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世界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给量急剧上升,国内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艰难。由于美元的国际化地位及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国内通胀压力不大,但对具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中国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研究中美货币供应量对各自物价变动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本文首先结合货币数量理论并利用2001年以来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数据来分别描述了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指数的具体变化情况及分析了中美货币供应量对各自物价影响的特点和原因,再对中美的货币供应量和CPI及货币供应量对各自物价影响变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中美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物价的变动,并且中美在不同时期的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有所差别,因而对物价的影响也不同。其次,针对中美的货币供应量对各自物价变动的影响的非线性描述性条件结果,给出了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适应条件,并详细介绍了STR模型,对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影响的非线性STR模型进行了设定并简要比较了与线性模型的差别。再次,基于线性VAR模型来分别研究中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对各自物价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误差修正模型中,中美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其物价指数的增长的滞后期不同,且拟合效果不好。再采用非线性的STR模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和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的函数关系都适用于非线性模型。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美的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在不同的数值时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不同;第二,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较为不稳定,机制转换与美国相比更为频繁,因此要更加关注调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第三,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变化范围与美国相比较小,因此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效果较为好预测,这可能与美国已经不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有关。最后,提出了坚持稳定物价总水平,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要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与流向并加强对其的监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下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从而考虑选择不同的中介目标,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对调控物价起到应有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货币供应量论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论文; 向量自回归模型论文; 平滑转换回归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