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浓度并结合问卷资料,分析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横断面关系,并通过剔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尿镉暴露浓度与随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及血糖改变之间的因果随访关系。最后通过测定尿8-OHdG和8-iso-PGF2α的浓度、血浆CRP浓度,从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应两个方面探讨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区人群镉的慢性暴露水平和时间变异以及可能的来源分析目的:观察研究对象尿镉的水平和时间变异,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镉暴露的可能来源,为普通人群镉的慢性暴露来源提供一定线索。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建立于2011-2012的武汉-珠海社区人群的前瞻性队列。基线调查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其问卷信息的收集、健康体格检查和生物样本的收集。每隔三年对基线参加过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方法同基线调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MS)测定研究对象尿液中镉浓度。采用可信度模型、混合线性模型评估未校正镉浓度、尿肌酐校正镉浓度和尿比重校正镉浓度的时间变异,并结合研究对象的问卷资料信息,通过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尿镉浓度与吸烟量和饮食镉摄入估计量间的关联性。结果:本研究基线纳入研究对象4055人,女性所占总人群的比例约为2/3,平均年龄都在52岁左右。随访纳入研究对象2238人,其基本特征同基线相似。基线研究对象中未校正尿镉浓度、肌酐校正尿镉浓度和尿比重校正尿镉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1.155μg/L、0.096μg/mmol Cr、1.164μg/L SG;随访研究对象中上述三种不同校正方式尿镉浓度分别为1.134μg/L、0.107μg/mmol Cr、1.289μg/L SG。基线和随访研究对象尿镉分布情况十分接近,尿镉浓度都是在女性,或年龄≥55岁,或BMI<24 kg/m2,或吸烟,非饮酒,经常规律性锻炼的人群中比较高。对数转换后的未校正尿镉、尿肌酐校正尿镉、尿比重校正尿镉的基线和随访浓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632、0.551,基线和随访尿镉浓度具有显着的明显正相关性(所有P<0.001)。未校正尿镉、尿肌酐校正尿镉、尿比重校正尿镉的基线和随访浓度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s)分别为0.697、0.773、0.727,并都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尿肌酐校正尿镉的基线浓度和随访浓度的ICC甚至超过了0.75,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因此后续分析中我们均采用尿肌酐校正的尿镉浓度作为社区人群镉慢性暴露的内暴露水平指标。分析社区人群镉暴露可能的来源时,我们发现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尿镉浓度呈现单调升高的趋势,而且二者的关联性在年龄<55岁中更加明显。饮食镉摄入估计量与社区人群尿镉浓度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且二者的关联性在BMI≥24kg/m2人群中更强。结论:社区人群基线和随访尿镉浓度比较接近,镉的慢性暴露基本比较稳定。尿肌酐校正尿镉的时间变异性最小,肌酐校正尿镉可作为评估社区人群长期镉暴露的最佳指标。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吸烟和饮食摄入是其暴露的主要来源。第二部分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横断面和前瞻性随访关联性研究目的:研究社区人群尿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横断面和随访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尿镉浓度经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横断面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来分析二者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通过分层分析比较其人群特征对二者关联的交互作用影响。前瞻性随访关联性分析时,剔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Logistic和混合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基线尿镉暴露浓度与随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及血糖改变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横断面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镉浓度(0.104μg/mmol Cr)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0.098μg/mmol Cr)(P<0.01);研究对象按尿镉浓度四分位分组,随着尿镉浓度组的递增,基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主要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尿镉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94%左右[OR(95%CI)=1.944(1.276-2.962)];以尿镉浓度最低组Q1作为参照,随着尿镉浓度组的增加(Q2-Q4组),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比值比[OR(95%CI)]依次分别为0.896(0.629-1.277),1.222(0.857-1.743),1.734(1.180-2.55),呈现递增的剂量反应关系趋势(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横断面关联性呈现正向剂量-反应关系(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亚组人群中,随着尿镉浓度的增加,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依然十分显着。而且吸烟与尿镉浓度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具有显着的相乘与相加交互作用(P<0.05)。与非吸烟人群相比,尿镉和2型糖尿病间的关联在吸烟人群中更强。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有40%都可归因于吸烟和高的尿镉浓度。前瞻性随访分析显示,随着基线尿镉暴露浓度的增加,研究对象的随访2型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92%、6.23%、5.86%、6.99%,在一定程度上也呈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主要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尿镉暴露浓度最低组Q1作为参照,随着基线尿镉暴露浓度组的增加(Q2-Q4组),随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95%CI)]依次分别为1.376(0.791-2.396),1.409(0.794-2.499),1.736(0.977-3.086)。