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 ——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

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 ——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全能主义体制的松弛,作为社会匀质化力量的市场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传统的“蜂窝状结构”特征,反而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地区化和部门化。那么,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人们所谓的“碎片化的威权政体”后,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社会相对平稳的制度转型?本文试图以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为视角,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支撑力量和内在机理进行较深入的考察。中国相对平稳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是解决了转型社会的秩序重建问题。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必然产生深刻影响,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秩序模式的更替,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失序。但是社会对秩序的内生性需求表明,社会秩序既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秩序重建是任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转型社会的秩序重建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目标。犯罪率的高低被认为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繁荣程度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转型社会的头号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是转型社会秩序危机的集中体现。因此,治理和控制犯罪问题,使之保持在“秩序”容许的范围之内,是社会平稳转型的基本保障。本文选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基于综合治理已经成为转型中国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化机制和资源集中、动员机制,已经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略。综合治理组织网络是执政党与政府主导转型中国公共秩序构建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性与扩充国家治理资源的需要,国家相对自主性在转型中国公共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仍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因此,依托组织建设与组织网络渗透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化调控来拓展国家治理空间,在调控中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协作生产是综合治理组织网络构建的基本历史使命。本文把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构建置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历史演进之中,在社会转型与秩序重构的独特背景下,研究其内在结构与运作机理。认为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国家在回应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政治转型,即对国家治理方式、策略与手段进行变革。因此,在社会转型先于国家转型的前提下,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了应对快速社会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仍然是有效治理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充分利用执政党的人事控制权,在党内设立新的综合协调机构,或者利用和强化原有机构的功能并提升其政治地位等方式,来实现体制内资源的集中与动员。另一方面,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外资源日益增生和社会调控体系缝隙日益增多的现实,执政党与政府力图通过综合治理机制把各种具有社会治安功能的新兴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纳入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体系,在意识形态治理效能递减、制度资源依旧贫弱的现实条件下,通过组织的力量确保了有效的国家治理。因此,在转型中国,组织是社会调控体系的核心支柱,组织化调控仍然是支撑国家治理和社会转型的主导机制。当然,面对市场逻辑日益主导中国社会运作逻辑和现代社会逐步成长的现实,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集中体现为支撑组织化调控的权力组织网络要素和结构开始逐步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兴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最后,本文认为,中国的市场转型并没有像其它后共产主义国家一样,国家和政党权力大幅度回收后撤,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了自身的权力组织网络,并以此维系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转型中国,执政党和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构建公共秩序的主导力量,执政党在组合各种国家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力图培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基本经验,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障力量。并且不断通过以组织建设和组织网络渗透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化调控来拓展国家治理空间,组织化调控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核心机制。当然,这种组织化调控的根本缺陷在于治理成本较高和政治风险较大,并且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与弥散化,以控制为主导的组织化调控必将让位于以“规训”为主导的制度化调控。虽然对组织化调控模式的突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对组织化调控模式的突破不是废弃传统的组织资源,而恰恰是充分利用传统的组织资源,在构建制度化调控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支撑作用,确保中国社会平稳的制度转型,组织是支撑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关键力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理论假设
  • (一) 综合治理:多学科透视与政治学学科的理论定位
  • (二) 问题的历史索引:组织创新与理性化社会调控体系的构建
  • (三) 本文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假设
  • 二 理论综述:社会转型与组织变迁
  • (一) 中国平稳制度转型的诸解释模式
  • (二) 社会转型的组织支撑
  • (三) 社会转型与国家政权内卷化:“蜂窝状结构”与政府行为模式
  • (四) 社会转型与组织性依附:新传统主义与网络资本主义
  • (五) 社会转型与法团主义
  • 三 分析概念与主要观点
  • (一) 核心分析概念:组织化调控
  • (二)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基本分析工具:网络分析
  • (三) 主要资料来源:文献与实地调研
  • 第一章 组织化调控模式的生成与演进
  • 第一节 从权力文化网络到权力组织网络:中国国家的现代转型
  • 第二节 分散社会的再组织化:建国后国家治理体系确立的逻辑起点
  • 第三节 权力组织网络的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
  • (一) 执政党组织网络的全面渗透
  • (二) 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三) 社会治安组织网络的构建
  • 第四节 组织化调控的发展:政治运动与权力组织网络的互动
  • 第五节 组织化调控的衰败:“文革”及其治安后果
  • (一) 组织化调控的困境:动员化与制度化的悖论
  • (二) “文革”与司法组织体系遭全面冲击
  • (三) “文革”后遗症:社会治安方面的消极后果
  • 第六节 小结:执政党主导、组织化调控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构建
  • 第一节 结束“文革”与权力组织网络的恢复与重建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秩序维系:综合治理生成的基本背景
  • (一) 社会转型与秋序危机: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
