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即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王德春1997:122)国俗语义研究涉及客体、文化、认知、语义四个方面。认知是语义形成和延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认知语言学对国俗语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即意义存在于基于认知模式而形成的概念系统中,是从语言符号到认知实体的映射,并且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概念语义的延伸或转移是通过隐喻、转喻实现的。本研究共分四个方面:一是国俗语义的性质;二是国俗语义产生的基本框架;三是国俗语义的建构;四是国俗语义的理解。从语言单位与其文化语义的关系上看,国俗语义表现为语言单位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即在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伴随概念义而存在的语义延伸或转义,这些转义或引申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因此,国俗语义的本质属性为语言单位的民族文化附加性,分别表现为国俗语义的民族文化独属性、差异性、近似性、融合性。从认知角度考察,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国俗语义的归纳、对比分析,揭示了基本范畴词语和社会范畴是国俗语义的主要承载者,不仅最容易被掌握也最容易产生文化转义。从语言体系内部考察,语言单位中的词、词组、熟语和言语单位的交际用语、语篇均具有文化语义附加性。国俗语义,就其形式来说,产生于言语之中,主要源于言语修辞、民俗语言以及交际用语。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文化性和认知的联想性的体现。国俗语义的产生一方面受民族文化因素如民族心理、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促动;另一方面也受基于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促动,通过联想依据某文化下事物间的相似、接近关系,在隐喻和转喻等机制作用下发生的。据此我们得出了分析国俗语义的文化与认知的统一框架,即国俗语义的产生是文化因素和认知模式的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认知主体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对客体概念某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俄汉词汇民族文化色彩[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2].浅谈白语熟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J]. 金田 2013(10)
- [3].数词中的民族文化色彩[J]. 电影评介 2008(11)
- [4].汉语国俗语义在维吾尔语中的等值再现[J]. 语言与翻译 2014(01)
- [5].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招贴设计[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6].从公益广告看民族文化的传承[J]. 新闻世界 2014(05)
- [7].论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独特地位[J]. 艺术品鉴 2015(12)
- [8].史官文化对古代戏剧写梦手法的影响[J]. 戏剧文学 2014(07)
- [9].字形虽然相似 字义大相径庭[J]. 青苹果 2016(Z2)
- [10].字形虽然相似 字义大相径庭[J]. 青苹果 2016(Z1)
- [11].体态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 安顺学院学报 2015(06)
- [12].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J]. 医学争鸣 2015(04)
- [13].青年美术家蒙古族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19)
- [14].汉、英、俄称谓方式的民族文化色彩[J]. 黑河学院学报 2012(02)
- [15].英汉比喻的翻译策略浅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
- [16].汉语修辞中的汉文化[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1)
- [17].手工印染饰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染整技术 2017(08)
- [18].黔东南歌舞类演艺产品发展探析[J]. 民族音乐 2020(04)
- [19].论民族色彩的文学翻译[J]. 韶关学院学报 2011(05)
- [20].理性的梳理——感性工学框架下的当代中国产品设计[J]. 中国包装工业 2013(22)
- [21].试论法译汉中比喻的翻译策略——以文化差异为视角[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05)
- [22].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 职业 2009(26)
- [23].浅谈比喻中的民族文化[J]. 语文学刊 2008(22)
- [24].国俗词语的汉英翻译[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 [25].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12)
- [26].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 考试周刊 2010(27)
- [27].传统武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09(06)
- [28].追寻“如月离云”的意境——梅卓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因素[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9].从“加油”的英译看中英文化的差异[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 [30].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J]. 浙江社会科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