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治疗的最新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袁晶[1](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陈相应[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汇总近十年国内外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在脑卒中高血压管理方面的需求;整合前两部分的结果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方法:本研究通过首先系统检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对证据进行提取后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接着结合医、护、患三方的高血压管理需求拟定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终版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流程。结果:1.检索文献2612篇,纳入21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14篇、专家共识4篇和系统评价3篇。证据汇总形成评估、治疗、康复、延续护理4方面32项证据;质性访谈发现医护人员对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的管理存在知识、医患合作、增加关注及管理方案4个方面的需求;患者则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3方面的支持。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评估、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与管理流程。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需医护患共同参与,从多方面进行管理。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目前科学性强,可行性高,但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
范晓译[3](2021)在《刘中勇教授运用疏肝健脾调脂颗粒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疏肝健脾调脂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临床研究并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价其临床效果,以便于更好的指导临床,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并经排除筛选后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0例予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治疗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调脂颗粒;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水平、体重指数(BMI)、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安全性指标,评估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血压疗效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水平较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降压效果更好(P<0.05)。从具体治疗效果来看,诊室血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为26.7%;24h动态血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35.0%;家庭自测血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40.0%。明显看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血脂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比,血清TC、TG、LDL-C水平较前均下降(P<0.05),HDL-C较前均上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治疗组血脂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体重指数疗效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体重指数(BMI)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进行比较,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4.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上看,对照组能改善头晕、头目胀痛、心悸症状(P<0.05),而治疗组改善所有症状均有效(P<0.05),且治疗组改善单项症状均优于对照组(P<0.05)。从中医证候总积分上看,两组较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为88.3%,对照组为5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比较: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胃脘饱胀不适,考虑与其饮食有关,嘱其注意合理饮食后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安全性检测,各项指标均正常,无明显差异。结论:1.疏肝健脾调脂颗粒对患者舒张压水平具有调节作用,与西医降压药联合运用可加强降压疗效,以弥补目前西药在控制舒张压方面疗效欠佳的不足。2.疏肝健脾调脂颗粒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对肝郁脾虚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同时伴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尤为适合。3.疏肝健脾调脂颗粒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张旭东[4](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黄先德[5](2021)在《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潜阳降压方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改变情况,评估潜阳降压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纳入7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67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潜阳降压方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在眩晕、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等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而对耳鸣、口干、口苦、腰膝酸软方面无改善(均P>0.05)。5、治疗后诊室血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94.12%>81.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方面上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方面下降幅度大于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8、安全性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本课题药物相关的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结论:潜阳降压方能有效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血压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倪晨[6](2021)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后的平均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一氧化氮指标,血脂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及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本院区刘真教授工作室和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名医馆确诊为肝经郁热型高血压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统计表,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一氧化氮指标,血脂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变化,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统计结果。结果:1.平均血压水平: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前均降低;治疗组各项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d S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DBP、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积分较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项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93.10%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97%。3.一氧化氮(NO)指标:治疗后,两组NO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4.血脂指标: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前均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C、T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治疗后两组HCY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治疗后两组积分较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血压,临床疗效显着。2.