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不同品种小麦的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差异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济麦20(J20)和中筋小麦泰山23(T23)。设置2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30mm,W1。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的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如下:在W0、W1处理条件下,T23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J20。1.1不同品种小麦耗水特性的差异在W0处理条件下,拔节至成熟期,T23品种主要利用了60160 cm土层土壤水分,J20主要利用了60120cm土层土壤水分;在W1处理条件下,拔节至成熟期,T23主要利用了8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J20主要利用了6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T23对10014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高于J20。说明T23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高于J20。在W0处理条件下,T23品种120140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及其占总土壤耗水量的比例高于J20,60100cm各土层低于J20;在W1处理条件下,T23在060cm各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及其占总土壤耗水量的比例高于J20。说明在干旱条件下,T23对深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高于J20;在灌水条件下,T23对上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高于J20。T23品种在播种至冬前、返青至拔节阶段的土壤耗水量低于J20,开花至成熟阶段高于J20。说明T23在生育前期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低于J20,生育后期高于J20。在W0处理条件下,耗水量各水分来源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W1处理条件下,T23品种的土壤供水量、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于J20。说明在W1处理条件下,T23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高于J20。在W0和W1处理条件下,播种至冬前期的耗水量,T23品种比J20分别低2.15%和2.36%,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分别高1.93%和5.53%。1.2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灌浆期T23品种的旗叶相对含水量、光化学效率、蔗糖含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J20,延缓了旗叶衰老速率,提高粒重。T23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J20。2水磷耦合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济麦20(J20)和中筋小麦泰山23(T23)。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量,副区为施磷量,设置4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 (W1)、60mm (W2)、90mm (W3);设置3个施磷量处理:不施磷(P0)、施P2O5105kg/hm2(P1)、210 kg/hm2(P2),研究水磷耦合对不同品种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如下:P1W2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其余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2.1水磷耦合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在P1处理条件下,W2处理与W0、W1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60100、100140cm土层拔节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在W2处理基础上再继续增加灌水量,拔节至成熟期10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说明在拔节至成熟期保持60100、100140cm土层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高产的基础。在P1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40200cm土层土壤耗水量显著高于W3处理,说明W2处理与W3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对40cm以下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在P1W2处理条件下,T23和J20品种的总耗水量中各水分来源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灌水量分别为38.22%、39.34%,降水量分别为40.15%、41.33%,土壤供水量分别为21.63%、19.33%;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总耗水量增加。在P1W2处理条件下,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为42.25%,日耗水量为4.60mm,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耗水模系数增加不显著,日耗水量显著增加。2.2水磷耦合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P1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蔗糖含量,以及旗叶内肽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W0、W1处理,说明W2处理与W0、W1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形成中源的供应能力;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降低了灌浆中后期蔗糖和氨基酸向籽粒中的转运,不利于粒重和籽粒蛋白质的形成。在P1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总淀粉及其各组分含量均高于W0、W1处理,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支/直比值显著降低;与P0处理相比,施磷显著提高了W2处理的籽粒淀粉含量,对支/直比值的影响不显著;P1、P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P1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W0、W1处理,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籽粒产量无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施磷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P2与P1处理相比,籽粒产量无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了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