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也表明研究对象基线尿镉浓度升高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随访关联性呈现正向剂量-反应关系(P>0.05)。为了进一步探究镉暴露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我们分析了基线尿镉暴露浓度与随访空腹血糖改变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基线尿镉暴露浓度组的增加(Q2-Q4组),随访人群空腹血糖改变值的β(95%CI)分别为0.086(-0.079-0.252),0.238(0.071-0.406),0.620(0.447-0.794),二者的剂量反应关系呈升高趋势(P<0.001)。结论:在社区人群中,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间的横断面关联呈现正向的剂量反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在在吸烟人群中更加明显,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归因于吸烟和镉暴露。前瞻性随访研究提示,基线尿镉暴露浓度的增加,可导致显着升高的随访空腹血糖改变,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虽有升高趋势,但趋势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随访时间或样本量大小有关。第三部分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探讨目的:从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应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其在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同前面两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or,HPLC-EDC)测定尿8-OHdG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尿8-iso-PGF2α浓度和血浆CRP浓度。尿8-OHdG、8-iso-PGF2α浓度和血浆CRP浓度均经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通过混合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氧化损伤指标(尿8-OHdG和8-iso-PGF2α浓度)、炎性因子血浆CRP含量间的关联性,以及氧化损伤指标、炎性因子血浆CRP含量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标志物与尿镉暴露、2型糖尿病三者间暴露到结局的效应、中介到结局的效应和中介效应及其所贡献的比例。结果:2型糖尿病人群的尿8-OHdG和8-iso-PGF2α浓度(74.180nmol/mmol Cr、70.187ng/mmol Cr)都要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群(60.735nmol/mmol Cr、60.357ng/mmol Cr)。混合线性回归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人群尿镉浓度与尿8-OHdG浓度之间的关联[β(95%CI)=0.243(0.038-0.448)]要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群[β(95%CI)=0.171(0.099-0.243)]。同样,对于8-iso-PGF2α而言,2型糖尿病人群尿镉浓度与尿8-iso-PGF2α浓度之间的关联[β(95%CI)=0.322(0.183-0.461)]要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群[β(95%CI)=0.300(0.260-0.340)]。研究对象的氧化损伤指标(尿8-OHdG和8-iso-PGF2α浓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可能混杂因素后,随着尿8-OHdG浓度组的增加(T1-T3组),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95%CI)依次分别为1(参照),1.037(0.755-1.426),1.039(0.760-1.421),关联趋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尿8-iso-PGF2α浓度组的增加(T1-T3组),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95%CI)依次分别为1(参照),1.123(0.809-1.56),1.477(1.077-2.025),关联趋势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尿8-OHdG介导研究对象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比例为7.13%,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8-iso-PGF2α介导研究对象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比例为27.55%,中介效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尿镉浓度的升高或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升高,最高尿镉浓度和最高尿8-OHdG浓度(或者尿8-iso-PGF2α浓度最高)的人群患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最高。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CRP浓度明显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群(中位数:0.845 mg/L vs.0.334mg/L,P<0.001)。混合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随着尿镉浓度组的增加(Q1-Q4组),尿镉浓度与血浆CRP的回归系数β(95%CI)依次为0(参照)、0.091(-0.045-0.228)、0.175(0.035-0.316)、0.174(0.019-0.328),二者的关联性趋势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CRP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浆CRP每增加一个单位,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3.3%[OR(95%CI)=1.233(1.137-1.336)],而且血浆CRP浓度与2型糖尿病呈现显着的正向剂量反应关系趋势(P<0.001)。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RP介导研究对象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比例为4.01%,中介效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尿镉浓度的升高或血浆CRP浓度的升高,研究对象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而同时具有最高尿镉浓度和最高血浆CRP浓度的人群患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最高的。结论:脂质过氧化损伤(尿8-iso-PGF2α)在尿镉浓度和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中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系统炎性反应(血浆CRP)在尿镉浓度和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中也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提示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可能参与社区人群镉暴露致2型糖尿病的致病过程,为镉暴露致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相关流行病学线索。