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能有效改善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可以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4.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佳男[7](2021)在《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中医综合疗法,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治疗中医辨证属痰热内蕴证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观察其降压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初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辨证下中药联合耳穴压豆协同降压药综合干预方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理论融合到现代医学中,以寻求和丰富对于本疾病更具效果和适用性的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通过1年时间纳入临床患者72例,全部来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疗区住院患者。依照患者临床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原则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纳入36例。对照组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疗程均为4周。4周后评价两组在降压疗效、改善中医症状的有效性及中医综合疗法的安全性。将收集的两组临床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1.降压疗效上: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在诊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降压疗效上,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都能有效降低血压;组间比较在诊室收缩压、24hSBP、nSBP、dSBP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降压效果更明显。2.改善中医证候、症状上: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更明显。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组间比较在改善眩晕、头痛、头重如裹、呕吐痰涎症状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效果更明显;在改善胸闷、急躁易怒、尿赤症状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更明显;在改善心悸、失眠、口干、便秘上,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运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中医综合疗法对于降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热内蕴证)的血压水平尤其是降低收缩压水平具有临床意义。并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眩晕、头痛、胸闷、急躁易怒、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尿赤上具有临床意义。
何雪娇[8](2021)在《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观察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取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航天风华医院门诊及哈尔滨世一堂中医门诊符合阴虚阳亢夹饮证高血压患者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给予口服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四周,比较治疗前后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初步观察加味黄精四草汤对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入组患者54例,脱落4例,最终有效病例为50例。2.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与证候总积分每周均有下降,第0周与第4周进行比较症状改善明显,其中眩晕、头痛、下肢水肿症状前后对照(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他症状前后对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诊室血压第0周与治疗4周后对比降低明显(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治疗第0周与治疗4周后对比降低明显(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加味黄精四草汤可以降低阴虚阳亢夹饮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受试者生活质量。2.试验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型安全性良好。
王梦瑛[9](2021)在《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与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及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脉血中的Th1、Th17、Th2、Treg等及其相关指标,以求进一步明确Th1、Th17、Th2、Treg等水平与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可为高血压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角度,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靶点,达到控制靶器官的损害,同时保留必要的免疫力。方法:本研究选取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研究对照组,同期住院且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人群,根据动态血压的变化趋势,将他们分成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记录每组研究者的性别、血压相关指标(SBP、DBP、平均动脉压等)、尿素、尿酸、血脂系列(TG、TC、LDL-C、HDL-C)、Th1、Th2、Th17、Treg等及相关细胞因子、Hcy、Cys-C等指标。将24h动态血压得到的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回归分析可绘制一条直线,计算该直线的斜率β,AASI为1-β。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分别以杓型、非杓型患者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预测它们与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杓型组年龄、AASI水平较高,杓型组AASI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年龄、AAS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较高,杓型组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水平较高,高血压(杓型+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杓型组Th1/%、IL-17、IFN-γ较高,Th2/%、Treg/%、IL-4、IL-10水平较低;杓型组Th1/%、IL-17、IFN-γ水平较高,Th2/%、Treg/%、IL-4、IL-10水平较低;高血压(杓型+非杓型)组Th1/%、IL-17更高,Th2/%、Treg/%、IL-4、IL-1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IL-17、IFN-γ水平更高,Th2/%、Treg/%、IL-4、IL-10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高血压组、杓型组、非杓型组IFN-γ与Th1呈正相关,Th2与IL-4呈正相关,Th17与IL-17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结果显示高血压(杓型+非杓型)组Th17/%与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24h舒张压平均值、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Treg/%与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IFN-γ与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杓型组Th1/%与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呈正相关;Th17/%与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IFN-γ与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24h舒张压平均值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杓型组Th17/%与24h舒张压平均值、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IL-2与24h收缩压平均值、白天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24h舒张压平均值、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IL-6与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IL-17与24h舒张压平均值、白天舒张压平均值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果显示Th1/%与年龄、HDL、血糖呈正相关,与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Th2/%与HDL、LDL、TC呈正相关,与年龄、Hcy呈负相关;Th17/%与AASI、尿素、肌酐呈正相关;Treg/%与年龄、AASI呈负相关;IL-17与年龄、AASI、Cyc-C呈正相关,IL-4与年龄、AASI、Hcy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以非杓型高血压为结局,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h1、Th17为非杓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Th1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发生非杓型高血压的危险增加0.271倍;Th17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非杓型高血压的风险增加3.08倍。