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令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令海,二甲亚砜(DMSO),分布特征
白令海论文文献综述
厉丞烜,王保栋,李江,孙霞,郭富[1](2019)在《夏季白令海海水二甲亚砜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第7次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现场调查资料与数据,分析了2016年夏季白令海海水颗粒态(DMSOp)和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d)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夏季白令海二甲亚砜(DMSO)浓度高于全球多数大洋和近岸海域。夏季白令海DMSOd和DMSOp浓度空间变化相似。表层海水DMSOp浓度为6.47~169.40 nmol/L,平均值为(79.62±56.10) nmol/L;DMSOd浓度的变化范围是20.07~153.70 nmol/L,平均值为(72.67±39.20) nmol/L。平面分布上,白令海表层DMSO浓度由海盆区、中外陆架区至内陆架区依次降低;垂直分布上由表至底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DMSOd和DMSOp浓度高于55 nmol/L,底层低于25 nmol/L。海盆区DMSOd主要源于DMS氧化和浮游生物直接合成的DMSOp,海盆区深层水团DMSOd浓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和盐度。中外陆架区表层暖水团DMSO浓度主要受控于温度,陆架冷水团DMSO浓度则受盐度影响较大。内陆架区陆架水团DMSOp浓度和阿拉斯加沿岸水团DMSOd浓度分别受温度和DMS光化学氧化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徐香香,邹晓荣,杨香帅,汪子安[2](2019)在《西白令海狭鳕渔场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3~2018年白令海海域拖网作业的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渔获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利用GAM模型对CPUE进行了标准化,建立了叁个基于不同环境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1)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2)基于SST和Chl-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3)基于SST、Chl-a和SSH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西白令海狭鳕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SST和Chl-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拟合程度最好,表达式为Cm=0.934 3fm-0.000 3f_m~2+0.155Tmfm+0.325 4camfm,狭鳕资源量的变动受捕捞努力量、渔场SST以及Chl-a控制。分析认为:SST是导致西白令海狭鳕CPUE产生月间波动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Chl-a对狭鳕CPUE也有一定的影响,而SSHA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建议将SST以及Chl-a作为狭鳕渔场分析与渔情预报研究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巴里·洛佩兹,张建国[3](2019)在《圣罗伦斯岛和白令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远处的那座山叫塞沃库克山(Sevuokuk)。它是白令海圣劳伦斯岛西北角的标志。从我们在海冰上所站的地方向东看,这座山是所看到的最远景观,海面止于它的脚下,东边的天空也被它遮住了一小部分。该山的西侧是陡峭的玄武岩山壁,部分地方被条带状积雪覆盖,山壁下的海滩布满了大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本是山体的一部分,后来从山壁上脱落,在海边反复滚动,被海冰磨光。甘贝尔村就位于那(本文来源于《美文(上半月)》期刊2019年07期)
张然,林龙山,李渊,宋普庆,陈永俊[4](2019)在《白令海鱼类分类多样性及鱼类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FishBase、Global Species等数据库中的鱼类物种资料,结合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的鱼类调查数据,运用分类多样性方法分析了白令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水平及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数据库记录白令海鱼类359种,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捕获鱼类31种;白令海与阿拉斯加湾鱼类相似性系数最高;白令海鱼类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别为目级阶元(2.90、8.86、16.48)、科级阶元(3.05、5.67)、属级阶元(1.80),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62.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85.0;白令海鱼类组成可以分为3个区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白令海海域的冷水团北移和海水表面温度上升,部分鱼类持续性北移可能是白令海的鱼类物种组成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开,韦贝贝,朱国平[5](2018)在《西白令海夏季阿拉斯加狭鳕性腺组织能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斯加狭鳕是北太平洋最为重要的鱼种,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在该海域各功能组之间的能量传递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该鱼种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可为了解其繁殖策略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为此,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西白令海阿拉斯加狭鳕在发育过程中能量密度变化以及各因素对其能量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夏季体长范围在23.8-39.6cm的阿拉斯加狭鳕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为20.00-26.38kJ/g,平均值为(22.28±1.37)kJ/g。总体上来讲,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随体长和性成熟度逐渐增加,但其能量密度并不随月份、性别以及体长和性成熟度呈显着性变化。(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路涛[6](2018)在《水下滑翔机首次完成白令海海域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特派 路涛)“雪龙”船时9月10日16时(北京时间9月10日12时),依托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北极科考团队成功回收了在白令海公海区执行观测任务的水下滑翔机。该水下滑翔机于本航次北上途中布放,已运行45天,航行500(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8-09-13)
