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唐安琪,王章慧,张梦晓,路景驭,朱利平

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唐安琪,王章慧,张梦晓,路景驭,朱利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分离膜,制备,改性,结构调控

聚合物分离膜论文文献综述

唐安琪,王章慧,张梦晓,路景驭,朱利平[1](2018)在《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膜是膜分离过程的核心基础材料,在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聚合物膜材料存在孔径分布宽、通量小、易污染等共性难题,难以实现低能耗下的高效分离。近年来,本研究小组从膜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出发,致力于探寻实现膜材料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的新思路和新原理,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膜材料制备与改性的新方法,优化了聚合物膜材料的孔径/孔径分布、亲/疏水性、荷电特征等结构特征,显着提升了膜材料的通量、分离精度和抗污染能力。从膜材料的制备与改性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膜材料制备与结构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分离膜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杨静,徐志康[2](2018)在《聚合物分离膜的表界面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表界面工程主要着眼点在于:运用表面改性和功能化方法提高传统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服役性能,赋予其表面不同于本体的结构特征,建立构筑聚合物分离膜材料表面选择性分离层的新途径,阐明膜表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现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高品质化与多功能化.本文就聚丙烯微滤膜的仿生修饰与仿生矿化以及薄层复合纳滤膜选择性皮层的"可控"构造择要进行了总结和再思考.所介绍的仿生修饰与仿生矿化方法同样可被用于其它聚合物乃至无机分离膜的表面改性与功能化,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聚多巴胺及其系列共沉积涂层可用作薄层复合膜的选择性皮层,或用于界面聚合薄层复合膜的中间层,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界面聚合,获得一类超薄选择性皮层的高通量水处理纳滤膜.(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张彩丽[3](2017)在《新型聚合物分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正常的生活。来自工业污水和烟道气体的排放对人类及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用于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的新型环境修复材料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材料自身孔结构的大小及分布是评价分离材料分离性能的一个最主要标志。自具微孔高分子材料(Polymers of Intrinsic Microporosity,PIMs)是由含螺旋结构(Spiro-center)的芳香族单体之间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由于刚性分子链的高度扭曲结构使聚合物自身带来了高比表面积,同时由稠环结构形成的分子链使得聚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PIMs主要被用于气体分离,吸附和储氢等几方面。聚酰亚胺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并在气体分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中。但是,目前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材料主要存在气体渗透性较低,天然气提纯中易被酸性气体(CO2和H2S等)塑化等问题。为了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气体渗透性,受PIMs材料的启发,在聚酰亚胺主链中引入螺旋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的堆积密度,从而提高其气体渗透性能;为了消除材料的塑化现象,通过在聚酰亚胺的侧基引入可交联的基团,采用交联法来提高材料的抗溶胀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新型分离材料PIM-1和主链含螺旋、Cardo结构的聚酰亚胺及含羧基的可进行交联反应的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制备以及这些材料分别在在油水分离、吸附及气体分离等几方面的应用。1.首先合成叁种含不同取代基(-CF3,-CH3,-H)的基于Spirobichroman 结构的二胺单体(FSBC,MSBC,SBC)。然后叁种二胺分别与4,4'-(六氟异丙基)-苯二酸酐(6FDA)发生反应生成叁种主链含螺旋结构的聚酰亚胺(6FDA-FSBC,6FDA-MSBC,6FDA-SBC)。系统的研究了叁种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分子量(Mn),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稳定性,自由体积分数(FFV),分子链间距(d-spacing)及这些因素对聚酰亚胺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叁种聚酰亚胺都能很好的溶于常见的各种有机溶剂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因此用溶剂挥发法能得到机械性能良好的聚合物致密膜。叁种不同取代基的聚酰亚胺中,6FDA-FSBC的气体分离性能最接近Robeson上限。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方面,侧基-CF3为体积较大的取代基,-CF3的引入有效的阻止了分子链的紧密堆积,另一方面,主链所含的螺旋结构使相邻的六元环之间具有非共面特性,这两方面的原因使6FDA-FSBC具有较高的自由体积分数,并具有尺寸分布均一的孔结构,最终才使聚合物既有高的气体渗透性又有高的气体选择性。