戎念慈[10](2019)在《多光谱在刑侦物证分析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分析检测技术,多光谱图像既包含了被测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同时包含了被测物的辐射和吸收信息。本文基于多光谱技术在刑侦物证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与需求,构建了一种以LED为主动照明光源的低成本多光谱成像系统,研究了该系统在血迹年龄估计、血迹探测和指纹分割等物证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技术问题。本文构建了以8种波长LED为照明光源、以黑白CCD相机为成像单元的可见—近红外多光谱成像系统;设计了基于Windows平台以C#语言编写的多光谱软件,包括光源控制及图像采集两个功能模块,实现了自动切换照明光源和拍摄采集图像功能。研究了利用上述多光谱系统精确估计人体血液年龄的可行性,并与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血液年龄预测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算法模型的预测效果,分别采用k最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随机森林算法以及这三种模型的融合算法进行建模分析和对照,融合模型的结果最好,并且对于不同来源的血迹样本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在02d内的平均误差为0.057d,正确分类率(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CCR)达到75.6%,在320d的平均误差为0.467d,CCR达到65.6%。与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血迹年龄预测的研究结果相当。提出了一种利用上述多光谱系统对复杂背景上血迹进行无损高效检测的方法。研究了白纸上的血迹与非血迹检测,有色基底上的血迹检测以及沾染污渍的深色衣服上的血迹的高精度检测方法。通过组合选取血液特征吸收波长与背景特征吸收波长的方法,提高了有色背景上的血迹的识别率。采用灰度拓展代替增加曝光时间的方法进行图像亮度增强以降低图像噪声,采用假彩色合成代替传统的波段融合作为图像增强手段,结合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建模,提高了复杂背景上血迹识别的准确率。通过布尔逻辑对血迹进行归类代替传统的以图像增强显示血迹的方法,使血迹更容易被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识别准确率高,血迹识别图像辨识度好,深红色衣物上血迹的识别正确率达到97%。研究了利用上述多光谱系统进行指纹图像分割的方法。提出了对指纹图像依次进行初分割,形态学校正,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二次分割,形态学校正的指纹图像分割方法。以人工标记指纹样本多光谱图像的前景块和背景块作为分割错误率的评价标准,通过比较和验证发现,与常规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指纹图像分割方法尤其对背景复杂的指纹样本具有更低的错误率,仅为3.32%。

二、血液代替校正物校正血液分析仪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代替校正物校正血液分析仪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SysmexXN2000与XE5000自动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显微镜计数法
        1.3.2 仪器法
        1.3.3 白细胞计数校正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XN-2000与XE-5000 2种仪器检测同一外周血WBC计数结果比较
    2.2 XN-2000与XE-5000检测外周血NRBC百分数与显微镜计数法结果的相关性
    2.3 XN-2000与XE-5000计数NRBC的批内精密度
    2.4 XN-2000与XE-5000计数NRBC的线性研究
3 讨论

(2)高山美利奴羊羊毛品质与红细胞性状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畜禽遗传评估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 基因分型的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对羊毛品质和红细胞性状GEBV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统计模型、标记密度和遗传力对羊毛品质GEBV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羊毛品质和红细胞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表与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成本显微镜概述
        1.1.1 光学显微镜概述
        1.1.2 便携低成本显微镜
        1.1.3 全切片成像显微镜
    1.2 体液的细胞学检查
        1.2.1 脑脊液检查
        1.2.2 体液细胞的分类计数方法
        1.2.3 自动化的体液细胞检测设备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可用于疾病诊断的、低成本、模块化、自动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研究
    2.1 引言
    2.2 模块化显微镜的搭建
        2.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2.2.2 位移平台的搭建及其他
    2.3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实验流程
        2.3.1 自动聚焦
        2.3.2 自动且高效的图像扫描
        2.3.3 图像拼接过程
        2.3.4 控制程序及拍摄流程
    2.4 模块化显微镜的性能展示
        2.4.1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2.4.2 位移平台的性能
        2.4.3 高分辨率、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2.4.4 系统的荧光性能
    2.5 模块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诊断能力
        2.5.1 人体寄生虫和动物寄生虫的拍摄和识别