段咪,魏联,朱国平[7](2018)在《西白令海阿拉斯加狭鳕矢耳石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阿拉斯加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耳石与鱼体生长的关系,对采自西白令海水域53尾阿拉斯加狭鳕样本的矢耳石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阿拉斯加狭鳕矢耳石外形较大,呈近椭圆形,基叶和翼叶明显,主间沟不明显;体长为35~43 cm的个体耳石长和耳石宽分别为12.93~17.05 mm和5.70~7.78 mm;左、右矢耳石形态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个体体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增加,但相对尺寸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通过对耳石外部形态9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耳石面积、背长和耳石长来描述阿拉斯加狭鳕耳石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湿体质量的关系显示,耳石长、耳石宽、背长、基叶长、翼叶长、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与鱼体体长呈指数关系;而背宽与鱼体体长呈幂函数关系;耳石长、背宽、背长、基叶长、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与鱼体湿质量呈幂函数关系,耳石宽、翼叶长与鱼体湿质量呈指数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阿拉斯加狭鳕年龄鉴定和种群鉴别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8](2018)在《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全球变暖对于高纬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采集的BL16柱样沉积物中的脂类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检测到丰富的饱和烃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其组成和分布显示,该沉积柱中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其中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饱和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细菌,短碳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烃的浓度相互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海源短链正构烷烃与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比值∑C_(15-21)/∑C_(23-33)在0.14~0.90之间,表明该沉积柱中正构烷烃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柱中短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浓度,以及脂肪酸中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组分与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变化与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变化一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对全球变暖做出了灵敏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张然[9](2018)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底层鱼类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地处高纬度,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着的海域之一,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的时空分布与环境特征息息相关。本研究综合了我国第4次(2010年7~9月)、第5次(2012年7月和9月)、第6次(2014年7~9月)、第7次(2016年7~9月)、第8次(2017年9月)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白令海峡、楚科奇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陆坡区等海域开展的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历次考察中鱼类的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并结合水深、底温、底盐等环境数据阐述了研究海域鱼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研究海域环境扰动增加背景下底层鱼类的适应与反馈。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鱼类65种,隶属于8目15科,以鲉形目最多,鲈形目次之。其中白令海记录鱼类53种,隶属于8目14科,以第6次考察种类数最多(36种);楚科奇海记录鱼类43种,隶属于6目11科,以第7次考察种类数最多(25种);两个海域共有种31种。除第8次考察外,其余历次考察均有出现的种类有5种,为费氏狮子鱼(Liparis fabricii)、叁叉裸棘杜父鱼(Gymnocanthus tricuspis)、北极胶八角鱼(Ulcina olrikii)、白令海北鳕(Boreogadus saida)和粗壮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robustus)。综合历次考察,渔获尾数前3的种类为叁叉裸棘杜父鱼、粗壮拟庸鲽和白令海北鳕,它们的资源丰度近年来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其中,白令海北鳕是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类之一(FEC,Focal Ecosystem Component),连接食物网中各个营养级生物,可以作为观测北极变化的指示种。(2)白令海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3.1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18,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楚科奇海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2.2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87,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综合历次北极考察,白令海各站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高于楚科奇海,且差异显着(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分类多样性方面,研究海域65种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74.18,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318.27;其中白令海53种△+为74.26,∧+为302.40;楚科奇海43种鱼类△+为71.45,∧+为296.35;以上结果显示出白令海调查海域底层鱼类分类关系更加多样化的统计特征。