结论:1.在非杓型组的患者Th1、Th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Th2、Treg低于健康对照组;同时伴有较高的IFN-γ和IL-17细胞因子水平。相反,非杓型组患者的Th2和IL-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接近于1,提示血管僵硬度高。2.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及血管僵硬度有关。3.Th1、Th17为非杓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璐瑶[10](2021)在《急性心衰患者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院内死亡预测D-GLAD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全球最常见的导致住院和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院内死亡率、高再住院风险等特点,常合并包括急慢性肾损伤在内的多种脏器衰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器官灌注、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原则。指南推荐对于合并难治性容量超负荷和/或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应该考虑肾脏替代治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能够缓慢而持续的将患者体内多余的容量负荷排出,维持精确的容量控制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重症监护室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在AHF患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既往研究表明,接受CRRT的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5%~61%,是单纯AHF患者死亡率的3倍左右,如何筛选高危死亡风险患者并对其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预测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的评分工具有很多,例如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ssessment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或者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ic Score Ⅱ,SAPS Ⅱ)等评分系统可对重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进行评估,但纳入的指标较多;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模型(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及急性心衰早期预警SUPER-score评分系统相对纳入指标较少,不仅可用于早期预警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病,而且对患者的死亡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上述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却缺乏针对接受持续CRRT的重症AHF患者的特异性。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简便且有效的临床预测模型,可早期筛选接受CRRT的院内高死亡风险的AHF患者。研究目的探讨影响接受CRRT的AHF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验证APACHE Ⅱ、MEWS、SAPS Ⅱ等评分预测接受CRRT的AHF患者院内死亡的效能,并与建立的新模型进行对比,选取最适合的模型用于临床推广与应用,为筛选高院内死亡风险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9月9日到2020年8月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性心力衰竭单元住院治疗以及MIMIC Ⅲ数据库中接受CRRT的AHF患者共计22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信息、实验室数据和院内结局。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成建模组(159)和验证组(67例)。在建模组人群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导致A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及一致性指数、校正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分析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并在验证组中进行区分度与校准度的检验。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来比较新模型与MEWS把研究对象进行正确分类的能力。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6例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43.4%(98例)发生死亡,56.6%(128例)存活,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2.1%和46.3%。选取建模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心肺复苏术、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尿量、肌酐、血糖、乳酸、入院到接受CRRT的时间间隔、谷草转氨酶、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血钾、SUPER评分等与院内死亡相关或临床认为相关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到接受CRRT的时间间隔、舒张压、血糖、乳酸等5个变量为CRRT的AHF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5个变量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简称为D-GL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个体化预测接受CRRT的AHF患者的院内 死 亡 风 险 的 网 页 版 动 态 D-GLAD 预 测 模 型(https://ahfcrrt--d-glad.shinyapps.io/DynNomapp/)。在建模组及验证组中,基于 5个变量建立的结果模型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29(95%置信区间,0.767-0.891)和 0.740(95%置信区间,0.620-0.860)。校正曲线及 Hosmer-Lemeshow检验(建模组:P=0.868;验证组:P=0.104)均体现出较好的拟合优度及校准度。与MEWS、APACHE Ⅱ和SAPS Ⅱ相比,D-GLAD模型的临床效能更好一些。受试者工作曲线指出最佳截断值是0.266,相对应的D-GLAD模型评分总分约为125。NRI结果显示,与MEWS相比,D-GLAD模型在训练队列中的重分类正确指数提高了 59.14%(P<0.001),在验证队列中D-GLAD模型预测的准确度提高了 23.84%(P=0.187)。当截断值取0.266时,D-GLAD模型用于预测院内死亡风险和筛选高危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训练队列中分别为73.5%,76.6%,57.2%和87.2%,在验证队列中分别为83.87%,44.44%,56.52%和76.19%。D-GLAD模型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4.46%、40.74%和 71.91%。结论本研究基于AHFU和MIMIC Ⅲ双数据库开发并验证了接受CRRT的AHF患者住院死亡率的D-GLAD模型,该模型共纳入年龄、入院到接受CRRT的时间间隔、舒张压、血糖、乳酸5个导致接受CRRT治疗的A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验证与APACHE Ⅱ、MEWS、SAPS Ⅱ评分相比,D-GLAD模型预测能力更强,有助于指导临床早期筛选并识别高危患者,同时个体化的精准预测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内结局。网页版动态D-GLAD模型的建立可以更加方便简洁的应用该模型。D-GLAD模型联合SUPER评分可以更精确地评估接受CRRT的AHF患者人群的院内死亡风险。
二、高血压治疗的最新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治疗的最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测 |
3.8 敏感性分析 |
3.9 亚组分析 |
3.10 试验序贯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第一部分:拟定YMASP高血压管理初稿 |
第二部分:确定YMASP高血压管理终稿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青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刘中勇教授运用疏肝健脾调脂颗粒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处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高血压分级情况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
4.4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情况比较 |
4.5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情况比较 |
4.6 治疗前两组患者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5 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检测结果比较 |
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
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比较 |
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5 治疗后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分析 |
讨论 |