    2.6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应用举例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搭建
    3.1 引言
    3.2 系统的搭建
        3.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3.2.2 其它结构的搭建
    3.3 无样品准备的计数池的研究
        3.3.1 计数池的选择
        3.3.2 无样品准备计数池的制作方法
    3.4 自动化的系统的实验流程
        3.4.1 初始位置的调整
        3.4.2 自动聚焦
        3.4.3 自动扫描的过程
        3.4.4 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3.4.5 无样品准备的测试流程
    3.5 系统的性能
        3.5.1 系统的光学分辨率
        3.5.2 成像质量均匀的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3.5.3 荧光图像的获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4.1 引言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细胞统计算法
        4.2.1 掩模边界的去除和进样量的计算
        4.2.2 图像背景均匀化
        4.2.3 红绿荧光图像的调整
        4.2.4 红细胞的计数算法
        4.2.5 白细胞的分类及计数
    4.3 血液测试
        4.3.1 血液细胞的测试结果
    4.4 脑脊液细胞检测
        4.4.1 自动化测试方法与脑脊液人工计数方法对比
        4.4.2 解决脑脊液样品中的杂质干扰问题
        4.4.3 脑脊液测试的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1.1.1 血清白蛋白(SA)的生理功能
        1.1.2 人血清白蛋白(HSA)
        1.1.3 牛血清白蛋白(BSA)
        1.1.4 白蛋白的主要应用
    1.2 硅基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2.1 硅量子点(SiQDs)
        1.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
        1.2.3 分子筛晶体材料
    1.3 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
        1.3.1 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的作用
        1.3.2 蛋白质与硅量子点的作用
        1.3.3 蛋白质与介孔二氧化硅的作用
        1.3.4 蛋白质与分子筛的作用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血清蛋白与药物分子的结合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内滤光的校正
        2.2.4 荧光数据处理
        2.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2.2.6 分子对接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拉米夫定(3TC)与HSA的相互作用
        2.3.2 隐丹参酮(CTSO)与HSA的相互作用
        2.3.3 次黄嘌呤核苷(HXR)与HSA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甲酰化对2-氨基苯并噻唑蛋白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MABT的合成与表征
        3.2.3 实验方法
        3.2.4 荧光数据处理
        3.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3.2.6 分子对接方法
        3.2.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发射光谱
        3.3.2 猝灭机理分析
        3.3.3 结合平衡热力学
        3.3.4 结合作用力分析
        3.3.5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3.3.6 结合部位研究
        3.3.7 分子对接模拟
        3.3.8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溶性氨基硅量子点的制备、蛋白结合及生物成像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硅量子点的合成
        4.2.3 样品制备
        4.2.4 荧光数据处理
        4.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4.2.6 细胞毒性试验
        4.2.7 分子模拟
        4.2.8 细胞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4.3.2 硅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4.3.3 硅量子点的发光稳定性
        4.3.4 硅量子点对HSA荧光的影响
        4.3.5 硅量子点对HSA的猝灭机理
        4.3.6 相互作用热力学
        4.3.7 表面性质模拟
        4.3.8 硅量子点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4.3.9 硅量子点的细胞毒性
        4.3.10 硅量子点的细胞成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蛋白修饰的pH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载药系统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MSNR1 的合成
        5.2.3 MSNR6 的合成
        5.2.4 MSNR8 的合成
        5.2.5 HSA溶液中的药物释放
        5.2.6 细胞毒性试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MSNR1 的合成与表征
        5.3.2 MSNR2 的表面优化
        5.3.3 MSNR载药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5.3.4 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5.3.5 MSNR材料与HSA的作用
        5.3.6 组装模型药物3TC
        5.3.7 MSNR的药物释放
        5.3.8 MSNR材料的细胞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血清蛋白与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分子筛母体的合成
        6.2.3 HSZ-Cal的修饰
        6.2.4 HSZ对 BSA的组装
        6.2.5 BSA吸附等温线
        6.2.6 BSA的释放
        6.2.7 HSZ-NH_2对HRP的固定化
        6.2.8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SZ材料的表征
        6.3.2 HSZ材料的形貌
