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西段论文-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

秦岭西段论文-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秦岭西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秦岭西段,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锆石U-Pb年龄

秦岭西段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1](2019)在《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4±3.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_2=64.55%~73.07%)和碱(Na_2O+K_2O=5.35%~8.11%),低铝(Al_2O_3=13.91%~16.0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Eu负异常(δEu=0.34~0.86);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Mg#值。以上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具壳源特征,为地壳部分熔融结果。北秦岭造山带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浆岩具弧岩浆岩特征,显示它们形成于俯冲环境。结合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以及草滩沟群沉积特征显示,早奥陶世北秦岭造山带还处于商丹洋的俯冲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华[2](2019)在《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阶段长期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时伴随着多期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源区性质的研究对反演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北秦岭造山带出露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是对两次造山作用的响应。然而,目前对这些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造山带东段,西段则比较薄弱,部分岩体仍缺少精确的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这使得对北秦岭西段花岗岩的时空格架及源区物质组成的研究并不完善。同时,对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针对北秦岭西段古生代、早中生代及晚中生代的典型花岗岩体,展开系统的基础地质及岩石学研究。本论文选取北秦岭西段古生代(叁岔河岩体、党川岩体、草川铺岩体、火炎山岩体、山门镇岩体)、早中生代(关山岩体、宝鸡岩体)和晚中生代(太白岩体)共8个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阐明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年代学格架,探讨不同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性质及其成因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岩石学及锆石U-Pb定年,划分出北秦岭西段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叁个阶段:a.第一阶段:~450Ma,以叁岔河石英闪长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低SiO_2(56.42-61.44wt.%),富钠,准铝质特征(A/CNK=0.79-0.86),高Mg#(55.6-60.0),Cr=65.7-113ppm、Ni=32.8-54.2ppm,锆石ε_(Hf)(t)值介于+2.24到+5.13之间,较高的Ba/La(22-31)值以及宽泛的Ba/Th(40-162)值,表明源区有俯冲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450Ma的中酸性岩浆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受俯冲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b.第二阶段:~430Ma,以党川二长花岗岩和草川铺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富SiO_2(71.23-74.29wt.%),铝饱和指数A/CNK为1.08-1.17,富钾K_2O(3.48-5.88wt.%),K_2O/Na_2O=1.10-2.26,低Mg#值,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党川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5.03到+7.32之间,草川铺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0.59到+10.56之间,显示源区物质不均一,为镁铁质岩浆同化混染古老地壳物质的产物。c.第叁阶段:~410Ma,以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和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为代表。SiO_2含量为68.73-73.07wt.%,K_2O含量为4.40-6.23wt.%,A/CNK=1.01-1.09,属弱过铝质系列,低Mg#值,具有高的CaO/Na_2O(0.34-0.57)比值。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9.01到+2.65之间,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18.86到-26.62之间,表明主要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总体上,从459Ma到410Ma,花岗岩的SiO_2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由富钠富镁系列向富钾富铝系列演化,花岗岩中锆石ε_(Hf)(t)值由正到负,表明随着造山过程的演化,中上地壳中富集组分的熔融程度不断增加,地壳的熔融层次逐渐变浅,指示从俯冲阶段到碰撞阶段的演化过程。(2)划分出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两个阶段:~230Ma和~210Ma两个阶段。