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比研究第一部分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该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有助于手术中辨认和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如胼胝体、脉络膜裂、大脑内静脉等。方法在4-10倍显微镜下对12例动、静脉灌注红、蓝乳胶的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侧脑室、三脑室区显微解剖,观察脉络膜裂解剖学特点;在6例国人成人尸头新鲜标本上模拟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用数码相机拍照。选取冠状缝与室间孔的连线为参照,对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路径中的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结果1.在侧脑室体部,脉络丛位于侧脑室底部内侧。脉络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窿之间呈“C”字形的潜在的生理裂隙,呈白色半透明的薄膜样结构,可借助与之相连的脉络丛进行辨认。2.切开脉络膜裂穹窿带到达第三脑室顶中间帆后,于两侧大脑内静脉之间分离、打开第三脑室顶即到达第三脑室腔。3.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经纵裂分开两侧扣带回后,依次经过下列重要神经结构到达第三脑室:胼胝体、透明隔、侧脑室、脉络膜裂。4.在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的沟槽内有一标志中线的细小动脉。5.相关解剖标志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如下:(1)前连合至后连合的距离为25.94±2.16mm;(2)室间孔至乳头体的距离为19.62±1.79mm;(3)脉络膜裂体部长度(室间孔后缘至穹窿与胼胝体融合处)为28.65±2.23mm。(4)冠状缝至扣带沟的距离为30.27±1.85mm;(5)冠状缝至胼胝体沟的距离为39.21±2.89mm;(6)在冠状缝与室间孔连线上扣带沟和胼胝体沟的距离为8.93±0.97mm;(7)在冠状缝与室间孔连线上胼胝体的高度为6.88±0.83mm;(8)冠状缝至室间孔的距离为61.53±4.02mm。结论1.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宜选取后界位于冠状缝的骨窗。2.沿冠状缝与室间孔的连线分离两侧大脑半球可安全抵达胼胝体前中部。3.胼胝体表面两侧纵纹之间沟槽内的细小动脉可作为正中切开胼胝体的标志。4.掌握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是应用经脉络膜裂入路的基础。与到达第三脑室的其他手术入路相比,经脉络膜裂入路循自然裂隙进入第三脑室,具有对脑组织损伤轻、路径直接、术野暴露广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经终板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经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为经终板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有助于术中辨认和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视交叉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方法在4-10倍显微镜下对12例动、静脉灌注红、蓝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终板及其邻近结构的显微解剖,详细观察终板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并用数码相机拍照。对该区域中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结果终板为一薄层灰质膜,连于前连合与视交叉中部上表面之间,弧形长度14.4±2.8mm,最大宽度4.8±1.3mm,厚度0.27±0.16mm;视交叉上隐窝位于视交叉中线区后半的上表面,前后长度为5.6±1.5mm;位于终板前面的终板池内走行有大脑前动脉的A1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的A2近侧段、Heubner返动脉及至下丘脑的穿支动脉,与终板关系密切的血管结构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血管。结论经终板入路是切开终板后所获得的手术空间,由视交叉后缘、左和右视束内缘和终板后缘构成。终板中嵴或中央区膨隆是安全切开终板的重要标志。第三部分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几种常用的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切除第三脑室肿瘤适宜的手术入路。方法采用经额叶皮质-侧脑室入路、经终板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35例(前期组);采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21例(后期组),两组均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观察比较手术效果。结果前期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3例;后期组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例。两组间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期组术后有29例(29/35,82.7%)发生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下丘脑损伤并发症,后期组术后有11例(11/21,52.4%)出现下丘脑损伤并发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路径直接、术野暴露清楚、较易切除肿瘤、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经胼胝体-经脉络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终板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第三脑室内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3)
    • [2].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10)
    • [3].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5)
    • [4].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7)
    • [5].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J]. 大理大学学报 2016(04)
    • [6].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6)
    • [7].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迟发性脑积水的有效性探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3)
    • [8].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交通性脑积水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3)
    • [9].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疗效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07)
    • [10].脑室-腹腔分流术与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婴幼儿脑积水的疗效比较[J]. 黑龙江医学 2020(06)
    • [11].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23)
    • [12].第三脑室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21)
    • [13].用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09)
    • [14].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30例报告[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02)
    • [15].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01)
    • [16].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J]. 中外医疗 2008(20)
    • [17].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8)
    • [18].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J]. 解剖学报 2009(06)
    • [19].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对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疗效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31)
    • [20].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1)
    • [21].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9)
    • [2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J]. 宁夏医学杂志 2011(03)
    • [23].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11例分析[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01)
    • [24].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02)
    • [25].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其术后颅内压的监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06)
    • [26].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护理体会[J].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1)
    • [27].梗阻性脑积水经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颅内压变化规律[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05)
    • [28].巨型基底动脉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一例[J]. 华西医学 2018(06)
    • [29].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5)
    • [30].第三脑室手术入路的选择[J].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1(01)

    标签:;  ;  ;  ;  ;  ;  ;  ;  ;  ;  ;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