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个影响非常之大的思潮,西方在其影响之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艺术形式,而这样的一些艺术形式也渐渐成为文化的主流,然而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进程,使得后现代主义这一在西方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抬头并且开始兴盛起来的文化思潮在八十年代末才开始慢慢出现,而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转化现象开始出现,各种强势文化开始向弱势文化输入价值观,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个过程其实是个双向的过程,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入侵的同时,强势文化也肯定会受到弱势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双向影响之下,文化间的全球化渐渐蔓延。在这样的势头影响之下,出现了好莱坞版的改编电影《花木兰》。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歌,《花木兰》在中国经历了几次改编,在元代和明代都有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小说,杂剧形式的,到了近代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则是豫剧《花木兰》,这些改编作品中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在古代的改编中更多的讴歌的是花木兰的贤良,忠孝这样的美好品质,到了现代的豫剧《花木兰》中,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将里面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然后就是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将这个中国传统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大片,在里面输入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输出,这样的花木兰其实对中国人而言已经比较陌生了,这样的花木兰被美国人推销到了中国还取得了巨大的商业的成功,中国人试着去接受了这个被洋化了的花木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花木兰最初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教育的典范而在中国世代流传的,而美国人将这样一个教育的典范变成了一个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拿到中国,这样一种从精英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就将视角伸进这个过程,探讨改编电影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文化的一种主要样式的根源。本文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影片《花木兰》成为后现代主义对经典进行解构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与原著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一个大众对改编电影的接受过程。可以说,小说与电影各有自身的特点,两者都不可替代,在当代社会,我们即需要小说也需要电影,在这样的后影像时代,电影完成可以成为一种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察社会的另一种更诱人的艺术样式。电影的改编也可以得到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在后影像时代,改编电影也自然会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