a.第一阶段:以关山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岩石具较高的SiO_2(66.91-75.25wt.%)和K_2O(3.44-5.30wt.%)含量,A/CNK值为0.84-1.03,Mg#=36.2-55.3,锆石ε_(Hf)(t)值介于-21.59到+0.19之间,主要为不同深度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由挤压碰撞向伸展机制转换的初期。b.第二阶段:以宝鸡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更高的SiO_2、K_2O含量、较低的Mg#值。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3.57到-6.94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66Ga到2.08Ga之间,表明起源于古元古代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东侧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为-0.70到+5.44之间,多数为正值,指示岩石的源区主要为富钾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宝鸡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后碰撞晚期伸展拉张阶段。(3)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150Ma),以太白正长花岗岩为代表。太白岩体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准铝-弱过铝(A/CNK=0.97-1.05)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的I_(Sr)=0.7053-0.7112,ε_(Nd)(t)值在-18.6到-0.1之间,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9.7到-12.1之间,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6-2.43Ga,指示岩浆源区以古元古代地壳为主。~(206)Pb/~(204)Pb=17.492-17.524,~(207)Pb/~(204)Pb=15.470-15.485,~(208)Pb/~(204)Pb=37.750-38.097,与南秦岭基底相近。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中生代,与北秦岭牧护关、蟒岭花岗岩的构造背景一致,均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任龙[3](2019)在《秦岭造山带西段唐藏地区加里东-印支期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认识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复合碰撞造山带通常具有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往往经历了多期次的洋壳俯冲,陆弧碰撞,陆陆碰撞,板内演化等过程,同时伴随着地幔深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重大转变和巨量岩浆作用,对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秦岭造山带是东亚着名的复合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多期次碰撞拼合过程。早古生代和叁迭纪的两次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岩,并伴随有显着的地壳生长与再改造。因此,对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洋俯冲与大陆碰撞过程中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导致的地壳演化。然而,秦岭造山带内加里东期-印支期火成岩成因,构造演化以及地壳演化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加里东-印支期岩浆岩(尤其是印支期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2.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期-印支期的大陆碰撞时间及构造演化机制;3.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印支期的地壳演化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的唐藏地区的镁铁质-长英火成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分析,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西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期发育强烈的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在研究区出露高Ba-Sr侵入岩和草滩沟群火山岩。高Ba-Sr侵入岩可分为以杨家庄石英闪长岩和红花铺闪长岩为代表的富钾高Ba-Sr侵入岩和以唐藏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富钠高Ba-Sr侵入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富钾的闪长质岩体形成于439–438 Ma,而富钠的岩体形成于429–425 Ma。这些岩石具有偏铝质-弱过铝质的属性、高的Ba和Sr含量、相对均一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32~0.7059,ε_(Nd)(t)=-0.65~-2.78),这些特征暗示了这些高Ba-Sr侵入岩起源于富集地幔。富钾高Ba-Sr侵入岩具有轻微的Nd–Hf同位素解耦(Δε_(Hf)(t)=2.93–5.01)、低的Nb/U比值和镁指数,说明它们起源于大陆碎屑沉积岩流体交代的地幔,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富钠高Ba-Sr侵入岩具有截然不同的Δε_(Hf)(t)值(5.72–9.35)、高的Na_2O和Nb含量、高度变化的Rb/Y、Nb/Y、Th/Zr、Nb/Zr比值,这说明其起源于被大陆碎屑沉积岩流体和玄武质板片熔体共同交代的地幔,并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草滩沟群钠质流纹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为435Ma,具有高的Na_2O含量、低的镁指数和K_2O含量、明显的Eu负异常。