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根系形态在玉米高效获取氮素中的作用及其生理调节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营养学
作者: 田秋英
导师: 张福锁,米国华
关键词: 硝酸盐,根形态,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玉米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提高植物吸氮量对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但作物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理学机制并不很清楚。根系形态和硝酸盐吸收速率(硝酸盐转运系统活性)是决定作物吸氮能力的两个因素。以两个玉米自交系(478,吸氮能力强;Wu312,吸氮能力弱)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比较了根系与硝酸盐吸收速率在吸氮量中的相对贡献。在明确根系生长是决定氮吸收能力基因型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硝酸盐调节玉米根生长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在7天的间隔期内,478的吸氮量、根干重净增量和根长净增量都高于Wu312,但平均吸氮速率和最大潜在吸氮速率均低于Wu312。478的叶片扩展能力显著高于Wu312,两个基因型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没有差异。吸氮净增量和叶面积净增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认为,地上部(叶片)生长能力为478高效吸氮提供了氮库的需求,这种氮的需求主要依赖于增强根系生长而满足,硝酸盐吸收系统的活性不是两个基因型氮素吸收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 2.与Wu312相比,氮高效基因型478具有很强的氮素同化能力,表现在:(1)地上部及根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2)根部、木质部伤流液中及地上部NO3-含量较低;(3)地上部和韧皮部向根运输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地上部硝酸盐可能是调节根系生长的负反馈信号,而韧皮部向根运输的氨基酸可能负反馈调节硝酸盐转运系统活性。因此,478较高的氮素同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根系生长能力强、而硝酸盐吸收系统活性弱的特性。 3.在高浓度NO3-供应条件下,478根伸长显著缩短,侧根发生部位距根尖的距离变短、根冠变薄,根伸长区膨大。这些均与前人文献中外源细胞分裂素引起的现象相同。分析表明,硝酸盐供应显著增加478根中的内源细胞分裂素(Z+ZR)含量,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则抑制低浓度硝酸盐引起的根伸长,并使根尖伸长区膨大、根冠变短、侧根距根尖距离缩短。在Wu312中,高浓度硝酸盐供应未引起根尖形态的变化,相应地,其根内Z+ZR含量也没有影响。因此推测,高浓度硝酸盐通过调节细胞分裂素活性,进而影响根尖的正常功能,最终调节根伸长及侧根生长。 4.根尖功能与生长素运输、根尖的卸载及根中的分布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玉米根中的生长素(IAA)在近根尖部位(0—10cm)含量最高,沿根尖至根基部方向降低。高浓度NO3-下调了经由韧皮部向根中运输的IAA浓度,使根尖至根基部方向IAA的浓度梯度下降。外源生长素(NAA)能够缓解高浓度NO3-对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加侧根数目,促进侧根伸长。表明硝酸盐可能通过影响IAA运输及其在根中分配而调节根的形态建成。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植物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1.2 植物吸收NO_3~-的生理学
1.3 NO_3~-有效性与植物根系生长
1.4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玉米获取氮素的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两个基因型玉米植株体内氮素同化及运输特征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细胞分裂素在硝酸盐调节玉米根系生长中的可能作用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生长素在硝酸盐调节玉米根系生长中的可能作用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
7.1 生长需求决定氮的吸收
7.2 植株氮代谢与吸氮速率关系
7.3 根系生长对硝酸盐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与植株氮状况的关系
7.4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硝酸盐调节根系生长中的作用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高氮条件下microRNA528调控玉米倒伏的机制研究[D]. 孙青.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 [2].玉米耕层冠层协同优化对密植早衰的调控机制及其模式构建[D]. 孙雪芳.中国农业大学2018
- [3].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华北平原玉米生长与倒伏的调控机制[D]. 陶群.中国农业大学2018
- [4].蚯蚓和菌根协同促进盐碱地玉米生长的作用机理[D]. 张雯雯.中国农业大学2018
- [5].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提升玉米生产力的生理基础[D]. 张林.安徽农业大学2017
- [6].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sciphila)增强玉米细胞壁镉固定机制研究[D]. 申蜜.云南大学2017
- [7].玉米种子特异性表达基因Zpu1和brittle2启动子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 陈小平.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王锡平.中国农业大学2004
- [9].玉米对低磷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张丽梅.华中农业大学2005
- [10].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及耐盐机理研究[D]. 商学芳.山东农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和根系特征研究[D]. 樊剑波.南京农业大学2008
- [2].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叶优良.中国农业大学2003
- [3].玉米根系对局部供应硝酸盐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可能的生理调控机制[D]. 郭亚芬.中国农业大学2004
- [4].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 张丽娟.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D]. 王启现.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间作作物吸收磷的种间促进作用机制研究[D]. 李淑敏.中国农业大学2004
- [7].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 崔振岭.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玉米水氮吸收利用对根区局部供应方式的响应及其作用机理[D]. 胡田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