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城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我国城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质量,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有问题共同围绕的核心。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是一个关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是这一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农村劳动力突出表现形式的“民工潮”冲击城市社会以来,农村劳动力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找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彻底改变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给农业现代化开辟出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解决困扰中国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本文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开始,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了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经典理论和相关概念。国际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是刘易斯模式的继承者,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新的、更复杂的内容。乔根森对二元结构模型又做了进一步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城市中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日趋严重,但仍然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此,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建立了著名的托达罗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转移与流动迁移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大多数研究者根据自己对中国城乡实际情况的经验观察和分析,逐渐摆脱了刘—费—拉模式的单纯二元经济结构的旧框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多种或多重经济结构下的城乡迁移模式。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集中于研究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如高国力的区域经济收入差距、相对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二是集中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三是考察宏观政策变化尤其是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转移到城市的现状以及转移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待转移的人数多,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在这个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近5.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其次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对城镇化的制约。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很低,已对城镇化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发生劣化作用,对城镇化进程形成了障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下,投入产出率不高,导致城镇化所需资金积累不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致使社会分工程度不高,影响着城镇化的集中度,没有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很难有城市化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集中度很低,小型化、分散化发展,遍地开发,重复性建设严重。第四部分明确了在我国当前的国情背景下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s
  •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3 概念释义
  • 1.3.1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 1.3.2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 1.3.3 农村劳动力转移
  • 1.3.4 城镇化与城市化
  • 1.3.5 农村土地流转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 2.1.1 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 2.1.2 农业中机器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 2.1.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方式
  • 2.1.4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
  • 2.1.5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
  • 2.2 西方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理论
  •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 2.2.3 托达罗模型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国内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理论论述
  • 2.4 简要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 3.1 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1 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待转移的人数多
  • 3.1.2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巨大
  • 3.1.3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 3.1.4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差
  • 3.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3.2.1 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 3.2.2 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
  • 3.2.3 半数农民工跨省流动
  • 3.2.4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是吸纳农民工的重要渠道
  • 3.2.5 流动就业以“候鸟式”流动为主
  • 3.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 3.3.1 造成一些大都市出现“大城市病”
  • 3.3.2 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缺乏积极有效的协调组织
  • 3.3.3 义务和权利不对等,地位与身份不一致
  • 3.3.4 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失衡
  • 3.3.5 我国城镇化率低下,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化的进程
  • 第四章 我国城镇化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4.1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 4.1.1 城镇化的涵义及其意义
  • 4.1.2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4.1.3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制约我国城镇化的因素分析
  • 4.2.1 我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城镇化的直接因素
  • 4.2.3 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4.2.4 国家政策的缺位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
  • 4.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双重关系
  • 4.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 4.3.2 我国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五章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
  • 5.1 加大力度扩张就业容量
  • 5.1.1 扩大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 5.1.2 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 5.1.3 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 5.2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 5.2.1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合理使用
  • 5.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
  • 5.2.3 作好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 5.2.4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 5.3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5.3.1 土地流转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5.3.2 土地流转通过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促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5.3.3 土地流转通过降低转移成本支出促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5.3.4 土地流转外部环境的完善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科研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与借鉴[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 决策导刊 2008(04)
    • [4].福建永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9)
    • [5].农村教育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2)
    • [6].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2)
    • [7].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J]. 财富时代 2020(02)
    • [8].新疆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5)
    • [9].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0].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规模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 [11].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高质量就业问题探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4)
    • [12].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与启示[J]. 农家参谋 2020(13)
    • [13].利用政府配套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新探索——评《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配套政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20(07)
    • [1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区域异质性的视角[J]. 社会科学家 2020(04)
    • [15].从务工到创业——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升级[J]. 管理世界 2020(07)
    • [16].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 2020(04)
    • [17].“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大问题[J]. 经济学家 2020(10)
    • [18].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持续增收互动共赢[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1)
    • [19].劳动力转移及其分化对农地投入结构的影响——以江西省两个县(市)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推动技术进步:中国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改革探析[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05)
    • [2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影响及对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6)
    • [22].辽源市:“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4)
    • [2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考——基于乐山市的调研[J]. 中国就业 2019(08)
    • [24].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31)
    • [2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轨迹和新时代新方向[J]. 中国人事科学 2019(09)
    • [26].南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21)
    • [2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西部财会 2017(11)
    • [28].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3)
    • [29].穆村镇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4)
    • [3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7)

    标签:;  ;  ;  

    基于我国城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