它们具有较为富集的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612~0.70647;εNd(t)=1.03~1.62)和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这说明钠质流纹岩很可能是通过弧后盆地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而形成。(2)西秦岭造山带在印支期发育强烈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作用,在研究区出露辉石岩-正长岩杂岩体、埃达克质侵入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黑云母花岗斑岩。辉石岩-正长岩杂岩体形成于233-231 Ma,主要由黑云母辉石岩、辉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组成。这些岩石具有平行的和分馏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弱Eu异常、平行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极高的Ba和Sr含量、富集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_i=0.70535~0.70652,ε_(Nd)(t)=-1.40~-3.42)。Nd同位素值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而显示降低的趋势,这进一步说明该杂岩体由富集岩石圈地幔起源的镁铁质岩浆经过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形成。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形成于237–216 Ma,并具有如下特征:偏铝质-弱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Sr/Y(31.8–77.5)和(La/Yb)_N(13.6–72.6)值、低的Y(5.3–16.3 ppm)和Yb(0.35–1.53 ppm)含量、弱Eu异常。他们的(~(87)Sr/~(86)Sr)_i值(0.70715~0.70884)、ε_(Nd)(t)值(-5.93~-3.07)、ε_(Hf)(t)值(-2.34~0.85)说明其起源于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富集地幔的熔体。由于缺乏高压岩浆过程的证据,我们推导的部分熔融模型证实它们的埃达克质特征(高Sr/Y)很可能继承自源区岩石(南秦岭地体的下地壳)。因此,我们认为把埃达克质的特征同特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如加厚和拆沉的地壳)联系起来需要更仔细的斟酌。黑云母花岗斑岩形成于215Ma,具有低的P_2O_5含量和镁指数、富集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高场强元素、中等分馏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他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565~0.70648;ε_(Nd)(t)=-4.43~-5.33)暗示了黑云母花岗斑岩起源于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的镁铁质下地壳。低的镁指数和明显的负Eu异常暗示黑云母花岗斑岩可能来自于纯地壳熔体的分离结晶作用。(3)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商丹洋在寒武纪-早志留系持续向北俯俯冲;商丹洋的闭合和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初始碰撞发生于约433Ma;西秦岭造山带内奥陶系-早志留系的镁铁质-长英质岩体(如富钾高Ba-Sr花岗岩)形成于一个板片俯冲的环境,通过板片后撤(下沉)引发的地幔楔内软流圈对流循环形成;中晚志留系的富钠高Ba-Sr侵入岩以及I、S、A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之后的板片断离背景。(4)秦岭造山带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勉略洋的打开和南秦岭地体从华南板块的分离发生在晚古生代(约420-400Ma);勉略洋向北开始俯冲发生于海西期中期(约320Ma);勉略洋的闭合和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印支期的碰撞发生于约230-200Ma,表现为向北西方向延伸的剪刀式斜碰撞;在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剪刀式大陆碰撞过程中,东南向的板片撕裂引发了软流圈的上涌和随后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作用。(5)在奥陶-早志留世,大量幔源镁铁质岩浆及其分异形成的高Ba-Sr岩体侵入西秦岭造山带,表现为净地壳的生长;该带在中晚志留系演化到了同碰撞-后碰撞背景,侵位了壳源I、S、A型花岗质岩石,表现为先存地壳的再改造;在叁迭纪由老到新依次侵位幔源镁铁质岩石、壳幔混合的侵入岩以及纯地壳起源的岩石,表现为地壳净生长向地壳再改造的逐渐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罗芬红[4](2019)在《北秦岭构造带西段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变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位于中央造山系东西交汇枢纽部位,是连接秦岭造山带与祁连、昆仑造山带的关键地带。近年来随着东秦岭地区秦岭岩群中各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发现,有关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问题引发了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受限于地理位置及后期构造迭加的影响,西秦岭地区秦岭岩群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有关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变质特征以及是否经历过高压-超高压变质等问题仍不清楚,制约了对北秦岭构造带形成和演化的认识。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宝鸡-天水一带的太白、张家庄和冷水河叁个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对区内的秦岭岩群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榴闪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以下初步认识:1、北秦岭西段秦岭岩群主要由各类正、副片麻岩、片岩、变粒岩、大理岩和少量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于正/副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组成,其中片麻岩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质片麻岩;偶见有二云母片岩和透辉斜长变粒岩。