6FDA-MSBC在H2/CH4气体对的分离中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这主要是由于-CH3取代基类似于“旋转门”的不停热运动有效阻止了大体积甲烷分子的扩散运动,而对小分子氢气的扩散运动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对H2/CH4气体对表现出很好的分离性能。2.双酚芴分别与不同取代基(-CF3, -CH3, -H)的单体反应经过硝化和还原两步合成叁种不同取代基的含Cardo结构的二胺单体(FBPF,MBPF,BPF)。叁种二胺分别与6FDA反应生成叁种主链含 Cardo 结构的聚酰亚胺(6FDA-FBPF,6FDA-MBPF,6FDA-BPF)。叁种聚酰亚胺都能很好的溶于常见的各种有机溶剂中,并且有较高的分子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60-270 ℃之间。叁种不同取代基的聚酰亚胺中,6FDA-FBPF表现出较优异的分离性能。总的来说,含Cardo结构的聚酰亚胺气体分离性能与含Spirobichroman结构的聚酰亚胺进行对比,当取代基都为-CF3时,6FDA-FBPF对H2, N2,O2的气体渗透速率是略高于6FDA-FSBC的,而CH4和CO2的气体渗透速率要比6FDA-FSBC的低;而当取代基为-CH3和-H时,则6FDA-MSBC和6FDA-SBC的气体渗透速率高于与之对应的6FDA-MBPF和6FDA-BPF。但气体对的选择性,尤其是H2/CH4和H2/N2气体对的选择性,含Cardo结构的聚酰亚胺要高出含Spirobichroman结构的聚酰亚胺很多,表明Cardo结构的引入不利于大体积的气体分子扩散。3.通过硝化和还原两步法制备了侧基带羧基的两种不同取代基(-CF3,-H)的二胺单体(CADA1,CADA2)。CADA1 和 CADA2与6FDA,BTDA及DSDA叁种二酐反应,生成四种侧基带羧基的聚酰亚胺(6FDA-CADA1,6FDA-CADA2 , BTDA-CADA1 和DSDA-CADA1)。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二胺、二酐及交联温度对得到的聚酰亚胺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由于羧基的存在,使得聚合物中存在很强的氢键,导致交联之前膜气体渗透性能较低,其中6FDA-CADA1-200 的 CO2 渗透系数为 18.16 Barrer,CO2/CH4 的理想选择性为31.31。为了提高膜的气体渗透性及抗溶胀性,对含羧基的四种聚酰亚胺进行了热交联处理。与未经过热交联处理的膜相比,交联后的聚酰亚胺膜对CO2的渗透系数提高了 100倍左右,并且CO2/CH4气体对的选择性几乎不发生变化,同时还表现出良好的抗溶胀性能,交联后的聚合物膜在CO2压强为30 atm时仍然不发生塑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聚合物链间距也逐渐增加,其中6FDA-CADA1-450 和 DSDA-CADA1-450 的 d-spacing 分别为 5.81A和5.51A。交联后的分子链间距值与通过模拟软件计算的理论值接近(5.57A)。在 CO2/CH4 气体对的分离中,6FDA-CADA1-425,BTDA-CADA1-450 超过了 Robeson 2008 上限,其它在 400 和 425℃下热处理过的膜对CO2/CH4气体对的分离也都在Robeson 1991上限附近。4.通过缩聚反应成功制备了线性自具微孔高分子PIM-1,并通过FTIR,1H-NMR,TGA,BET和水接触角等一系列表征测试证明了聚合物的成功制备及聚合物自身具备的高比表面积及疏水性能。调节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及纺丝参数,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了纤维直径为1.7μm、光滑、均一的PIM-1纤维膜,主要用于油水分离及吸附的应用。5.为了得到超疏水-超亲油的纤维膜,通过掺杂疏水性纳米粒子POSS来进行纤维表面修饰,最终当POSS含量达到40wt%时,制备出了水接触角为155°、油接触角为0°的超疏水-超亲油的纤维膜。40wt%PIM-1/POSS纤维膜既可以分离一系列不互溶的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高达99.95%,也可以分离含表面活性剂和不含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状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高达99.97%。经过多次循环使用之后,纤维膜的水接触角和通量变化不大。在苛刻的溶胀和超声环境下,POSS团聚颗粒仍保留在纤维表面,纤维膜仍表现出良好的超疏水性能。6.通过吸附法去除有机溶剂中的油溶性染料实现有机溶剂回收的目的。对比PIM-1致密膜和纤维的BET测试数据发现,纺丝纤维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及介孔的孔体积都要高于致密膜,使得在吸附过程中,纤维的吸附速率要高出致密膜很多倍。用伪一级和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拟合吸附过程,发现致密膜和纤维的吸附动力学都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中粒内扩散是速率控制步骤。PIM-1吸附油溶性染料的机理为π-π电子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其中被吸附的染料分子中给电子的π电子云密度越强,则吸附量越高。7.通过对PIM-1纤维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进行水解,制备了表面含羧基的水解纤维。由于水解后的PIM-1表面含有羧酸基团,一方面使得材料的亲水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羧基电离之后呈负电性,促使其能吸附水溶液中带正电的阳离子染料。其中对亚甲基蓝,番红O和甲基紫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24.80,364.29,和317.26 mg.g-1,然而,对甲基橙的饱和吸附量为42.38mg.g-1,与前叁种阳离子染料的饱和吸附量相比,对阴离子染料甲基橙的吸附量非常低,所以,水解后的PIM-1具有选择性吸附溶液中阴阳离子混合染料的能力。分别用不同pH值的染料溶液和固体紫外进行分析得到,水解后的PIM-1吸附染料的机理为主客体之间电子对的相互作用,吸附过程使得两者的电子密度发生了变化。由于水解后PIM-1表面带负电的原因,促使其也可以吸附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其中对Pb2+和Cu2+的吸附量分别为41.2和16.9 mg.g-1。(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7)