鱼类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白令海,鱼类Margalef丰富度与水深显着负相关,△和∧+与盐度显着正相关;在楚科奇海,鱼类生物量与水深显着正相关,种类数、∧+与底温显着正相关。(3)研究海域底层鱼类可以分为4个群落:(1)白令海北部陆架外缘群落(群落I),以第4次和第6次考察为代表,环境因子分析中以水深的方差贡献率最高,组内贡献率较大的鱼类为砂栖狼绵鳚、匙形冰杜父鱼;(2)圣劳伦斯岛-白令海峡群落(群落II),以第4次、第5次和第6次考察为代表,环境因子分析中以水深和底温的方差贡献率较高,平均底温接近0℃,组内贡献率较大的鱼类为粗壮拟庸鲽、北极胶八角鱼、费氏狮子鱼;(3)楚科奇海东部近岸群落(群落III),以第6次和第7次考察为代表,因子分析中同样以水深的方差贡献率最高,水深均值检验结果与群落Ⅰ和群落Ⅱ均差异显着(P<0.05);底温的方差贡献率高于群落Ⅰ和群落Ⅱ,组内贡献率较大的鱼类为叁叉裸棘杜父鱼、白令海北鳕和粗壮拟庸鲽;(4)楚科奇海北部陆坡群落(群落IV),以第7次考察为代表,底层环境低温、高盐,是唯一平均底温在0℃以下的群落,底温均值检验结果显着低于群落Ⅰ和群落Ⅲ(P<0.05),底盐均值检验结果则显着高于其他3个群落(P<0.05),该群落组内贡献率以白令海北鳕为主,出现了紫斑狼绵鳚、中间弧线鳚等深海种和极地种。(4)气候变化引起物种分布范围的改变,本研究共记录8种原记录分布于北极其他海域而在本考察中有出现的种类,12种原记录分布于北极海域太平洋扇区而本考察中出现的站位超过原有分布范围的北部边界或接近已有分布的最北端的种类。通过鱼类尾数加权营养级的分析显示,白令海南部北纬60°~62°区域底层鱼类尾数加权营养级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可能是目前受影响较为剧烈的区域。群落组成中不同种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从而引起群落结构的重塑。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可能放大人为因素(诸如过度捕捞、生境破坏和水域污染)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因此鱼类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各国、各利益团体在气候变暖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宋腾飞,王宏雷,陈漪馨,李朝新,朱爱美[10](2018)在《白令海北部陆坡23k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海冰扩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白令海北部陆坡ARC6-B11岩心的沉积物粒度、颜色反射率、有机碳/氮含量和高分辨率化学元素XRF扫描数据,结合底栖和浮游有孔虫AMS14C测年资料,重建了研究区23ka以来至中全新世的沉积记录,重点研究了海冰的扩张变化对生产力和沉积物输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受到海冰南向扩张的影响而生产力较低,沉积物中砂粒级和冰筏碎屑(IRD)含量较高。HS 1时期由于受到常年冰的覆盖,沉积物中砂粒级和IRD含量存在低值,沉积物中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受陆源有机质的影响较大,异常的TOC含量峰值主要受到低海平面和海冰形成过程产生的富氧水团控制下的高浓度细粒物质携带的陆源有机质的快速沉积作用的影响,难以作为反映白令海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B/A暖期和全新世生产力较高,在B/A暖期存在Ca/Ti峰值现象,Ca/Ti峰值现象的产生与碳酸盐补偿深度增加有关,水体通风条件的改变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颗石藻对其产生的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白令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3~2018年白令海海域拖网作业的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渔获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利用GAM模型对CPUE进行了标准化,建立了叁个基于不同环境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1)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2)基于SST和Chl-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3)基于SST、Chl-a和SSH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西白令海狭鳕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SST和Chl-a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拟合程度最好,表达式为Cm=0.934 3fm-0.000 3f_m~2+0.155Tmfm+0.325 4camfm,狭鳕资源量的变动受捕捞努力量、渔场SST以及Chl-a控制。分析认为:SST是导致西白令海狭鳕CPUE产生月间波动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Chl-a对狭鳕CPUE也有一定的影响,而SSHA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建议将SST以及Chl-a作为狭鳕渔场分析与渔情预报研究的重要环境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令海论文参考文献
[1].厉丞烜,王保栋,李江,孙霞,郭富.夏季白令海海水二甲亚砜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海洋科学进展.2019
[2].徐香香,邹晓荣,杨香帅,汪子安.西白令海狭鳕渔场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3].巴里·洛佩兹,张建国.圣罗伦斯岛和白令海[J].美文(上半月).2019
[4].张然,林龙山,李渊,宋普庆,陈永俊.白令海鱼类分类多样性及鱼类区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黄开,韦贝贝,朱国平.西白令海夏季阿拉斯加狭鳕性腺组织能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路涛.水下滑翔机首次完成白令海海域观测[N].中国海洋报.2018
[7].段咪,魏联,朱国平.西白令海阿拉斯加狭鳕矢耳石形态特征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
[8].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J].地球科学.2018
[9].张然.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底层鱼类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8
[10].宋腾飞,王宏雷,陈漪馨,李朝新,朱爱美.白令海北部陆坡23k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海冰扩张的响应[J].海洋学报.2018
标签:白令海; 二甲亚砜(DMSO); 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