1 疏肝健脾调脂颗粒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理论探析 |
1.1 理论渊源 |
1.2 立方依据 |
1.3 配伍原则及组方分析 |
1.4 蕴含的学术思想 |
1.5 单味药的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血压水平疗效分析 |
2.2 血脂水平疗效分析 |
2.3 体重指数(BMI)疗效分析 |
2.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2.5 安全性分析 |
3 课题研究自我评价 |
3.1 创新性 |
3.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4)“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中止标准 |
3 临床实施方案 |
3.1 研究药物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伦理学要求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两组基线比较 |
1.1 性别、年龄比较 |
1.2 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 |
1.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4 血压比较 |
1.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
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3 传统医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认识 |
4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及方剂分析 |
4.1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 |
4.2 潜阳降压方的方解 |
4.3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
5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5.1 基线数据分析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3 降压疗效分析 |
5.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浅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试验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性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平均血压水平比较 |
3.疗效比较 |
3.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一氧化氮指标比较 |
5.血脂指标比较 |
6.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比较 |
7.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比较 |
8.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
2.组方依据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原则 |
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组方分析 |
4.单味药分析 |
5.疗效分析 |
5.1 平均血压水平疗效分析 |
5.2 中医证候分析 |
5.3 一氧化氮指标分析 |
5.4 血脂指标分析 |
5.5 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分析 |
5.6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肝论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1.1 传统中医学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观点 |
2.现代医学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
2.2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特点 |
2.3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
3.问题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4 观测项目及指标 |
4.1 安全性相关指标监测 |
4.2 疗效相关指标 |
4.3 不良事件、反应的处理 |
4.4 参与试验患者的权益保护 |
5 数据资料统计及处理 |
6 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 |
6.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6.2 治疗前病情资料比较 |
6.3 治疗后评价 |
6.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探讨 |
2.清火化痰方组方思路分析 |
3.耳穴压豆治疗选穴依据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4.2 降压疗效的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指标的分析 |
结论 |
1.降压疗效 |
2.中医临床疗效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机的认识 |
1.4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
1.5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1.6 中医治疗阴虚阳亢及兼夹其他病理因素高血压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病的诊断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发病机制 |
2.4 高血压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及试验中止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疗效性指标 |
2.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3 讨论 |
3.1 临床疗效性分析 |
3.2 关于阴虚阳亢夹饮证的探讨 |
3.3 组方中药物的探讨 |
3.4 导师在临床中诊治思想及随证加减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与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及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分组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2.2 各组之间血压比较 |
2.3 各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
2.4 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与血压相关性分析 |
2.5 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基线资料相关性分析 |
2.6 独立危险因素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1.免疫应答和动物实验 |
2.免疫应答在性别上的差异 |
3.抗炎因子IL-10及Treg |
4.免疫与高血压的最新研究及进展 |
5.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急性心衰患者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院内死亡预测D-GLAD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 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
2. 急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3.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4. 肾脏替代治疗 |
5. AHF与CRRT |
6. 死亡风险评分模型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1. 验证队列和训练队列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2. 训练队列院内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3. D-GLAD模型的建立 |
4. D-GLAD模型的内部及外部验证 |
5. D-GLAD模型在AHFU和MIMICⅢ队列中的验证 |
6. D-GLAD模型对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
7. D-GLAD模型联合SUPER评分对院内死亡率的分层分析 |
第4章 讨论 |
1. 纳入D-GLAD模型的影响接受CRRT的AH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
2. 未纳入D-GLAD模型的影响接受CRRT的AHF患者的危险因素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优缺点与展望 |
1. 创新点与优势 |
2. 不足与展望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高血压治疗的最新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D]. 陈相应.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刘中勇教授运用疏肝健脾调脂颗粒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范晓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先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D]. 倪晨.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7]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D]. 徐佳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D]. 何雪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与杓型高血压、非杓型高血压及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关系[D]. 王梦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急性心衰患者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院内死亡预测D-GLAD模型的研究[D]. 高璐瑶. 山东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