李晓婷,刘毅,刘永峰,邸多隆[4](2017)在《超交联聚合物分离光甘草定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文: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是分离科学领域重要的分离材料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制备有效成分。目前,国内外在POPs与靶标分子的构效关系及其分离规律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致使无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POPs合成的设计与制备,导致POPs的选择性、专一性不强;另一方面,面对种类繁多的POPs,在预测和筛选对靶标分子具有最佳分离效能的POPs时,工作量巨大,且往往出现漏筛、误筛。这些问题已成为功能高分子科学和分离分析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亟待突破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作者在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吸附热力学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靶标分子在树脂表面吸附的吸附等温线,获得吸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以及吸附平衡常数等参数,结合Brunauer给出的吸附类型判断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的吸附方式。2.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机理、活化能、决速步及靶标分子在粒内的扩散行为模式等。3.吸附模型研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吸附多层吸附模型、多参数吸附模型等。通过上述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为POPs从天然药物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有效成分奠定理论基础。大孔吸附树脂(MARs)是多孔有机聚合物的一种。由于大孔吸附树脂(MARs)的吸附机理主要是基于疏水作用,例如范德华力和氢键,这样就会导致吸附容量低、吸附选择性差。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一种新的交联的聚苯乙烯(被称为超交联聚合物HCPs)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基于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孔径分布是影响树脂吸附光甘草定的主要因素。根据计算化学的结果,孔径范围在1.8nm到5.4 nm之间的微孔和介孔适合于吸附光甘草定。基于此,我们通过傅克反应控制反应时间合成了一系列微孔/介孔自交联聚苯乙烯树脂(XT2),并系统研究了该树脂的吸附容量、平衡吸附时间、吸附等温线和再生性质。并且将XT2的吸附性能与前期工作中筛选出来的最佳商业树脂BMKB-1的吸附性能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XT2对光甘草定的吸附容量远大于BMKB-1。其吸附机理归因于比表面积、筛分作用、包括氢键和π–π作用在内的多重吸附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本项研究不仅为合成微孔、介孔超交联树脂提供了方法,而且为理解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9)

王爱香[5](2016)在《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测得其对镉的最大吸附量为36.10mg/g。将印迹聚合物用于镉的分离富集,建立了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痕量镉的方法。实验表明,用盐酸调节pH值为5.5,控制上样流速为0.6mL/min后,用10mL水洗涤,控制洗脱液流速为1.0mL/min,柱上吸附的镉可被10.0mL 0.5mol/L盐酸完全洗脱。采用FAAS测定洗脱液中的镉,镉质量浓度在0.50~60.0μ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0。方法的检出限为0.18μg/L。实验方法用于河水水样中镉的测定,测定值与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2.5%,加标回收率为95%~103%。(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6年06期)