        6.3.3 BSA的组装
        6.3.4 材料的质地评价
        6.3.5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
        6.3.6 BSA的释放
        6.3.7 BSA构象的变化
        6.3.8 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6.3.9 HSZ固定化酶的应用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人体血液成分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血液成分检测的意义
    1.2 血液成分检测方法
    1.3 光谱法血液成分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光谱法血液成分检测的基础理论
    2.1 光谱法物质成分检测的理论基础
    2.2 化学计量学方法
    2.3 “M+N”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近红外光谱法血红蛋白浓度定量检测
    3.1 光谱采集与数据处理
    3.2 光谱预处理方法
    3.3 PLSR建模分析
    3.4 波长优选
    3.5 本章小结
4 WSPXY校正集样本选择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3 WSPYX法实验论证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光谱法血液成分建模分析研究
    5.1 预测集样本数与校正集样本数比值的影响
    5.2 建模算法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无损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6.1 血液样品与实验装置
    6.2 血浆实验
    6.3 全血实验
    6.4 “M+N”理论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课题内容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Android的近红外线无创血糖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概述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原理
    2.1 近红外光分析技术原理与优缺点
    2.2 比尔—朗伯(Beer-Lambert)定律
    2.3 XGBoost算法的发展历史与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红外线无创血糖检测模型探究
    3.1 无创血糖检测实验设计相关问题研究
    3.2 近红外线光子检测血糖流程
    3.3 近红外线光度值有效性与重复性验证
    3.4 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模型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创血糖检测模型研究
    4.1 模型的算法构建
    4.2 数据采集
    4.3 建立模型过程
    4.4 模型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ndroid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管理端设计与实现
    5.5 数据库设计
    5.6 系统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光谱复杂溶液定量分析的非线性校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杂溶液光谱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1.2 影响复杂溶液光谱非线性的主要因素
    1.3 校正复杂溶液光谱非线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第2章 光谱分析理论与方法
    2.1 复杂溶液光谱定量分析
        2.2.1 朗伯-比尔定律
        2.2.2 光谱的非线性
    2.2 光谱非线性的校正算法
        2.2.1 多元散射校正(MSC)
        2.2.2 正交信号校正(OSC)
    2.3 “M+N”理论及其应用
    2.4 定量模型
        2.4.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2.4.2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2.5 定量校正模型的评价指标
第3章 基于浓度分区的多光谱融合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
        3.2.1 组分浓度变化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3.2.2 建模策略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平台
        3.3.2 实验数据来源与测量过程
        3.3.3 实验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多光程光谱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光程变化的影响
        4.2.2 建模策略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平台
        4.3.2 实验数据来源与测量过程
        4.3.3 实验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性能评价
    1.1 样本采集与要求
    1.2 参考方法的建立
        1.2.1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1.2.2 血红蛋白参考方法
        1.2.3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1.2.4 红细胞比容参考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1.4 性能评价结果
        1.4.1 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
        1.4.2 血小板计数
        1.4.3 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二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
        2.2.1 红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2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3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4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 结果
        2.3.1 红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2 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3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4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5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应用