  • (二) 日益严峻的中国社会治安形势
  • (三) 国家治理与犯罪控制:“严打”策略的出台与实施
  • (四) 综合治理方略:“严打”局限性的超越
  • 第三节 组织化调控与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构建
  • (一) 综合治理:执政党主导的组织化调控
  • (二) 执政党权力组织网络的拓展与完善:综合治理对社会、市场组织的吸纳
  • 第四节 小结:综合治理与转型中国国家治理空间的拓展
  • 第三章 执政党组织: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轴心力量
  • 第一节 综合治理中的执政党组织
  • (一) 中国执政党:资源整合和国家治理的关健主体
  • (二) 执政党组织机构及其综合治理职责
  • 第二节 组织化调控的资源基础:综合治理与执政党的组织网络资源
  • 第三节 组织化调控的体制基础:综合治理与执政党的组织化机制
  • (一) 集权体制
  • (二) 科层体制
  • (三) 单位体制
  • (四) 社区体制
  • 第四节 组织化调控的运作:综合治理与压力型体制
  • (一) 人事任命制
  • (二) 一票否决制下的政绩考核
  • (三) 严格责任追究的领导责任制
  • (四) 综治委成员单位的内部联系制度
  • 第五节 小结:执政党自主性与转型中国的秩序建构
  • 第四章 国家组织: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主体力量
  • 第一节 社会治安问题与现代国家建设
  • (一) 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治安:西欧国家“国内绥靖”的出现
  • (二) 西方国家的组织建设与犯罪问题治理
  • 第二节 综合治理中的国家组织机构及其功能
  • (一) 社会转型:国家相对自主性与公共秩序的建构
  • (二) 国家组织机构及其综合治理功能
  • 第三节 国家政权的组织化机制
  • (一) 治安领导机制
  • (二) 治安承包制
  • (三) 专业化职能分工与整体化组织协调
  • (四) 官僚制
  • 第四节 国家治理的法制化进程:综合治理与法治建设
  • 第五节 小结:国家相对自主性与转型中国的秩序建构
  • 第五章 社会组织: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辅助力量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空间的拓展:综合治理对社会、市场组织的利用
  • (一) 国家治理犯罪问题的局限性:社会治安的协作生产模式
  • (二) 社会、市场组织资源的利用:转型中国国家治理空间的拓展方式
  • 第二节 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中的社会自治组织
  • (一) 吸纳社会自治组织的历史背景
  • (二) 综合治理中的社会组织主体及其功能
  • (三) 执政党与政府对社会自治组织的调控
  • 第三节 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中的市场组织
  • (一) 市场组织兴起的历史背景
  • (二) 综合治理中的市场组织主体及其功能
  • (三) 执政党与政府对市场组织的调控
  • 第四节 小结:组织化调控与转型中国国家治理空间的拓展
  • 第六章 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基本特点及其政治后果
  • 第一节 综治组织网络的基本特点
  • (一) 执政党直接参与社会治理
  • (二) 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
  • (三) 权力组织网络的完善:旧组织的利用与新组织的吸纳
  • 第二节 综合治理组织网络构建的政治后果
  • (一) 预期后果的基本实现:基本社会、政治秋序的维系
  • (二) 预期的而未实现的结果:综治组织网络运作困境的展现
  • (三) 意外后果:制度化调控模式的萌生和现代治理体系的成长
  • 第三节 小结:中国平稳社会转型的组织支撑
  • 结语 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1 中文文献
  • 2 调研材料
  • 3 英文文献
  • 论文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解析[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2].刍议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路[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3].关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4].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研究综述[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5].浅析法治昆明框架下昆明市社会治安评估体系的完善[J]. 实践与跨越 2015(02)
    • [6].试论推进社会治安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J]. 治安学论丛 2013(00)
    • [7].略论我国社会治安防控的三种模式[J]. 治安学论丛 2010(00)
    • [8].社会治安权概念及若干问题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3(00)
    • [9].社会治安防控必须追求“五新级”,创新“创新型”[J]. 治安学论丛 2010(00)
    • [10].浅析治安制度对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性[J]. 治安学论丛 2014(00)
    • [11].首都阵地防控网信息化建设创新升级研究——以北京冬奥会期间社会治安防控为切入点[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05)
    • [12].城市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13].困境与进路:社会治安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行为经济学探析[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03)
    • [1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15].政治资源与区域治理——长三角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构想[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6].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战略思考[J]. 法制博览 2020(20)
    • [17].基层社会治安治理的动员路径研究——以资源式动员为视角[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8].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 信息记录材料 2020(04)
    • [19].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改进建议——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0(03)
    • [20].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跨部门协同问题——以反恐工作为例[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21].西部地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下的情报机制[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0(04)
    • [22].大数据在边境地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20(07)
    • [2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智能化嵌入困境及优化[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4].基于主体现代化的社会治安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J]. 公安学研究 2020(04)
    • [25].打造宜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的对策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50)
    • [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治安服务研究:理论进展与未来走向[J]. 探求 2019(03)
    • [27].贵州省G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5)
    • [28].中小城市社会治安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福建省S市为例[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29].试论社会治安权的特性[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04)
    • [30].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基于内涵、理论和模式的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9(05)

    标签:;  ;  ;  ;  

    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 ——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