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哌嗪二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hewanella,baltica,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群体感应,白藜芦醇
哌嗪二酮论文文献综述
徐敏慧,张宇薇,冯立芳[1](2019)在《大黄鱼源Shewanella baltica中产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所分泌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相应的群体感应抑制剂作用机制,是食物贮藏保鲜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从冷藏大黄鱼中分离出优势腐败菌,经gyrB基因扩增测序和表型分析鉴定为Shewanella baltica。具有最强致腐能力的菌株兼具分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utoinducer-2 (AI-2)和二酮派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s,DKPs)。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结合基因敲除实验,发现该菌的cysteine synthase A基因与DKPs的生成密切相关,但不参与AI-2的合成过程。进而对突变株及鱼汁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通过调节DKPs的产量来影响冷藏大黄鱼的腐败进程。但是白藜芦醇暴露下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之间的腐败能力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白藜芦醇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的腐败能力从而达到冷藏大黄鱼货架期延长的效果,而信号分子DKPs仅是影响大黄鱼保鲜效果的其中一个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陈奥,甘琪,戚欣,顾谦群,李静[2](2019)在《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1004体外对MDA-MB-231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1004体外对叁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检测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和72h的细胞毒活性;细胞黏附实验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胶酶谱法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N-cadherin、Snail、c-Myc和FGFR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蛋白激酶B(PKB,亦称AKT)和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的表达和活化水平。结果 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72h的IC50为(6.28±1.25)μmol·L~(-1),而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h的IC50超过100μmol·L~(-1)。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可增加细胞黏附,并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1004可以显着降低N-cadherin、c-Myc及Snail的表达水平,并抑制MMP9的活性。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可以浓度依赖性地引起FGFR1的表达下调,并抑制下游ERK和AKT的活化。结论1004体外对MDA-MB-231细胞具有转移抑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GFR1的蛋白水平并抑制FGFR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4期)
贾斌,马养民,陈镝,陈璞,胡岩[3](2018)在《天然产物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的结构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是一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多提取自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是由不同氨基酸结合衍生而来的,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该类化合物含有吲哚和二酮哌嗪两个母核,具有良好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为药物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其新颖的结构和显着的生物活性也受到了化学全合成领域内学者的日益关注。本文主要从该类化合物的发现和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化合物抗癌与抗肿瘤、抑菌、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杀虫等生物活性方面对这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予以回顾,并对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为该类化合物的发现、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药物研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赵欢,杨晨悦,赵梓钧,王玉婷,袁绿益[4](2018)在《藏药裂叶独活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藏药裂叶独活Heracleum millefolium Diels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手段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2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D-脯氨酸-L-丙氨酸)(2)、3-丙基-7-甲基-六氢吡咯[1,2-α]并吡嗪-1,4-二酮(3)、环(L-脯氨酸-L-缬氨酸)(4)、环(L-亮氨酸-L-脯氨酸)(5)、环(4-OH-脯氨酸-亮氨酸)(6)、环(苯丙氨酸-甘氨酸)(7)、环(脯氨酸-苯丙氨酸)(8)、环(L-脯氨酸-L-酪氨酸)(9)、环(4-OH-脯氨酸-苯丙氨酸)(10)、fumitremorgin C(11)、cyclotryprostatin A(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5期)
田小杏,Kumar,Saurav,张庆波,张文军,蒲晓辉[5](2017)在《2株南极来源放线菌所产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从南极潮间带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的2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菌株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利用硅胶、凝胶柱层析、semi-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2株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集所得化合物的质谱、NMR等数据并分析后鉴定其结构。结果 2株菌分别鉴定为Streptomyces sp.SCSIO 40061和Nocardiopsis sp.SCSIO KS107;从相应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2-甲基-3-羟基丙烷)-2,5-二酮哌嗪(1)以及(3Z,6Z)-3-(4-对甲氧苯亚甲基)-6-(2-甲基丙烷)-2,5-二酮哌嗪(2)。结论发现了2株能产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南极来源放线菌。(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7年03期)
陈钏,张春燕,赵玉玺[6](2017)在《硫化氢供体桥二硫哌嗪二酮类小分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良的Trown合成法,以甘氨酸酐为原料,经氮烷基化、溴化、取代、脱乙酰基及氧化反应合成了4个桥二硫哌嗪二酮环类小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MS(EI)确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7年04期)