    3.1 临床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正确度验证调查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通过为厂商校准标准血细胞分析仪,建立第三方量值溯源体系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知情同意书
    附录3:健康调査表
    附录4: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及其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社区人群镉的慢性暴露水平和时间变异以及可能的来源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横断面和随访关联性研究
    第一节 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的横断面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社区人群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的随访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探讨
    第一节 氧化损伤介导尿镉浓度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探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血浆CRP介导尿镉浓度与2 型糖尿病关联性的中介机制探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多光谱在刑侦物证分析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血迹和指纹检测的现有方法
        1.2.1 血迹年龄估计方法
        1.2.2 血迹检测方法
        1.2.3 指纹检测方法
    1.3 基于反射光谱法的血迹和指纹检测及研究现状
    1.4 多光谱技术介绍
        1.4.1 多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的区别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难点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LED照明的可见—近红外多光谱成像系统搭建
    2.1 多光谱仪器及本文研制目标
        2.1.1 多光谱仪器介绍
        2.1.2 多光谱仪器分类
        2.1.3 刑侦对多光谱仪器的需求及仪器选择
        2.1.4 高光谱仪器对比
    2.2 光源选型及其控制
        2.2.1 照明LED选型
        2.2.2 LED驱动及控制部分设计
        2.2.3 LED光纤耦合部分设计
        2.2.4 照明角度选择
    2.3 图像采集控制与实现
        2.3.1 图像采集软件
        2.3.2 相机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光谱与模型融合方法的血迹年龄估计
    3.1 方法描述
    3.2 实验仪器与样本制备
        3.2.1 实验仪器
        3.2.2 样本制备及采集
    3.3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3.1 图像采集
        3.3.2 模型评价标准
        3.3.3 反射率计算
        3.3.4 SNV预处理
    3.4 算法建模及多种模型结果对比
        3.4.1 k-NN算法建模及结果
        3.4.2 SVM算法建模及结果
        3.4.3 RF算法建模及结果
        3.4.4 融合算法建模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光谱的复杂背景血迹检测
    4.1 血迹识别原理及方法描述
    4.2 血迹与其他红色物质的区分
        4.2.1 采集仪器
        4.2.2 样品制备及多光谱图像采集
        4.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血迹分辨结果与分析
        4.2.4 小结
    4.3 有色基底上的血迹识别
        4.3.1 样品制备及多光谱图像采集
        4.3.2 图像预处理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有色基底上的血迹识别
        4.3.4 小结
    4.4 沾染污渍的深红色衣物上的血迹识别
        4.4.1 样品制备及多光谱图像采集
        4.4.2 图像预处理
        4.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血迹检测方法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光谱的指纹图像分割方法研究
    5.1 实验方法描述
    5.2 样本及实验采集仪器
    5.3 图像采集及模型评价标准
    5.4 图像初分割
    5.5 图像二次分割
    5.6 模型分割结果及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6.2 展望与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血液代替校正物校正血液分析仪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SysmexXN2000与XE5000自动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验证[J]. 曹宝华,尚梅,刘嘉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4)
  • [2]高山美利奴羊羊毛品质与红细胞性状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D]. 朱韶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D]. 卢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 张华新. 湖北大学, 2021(01)
  • [5]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人体血液成分的技术研究[D]. 田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Android的近红外线无创血糖检测系统[D]. 戴荣徽.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光谱复杂溶液定量分析的非线性校正方法[D]. 万兴华. 天津大学, 2019(01)
  • [8]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林海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社区人群镉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及其相关机制探讨[D]. 肖丽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多光谱在刑侦物证分析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戎念慈.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的血液替代校准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