2、对副片麻岩锆石定年结果显示,其继承性原岩锆石年龄出现~1.0Ga、~1.14Ga、~1.45Ga和~1.57 Ga四个主要年龄峰值和~1.33 Ga、~1.74 Ga和~2.72 Ga叁个次要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0Ga,结合侵入到副片麻岩中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得到的954±6 Ma的结晶年龄,共同限定西秦岭秦岭岩群的形成时代为1.0~0.95Ga;副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主要集中于491~501Ma、442~459Ma、398~425Ma和346~384Ma四个年龄区间,其中以400-450Ma最普遍,部分~500Ma变质锆石显示出重稀土平坦、无Eu负异常的榴辉岩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特征。3、斜长角闪岩和榴闪岩定年结果,得到部分变基性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变化于797~838Ma,同时得到四组变质年龄分别为~495 Ma、~424 Ma、~400 Ma和~358 Ma,与片麻岩的变质年龄有很好的可比性。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斜长角闪岩/榴闪岩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其产状和结晶年龄,表明本文研究的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的原岩很可能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基性岩墙。4、综合传统矿物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太白地区榴闪岩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以石榴子石幔部成分、基质角闪石和斜长石成分计算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650~660℃,P=10.5~10.6Kbar,其能否代表真正的峰期变质条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5、综合对比认为:(1)东、西秦岭的秦岭岩群碎屑岩具有相同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和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应形成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参考秦岭岩群中新元古代花岗岩最大侵位时代,提出北秦岭构造带秦岭岩群的形成时代应为0.96~1.0Ga的新元古代;(2)秦岭岩群碎屑岩中最明显的中元古代(1300~1600Ma)年龄峰值既不同于华北板块也不同于南秦岭以及扬子板块的年代学记录,暗示北秦岭在中-新元古代可能是一个独立微陆块;(3)东、西秦岭变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和相近的原岩形成时代,并且变碎屑岩和变基性岩都记录了与东秦岭基本一致的~500 Ma、450~400Ma的多期变质事件,表明东西秦岭应该是一条统一的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裴洁,巨天珍,刘文桢,牟瑞强,张国强[5](2019)在《秦岭西段珍稀物种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生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而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呈J形增加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林龄的关系表现出与海拔类似的情形;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与总氮、有效氮以及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优势度则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阈值评价显示,红豆杉林生境处于清洁等级,整体的生存环境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谭之东[6](2019)在《西秦岭北缘陇西段红层岩性特征及其地质资源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北缘陇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红层形成与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包含着丰富的地质历史信息,同时,该套红层中也发育了多处典型丹霞地貌。本文针对陇西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通过野外砾石统计、激光粒度仪、薄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点荷载试验对红层岩石的结构、成分、力学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利用ArcGIS提取了研究区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等地貌形态参数并计算了河网密度和地貌元分形维数,分析了岩性与地貌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经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区地层主要为古近纪和新近纪红层,古近纪地层下部为厚层含砾砂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砾岩、砂砾岩、砂岩与砾岩互层岩层;新近纪地层主要以粉砂质泥岩、砂岩以及部分砂砾岩组成。(2)从南到北砾石球度值越来越大、扁度值越来越小;成份上,南部砾岩红层中花岗岩、浅变质岩砾石较多,而北部的砂砾岩中,石英、灰岩砾石所占比重最大;由于许家湾地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渭河以东砾岩砾石中花岗岩较多,而渭河以西的砾岩砾石几乎不含有花岗岩,这说明,该套红层为近源沉积。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的深色矿物(主要为含铁矿物),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岩石裂隙较多,结构较松散。