王双双[6](2016)在《基于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和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聚醚砜(PES)和聚偏氟乙烯(PVDF)是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膜材料。但是材料本身的结构使其呈疏水性,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通量低,易污染等缺点。研究表明,对PES和PVDF膜进行亲水化改性是提高膜渗透性能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的重要方法。本论文主要通过共混法、表面自组装法对PES、PVDF膜进行亲水化改性及功能化,并对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抑菌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叁部分研究内容构成:(1)首先通过改进的Hummers方法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采用XRD、FTIR表征了氧化石墨烯GO的结构和化学组成。表征结果证明了氧化石墨烯GO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和环氧等活性官能团。然后,将氧化石墨烯GO与PES进行共混,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聚醚砜/氧化石墨烯(PES/GO)共混膜,并系统探究了 GO加入量对共混膜表面组成、拓扑结构、亲水性、抗蛋白质污染性、对重金属和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GO的引入对PES膜表面和断面结构未产生较大影响,亲水性能有所提高。PES/GO共混膜的机械性能明显优于PES原膜:当GO添加量为2%时,抗拉强度达到10.07 Mpa,高于PES原膜的7.36 Mpa。BSA静态吸附实验表明PES/GO共混膜具有较好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同时,重金属和有机染料吸附实验表明PES/GO共混膜对重金属(Pb(Ⅱ)、Cr(Ⅵ))和有机染料(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特别是对重金属Pb(Ⅱ)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3.2%,远远高于PES原膜的去除率。(2)进一步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氨基酸(赖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通过缩合反应成功制备了 GO-氨基酸聚合物。TGA、Zeta电位等测定表明GO-赖氨酸复合物的分散稳定性能最好。将GO-赖氨酸作为添加剂,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 PVDF/GO-赖氨酸共混膜。研究结果表明:GO-赖氨酸聚合物主要富集在复合膜表面,且迁移量随铸膜液中GO-赖氨酸聚合物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且GO-赖氨酸聚合物的引入增强了 PVDF膜的亲水性和润湿性,膜的初始接触角由原来的102°下降到75°,且PVDF/GO-赖氨酸共混膜的接触角随时间的下降速度较快,膜M4在6s内大约下降到15°左右。BSA静态吸附实验和过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VDF/GO-赖氨酸共混膜展现出良好的渗透性和抗污染性能。(3)在PVDF原膜表面涂覆多巴胺(DPA),多巴胺自聚形成聚多巴胺,通过聚多巴胺和氧化石墨烯GO之间的氢键作用将GO自组装在膜表面。然后通过GO上羧基与银离子的配位作用,通过原位生成法在GO表面固载银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PVDF-GO复合膜。SEM观察到银纳米粒颗均匀分布在复合膜孔内壁和表面,粒径50-100 nm,银纳米颗粒在PVDF-GO复合膜表面的固载量随着Ag+反应浓度的提高而增加。通过接触角表征膜亲水性,发现PVDF-GO和Ag/PVDF-GO复合膜的纯水接触角明显低于PVDF原膜。采用大肠杆菌为模型对Ag/PVDF-GO复合膜表面的抑菌性能进行了评价,抑菌实验表明银颗粒可以有效地提高膜的抑制细菌污染能力,膜表面固载银颗粒越多,抑菌性能越强。(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臧顺平,吕云辉,苗文凯,陈浩,刘国一[7](2016)在《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分析奶粉中的叁聚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灭蝇胺为虚拟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灭蝇胺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将MIP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奶粉样品中的叁聚氰胺。对该聚合物进行了吸附等温线测定以及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叁聚氰胺有两种结合方式。计算得到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Qmax1=14.96 mg/g,Kd1=1.85 mg/L;Qmax2=26.16 mg/g,Kd2=27.03 mg/L。最后应用合成的MIP对2 g奶粉样品提取液中痕量叁聚氰胺进行净化和富集,回收率为94.73%~98.5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检出限为0.015μg/g。此方法快速、选择性高,为叁聚氰胺的残留分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6期)