范超[7](2017)在《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是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中主要以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为代表。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尤其对细胞周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因此,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可以作为新药物筛选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对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的骨架进行了修饰,首次合成了一系列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本论文以甘氨酸和靛红为反应原料,分别通过两步反应得到12种席夫碱化合物(偶极体)和13种3-芳亚甲基-2-吲哚酮化合物(亲偶极体),选用单一的亲偶极体3-苯亚甲基-2-吲哚酮分别和12种席夫碱偶极体化合物在手性配体(S)-TF-BiphamPhos和AgOAc催化下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12种螺环吡咯烷中间体,螺环吡咯烷中间体再与Fmoc-L-pro-Cl发生酰胺化反应,然后经有机碱催化脱去保护基并诱导自发关环得到目标产物9a-9e,这5个化合物皆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经核磁1H-NMR、13C-NMR、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HRMS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2D NMR和X-ray衍射确定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立体构型。在抑菌活性实验中,共选用4株细菌,分别是两株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和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两株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0株植物病原真菌,分别是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芍药炭疽病菌(Peony anthracnos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初步的结果显示,中间体化合物和目标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目标产物的活性优于相对应的中间体化合物,所有的化合物抗细菌的活性普遍优于抗真菌的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弘弛,刘瑞,李慧,安志鹏,周凤[8](2017)在《黄芪内生真菌AR15中吲哚二酮哌嗪及其对黄芪白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芪内生真菌AR15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对黄芪白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形态学方法和ITS序列鉴定该AR15,使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结合HPLC对AR15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黄芪内生真菌AR15为Penicilliumsp.,分离到的8个吲哚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fumitremorgin B(1)、cyclotryprostatins B(2)、verruculogen(3)、tryprostatin B(4)、tryprostatin A(5)、cyclotryprostatin A(6)、cyclotryprostatins C(7)、cyclotryprostatins D(8),所有吲哚二酮哌嗪对黄芪白粉病原菌都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3和6的MIC值达到3.13、1.56和6.25μg·mL~(-1)。(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杨晨,王祺玥,涂家生,孙春萌[9](2016)在《2,5-二酮-3,6-二(N-富马酰基-4-氨基丁基)哌嗪(FDKP)载胰岛素微球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并表征载胰岛素的2,5-二酮-3,6-二(N-富马酰基-4-氨基丁基)哌嗪(FDKP)微球。方法以FDKP作为载体,制备载胰岛素微球(FDKP-INS),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及粒径进行筛选。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形态进行观察,同时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胰岛素与FDKP间相互作用。结果最优处方工艺条件为:混悬液p H值为4.56,投药比为15.97%(W/W),搅拌时间为2.4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载药量为13.23%,粒径为4.515μm,与预测值接近;显示扫描图谱表明,胰岛素与FDKP间存在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空白FDKP微球外形呈玫瑰花球形状,形态较完整,且表面呈现多孔隙,载药微球表面较平滑,胰岛素填充入空白微球孔隙中。结论经过优化的处方工艺所制得的载胰岛素FDKP微球具有良好的外观性状和较高的载药量。(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王华,黄昌凌,吴峰志,吕敬松[10](2016)在《2-(2-羟基苯亚胺基)-6-哌嗪基-1H-苯并异喹啉-1,3-二酮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弗碱结构是重要的功能性片段,含有这类结构片段的化合物显示出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以便宜易得的4-溴-1,8-萘酐为起始原料,与水合肼反应生成萘酰亚胺,再与水杨醛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2-(2-羟基苯亚胺基)-6-哌嗪基-1H-苯并异喹啉-1,3-二酮。其结构经核磁氢谱证实。(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哌嗪二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1004体外对叁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检测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和72h的细胞毒活性;细胞黏附实验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胶酶谱法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1004对MDA-MB-231细胞N-cadherin、Snail、c-Myc和FGFR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蛋白激酶B(PKB,亦称AKT)和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的表达和活化水平。结果 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72h的IC50为(6.28±1.25)μmol·L~(-1),而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h的IC50超过100μmol·L~(-1)。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可增加细胞黏附,并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1004可以显着降低N-cadherin、c-Myc及Snail的表达水平,并抑制MMP9的活性。1004作用于MDA-MB-231细胞可以浓度依赖性地引起FGFR1的表达下调,并抑制下游ERK和AKT的活化。结论1004体外对MDA-MB-231细胞具有转移抑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GFR1的蛋白水平并抑制FGFR信号通路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哌嗪二酮论文参考文献
[1].徐敏慧,张宇薇,冯立芳.大黄鱼源Shewanellabaltica中产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基因功能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陈奥,甘琪,戚欣,顾谦群,李静.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1004体外对MDA-MB-231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9
[3].贾斌,马养民,陈镝,陈璞,胡岩.天然产物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的结构及生物活性[J].化学进展.2018
[4].赵欢,杨晨悦,赵梓钧,王玉婷,袁绿益.藏药裂叶独活内生真菌Cosmospora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8
[5].田小杏,Kumar,Saurav,张庆波,张文军,蒲晓辉.2株南极来源放线菌所产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7
[6].陈钏,张春燕,赵玉玺.硫化氢供体桥二硫哌嗪二酮类小分子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7
[7].范超.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8].张弘弛,刘瑞,李慧,安志鹏,周凤.黄芪内生真菌AR15中吲哚二酮哌嗪及其对黄芪白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
[9].杨晨,王祺玥,涂家生,孙春萌.2,5-二酮-3,6-二(N-富马酰基-4-氨基丁基)哌嗪(FDKP)载胰岛素微球的制备及表征[J].药学研究.2016
[10].王华,黄昌凌,吴峰志,吕敬松.2-(2-羟基苯亚胺基)-6-哌嗪基-1H-苯并异喹啉-1,3-二酮的合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
标签:Shewanella; baltica;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群体感应; 白藜芦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