(3)在其他因素相近的情况下,白垩纪地层、新近纪地层、第四纪黄土,水系密度最大值依次减小,坡度最大值、地表切割深度、元分形维数均依次增大,其中,古近纪地层的水系密度最大值小于新近纪地层,古近纪地层的坡度值与元分形维数值较白垩纪、新近纪地层大,相比之下,古近纪地层河网密度小而沟谷狭窄。(4)分析了研究区丹霞地貌与岩性的关系,古近纪砂砾岩有利于丹霞地貌的形成,是一笔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较高的地质资源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杨瀚文,申俊峰,魏立勇,张振,刘满年[7](2018)在《西秦岭西段共和盆地周缘西功卡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功卡花岗闪长岩体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共和盆地周缘。对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27.2±7.3)Ma(MSWD=2.0),代表岩体侵位时间。西功卡岩体具有高硅(Si O2=69.86%~70.94%)、富钾(K2O=3.20%~4.08%)、富碱(K2O+Na2O=5.61%~7.03%)、弱过铝质(A/CNK=0.99~1.20)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西功卡岩体富集K、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REE/HREE=11.04~13.13),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72~0.8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功卡花岗闪长岩主要由壳源物质熔融形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西功卡岩体形成于晚叁迭世,与区域其他岩体年龄基本一致,均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为同一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研究表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共和盆地周缘于晚叁迭世进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该认识对西秦岭造山带构造-岩浆事件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约束。(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荆国强,廉康,李磊[8](2017)在《北秦岭成矿带西段天水东部地区产铀岩体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秦岭成矿带西段为花岗岩型铀成矿区,简述了北秦岭成矿带西段天水东部地区构造单元、岩浆区带的特征,天水东部为宝鸡岩浆岩区,发育多期次成因复杂的岩浆活动。通过岩体特征、产铀岩体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印支期中酸性及部分碱性岩与铀矿化关系密切。论述了宝鸡二长花岗岩与东岔碱性正长岩特征。前者属富钾贫钠准铝—过铝质钙碱性系列(A/CNK=0.98~1.00,K_2O>Na_2O);CIPW标准矿物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以V,Cr,Co,Ni相对亏损、Nb,Th,Zr相对富集的壳源特征;稀土为铕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逐渐增高,为壳源同源岩浆的产物;A-C-F和δEu-(La/Yb)_N图解为S型壳源熔融花岗岩。后者属A型花岗岩,为壳幔源混合特征。分析了4种产铀岩体S异地重融型、弱过铝—不过铝富钠Ⅰ型、弱过铝二长花岗岩序列Ⅰ型、Ⅰ-S型过渡类型的特征,并对产铀花岗岩大地构造环境,岩石类型,围岩,U,Th和Th/U比值特点,岩石地化,副矿物和脉岩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认为天水东部地区铀成矿条件较好,多数岩体具有产铀岩体的基本特征,铀成矿潜力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姚征,张亚峰,杨涛,易鹏飞,郑淑新[9](2017)在《北秦岭西段黄牛铺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秦岭西段黄牛铺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黄牛铺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449.3±4.9)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黄牛铺岩体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在成因类型上具有I型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REE/HREE=9.83~11.55)、铕弱负异常(δEu=0.82~0.95)的右倾型,微量元素Rb、Th、U、Sm等富集,Ta、Nb、Ti、Hf等明显亏损,表现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黄牛铺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商丹洋俯冲过程中的岛弧环境,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这为进一步研究北秦岭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更加充分准确的岩浆活动证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刘坤鹏,王凯,李卫[10](2017)在《北秦岭成矿带西段普洛河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秦岭成矿带西段普洛河地区主要发育花岗岩型铀矿化,兼有外带亚类、内带亚类,作者论述了两类铀矿化地质特征,总结了该区铀矿化具有中低品位、厚度薄、热液改造作用明显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花岗岩热液内带亚类代表碾盘沟铀矿点,分析认为该区次一级北东向构造F2是较为重要的控矿断裂,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蚀变组合为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是该区重要的找矿标志;铀矿物主要以沥青铀矿、铀石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地质分卷(下)、铀矿冶分卷)》期刊2017-10-16)