武晓玉,李晓婷,火婷,张君菡,刘永峰[8](2016)在《新型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的表面修饰、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有机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是分离科学领域重要的分离材料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制备有效成分。鉴于目前多孔有机聚合物选择性较差的现状,定向设计、合成对天然产物中目标化合物具有高度选择性、专一性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是分离科学和功能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作者在大孔吸附树脂(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s,MARs)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MARs表面修饰:通过在MARs表面键合功能基,如氯甲基、氨基、羧基、酰胺基、聚乙二醇等功能基,引入氢键等作用力,以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制备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可增强对目标化合物的分离选择性和分离效率。2.新型功能化超交联吸附树脂合成:利用低交联度氯球,通过后交联反应形成超高比表面积的吸附树脂,然后引入离子液体功能基(咪唑、N-甲基咪唑、咔唑、苯并咪唑),通过增强功能化超交联吸附树脂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多重相互作用及比表面积对吸附过程的贡献,定向设计、合成对目标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的新型功能化超交联吸附树脂,以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制备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同表面修饰的MARs相比,新型功能化超交联吸附树脂表现出更好的分离选择性和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材料分析与其它分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26)

李晓婷,武晓玉,火婷,张君菡,刘永峰[9](2016)在《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是分离科学领域重要的分离材料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制备有效成分。目前,国内外在POPs与靶标分子的构效关系及其分离规律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致使无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POPs合成的设计与制备,导致POPs的选择性、专一性不强;另一方面,面对种类繁多的POPs,在预测和筛选对靶标分子具有最佳分离效能的POPs时,工作量巨大,且往往出现漏筛、误筛。这些问题已成为功能高分子科学和分离分析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亟待突破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作者在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吸附热力学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靶标分子在树脂表面吸附的吸附等温线,获得吸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以及吸附平衡常数等参数,结合Brunauer给出的吸附类型判断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的吸附方式。2.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机理、活化能、决速步及靶标分子在粒内的扩散行为模式等。3.吸附模型研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靶标分子在POPs表面吸附多层吸附模型、多参数吸附模型等。通过上述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为Ps PO从天然药物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有效成分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期刊2016-04-22)

于斌,康万利,张向峰,耿杰,范海明[10](2015)在《两亲聚合物分离组分的乳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合成了两亲聚合物P(AM/NaA/BOAM),对合成产物采用FTIR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利用乙醇对合成的两亲聚合物进行组分分离,采用FTIR方法对分离组分进行结构表征并分别测定不同组分的粘均分子量。在此基础上,采用显微观察、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分离组分的乳化性及不同分离组分配合的乳化性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分离组分的分子量不同,但结构基本相似。采用不同分离组分配制的乳状液类型相同,随分子量的增大,形成的乳状液粒径有所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不同分离组分配合后的乳化能力和乳状液稳定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期刊2015-07-17)

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表界面工程主要着眼点在于:运用表面改性和功能化方法提高传统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服役性能,赋予其表面不同于本体的结构特征,建立构筑聚合物分离膜材料表面选择性分离层的新途径,阐明膜表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现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高品质化与多功能化.本文就聚丙烯微滤膜的仿生修饰与仿生矿化以及薄层复合纳滤膜选择性皮层的"可控"构造择要进行了总结和再思考.所介绍的仿生修饰与仿生矿化方法同样可被用于其它聚合物乃至无机分离膜的表面改性与功能化,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聚多巴胺及其系列共沉积涂层可用作薄层复合膜的选择性皮层,或用于界面聚合薄层复合膜的中间层,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界面聚合,获得一类超薄选择性皮层的高通量水处理纳滤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参考文献

[1].唐安琪,王章慧,张梦晓,路景驭,朱利平.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J].中国材料进展.2018

[2].杨静,徐志康.聚合物分离膜的表界面工程[J].膜科学与技术.2018

[3].张彩丽.新型聚合物分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李晓婷,刘毅,刘永峰,邸多隆.超交联聚合物分离光甘草定研究进展[C].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2017

[5].王爱香.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镉[J].冶金分析.2016

[6].王双双.基于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和功能化[D].福州大学.2016

[7].臧顺平,吕云辉,苗文凯,陈浩,刘国一.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分析奶粉中的叁聚氰胺[J].食品工业科技.2016

[8].武晓玉,李晓婷,火婷,张君菡,刘永峰.新型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的表面修饰、合成研究进展[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材料分析与其它分会)论文摘要集.2016

[9].李晓婷,武晓玉,火婷,张君菡,刘永峰.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离材料分离机理研究进展[C].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2016

[10].于斌,康万利,张向峰,耿杰,范海明.两亲聚合物分离组分的乳化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2015

标签:;  ;  ;  ;  

聚合物分离膜论文-唐安琪,王章慧,张梦晓,路景驭,朱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