秦岭西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阶段长期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时伴随着多期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源区性质的研究对反演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北秦岭造山带出露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是对两次造山作用的响应。然而,目前对这些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造山带东段,西段则比较薄弱,部分岩体仍缺少精确的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这使得对北秦岭西段花岗岩的时空格架及源区物质组成的研究并不完善。同时,对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针对北秦岭西段古生代、早中生代及晚中生代的典型花岗岩体,展开系统的基础地质及岩石学研究。本论文选取北秦岭西段古生代(叁岔河岩体、党川岩体、草川铺岩体、火炎山岩体、山门镇岩体)、早中生代(关山岩体、宝鸡岩体)和晚中生代(太白岩体)共8个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阐明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年代学格架,探讨不同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性质及其成因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岩石学及锆石U-Pb定年,划分出北秦岭西段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叁个阶段:a.第一阶段:~450Ma,以叁岔河石英闪长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低SiO_2(56.42-61.44wt.%),富钠,准铝质特征(A/CNK=0.79-0.86),高Mg#(55.6-60.0),Cr=65.7-113ppm、Ni=32.8-54.2ppm,锆石ε_(Hf)(t)值介于+2.24到+5.13之间,较高的Ba/La(22-31)值以及宽泛的Ba/Th(40-162)值,表明源区有俯冲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450Ma的中酸性岩浆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受俯冲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b.第二阶段:~430Ma,以党川二长花岗岩和草川铺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富SiO_2(71.23-74.29wt.%),铝饱和指数A/CNK为1.08-1.17,富钾K_2O(3.48-5.88wt.%),K_2O/Na_2O=1.10-2.26,低Mg#值,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党川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5.03到+7.32之间,草川铺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0.59到+10.56之间,显示源区物质不均一,为镁铁质岩浆同化混染古老地壳物质的产物。c.第叁阶段:~410Ma,以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和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为代表。SiO_2含量为68.73-73.07wt.%,K_2O含量为4.40-6.23wt.%,A/CNK=1.01-1.09,属弱过铝质系列,低Mg#值,具有高的CaO/Na_2O(0.34-0.57)比值。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9.01到+2.65之间,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18.86到-26.62之间,表明主要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总体上,从459Ma到410Ma,花岗岩的SiO_2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由富钠富镁系列向富钾富铝系列演化,花岗岩中锆石ε_(Hf)(t)值由正到负,表明随着造山过程的演化,中上地壳中富集组分的熔融程度不断增加,地壳的熔融层次逐渐变浅,指示从俯冲阶段到碰撞阶段的演化过程。(2)划分出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两个阶段:~230Ma和~210Ma两个阶段。a.第一阶段:以关山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岩石具较高的SiO_2(66.91-75.25wt.%)和K_2O(3.44-5.30wt.%)含量,A/CNK值为0.84-1.03,Mg#=36.2-55.3,锆石ε_(Hf)(t)值介于-21.59到+0.19之间,主要为不同深度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由挤压碰撞向伸展机制转换的初期。b.第二阶段:以宝鸡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更高的SiO_2、K_2O含量、较低的Mg#值。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3.57到-6.94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66Ga到2.08Ga之间,表明起源于古元古代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东侧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为-0.70到+5.44之间,多数为正值,指示岩石的源区主要为富钾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宝鸡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后碰撞晚期伸展拉张阶段。(3)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150Ma),以太白正长花岗岩为代表。太白岩体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准铝-弱过铝(A/CNK=0.97-1.05)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的I_(Sr)=0.7053-0.7112,ε_(Nd)(t)值在-18.6到-0.1之间,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9.7到-12.1之间,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6-2.43Ga,指示岩浆源区以古元古代地壳为主。~(206)Pb/~(204)Pb=17.492-17.524,~(207)Pb/~(204)Pb=15.470-15.485,~(208)Pb/~(204)Pb=37.750-38.097,与南秦岭基底相近。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中生代,与北秦岭牧护关、蟒岭花岗岩的构造背景一致,均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岭西段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9

[2].张志华.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探讨[D].西北大学.2019

[3].任龙.秦岭造山带西段唐藏地区加里东-印支期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4].罗芬红.北秦岭构造带西段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变质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裴洁,巨天珍,刘文桢,牟瑞强,张国强.秦岭西段珍稀物种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生境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

[6].谭之东.西秦岭北缘陇西段红层岩性特征及其地质资源意义[D].兰州大学.2019

[7].杨瀚文,申俊峰,魏立勇,张振,刘满年.西秦岭西段共和盆地周缘西功卡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2018

[8].荆国强,廉康,李磊.北秦岭成矿带西段天水东部地区产铀岩体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姚征,张亚峰,杨涛,易鹏飞,郑淑新.北秦岭西段黄牛铺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17

[10].刘坤鹏,王凯,李卫.北秦岭成矿带西段普洛河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化特征[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地质分卷(下)、铀矿冶分卷).2017

标签:;  ;  ;  ;  

秦岭西段论文-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