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切除术后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

下咽癌切除术后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

一、下咽癌切除后用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论文文献综述)

柳申成,崔忆旋,赵报,周兰柱,吴俊,王文忠[1](2021)在《残喉黏膜瓣在下咽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残喉黏膜瓣在下咽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残喉黏膜瓣修补下咽缺损的下咽癌修复手术患者48例。TNM分期为,T2N0M0 8例,T2N1M0 7例,T2N2M0 7例,T3N0M0 10例,T3N1M0 9例,T3N2M0 6例,T4N2M0 1例。根据肿瘤的原发位置部位选择手术入路:会厌谷、梨状窝外侧壁或尖部三种路径进入咽腔,切除范围距肿瘤1.5~2.0 cm,切缘快速冰冻检查,利用残存喉黏膜瓣进行下咽缺损修复。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身体状况,术后1个月行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 48例患者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其中3例患者于术后6 d发现局部感染和咽瘘,咽瘘<2 cm,占6.25%(3/48),经局部换药2周内愈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6.25%(2/32),经相应扩张后好转。其中16例患者为全喉切除,术后呼吸通畅;28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拔除气管套管,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拔管,拔管率94%(30/32)。2例患者术后喉腔狭窄,无法拔管。2例3年内局部复发+颈部转移+远处转移(肺转移);1例3年内局部复发+食管转移;1例患者抑郁(自行脱管),5例失访。3年生存率为81.3%(39/48)。结论利用残喉黏膜瓣修补部分下咽癌切除术后的下咽缺损,就近取材,不增加切口、创伤不大,抗感染能力强、易成活,并发症相对较少。

许雅[2](2019)在《771例下咽癌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影响下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为下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771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分类数据使用x 2检验,等级数据则使用秩和检验。运用Life-Table法计算本研究中患者的总生存率,根据不同的临床因素将患者分为若干亚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差异的比较,使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以上统计量均以P<0.05认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771例下咽癌患者,其中男性727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约为16.5:1。患者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年龄59±9岁。按照肿瘤原发灶部位划分:梨状窝癌583例,下咽后壁癌127例,环后癌61例。按照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划分:高分化101例,中分化329例,低分化341例。按照肿瘤TNM分级,T分期如下:T1期35例,T2期275例,T3期371例,T4期90例;N分期如下:NO期218例,N1期137例,N2期408例,N3期8例;所有771例病例均为MO期。按照肿瘤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82例,Ⅲ期225例,Ⅳ期447例。2、性别以及烟酒史在临床分期、N分期上均有统计学差异,男性、有烟酒史的患者倾向于更高的临床分期和N分期。不同原发灶位置在性别、烟酒史、临床分期、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梨状窝癌在与下咽后壁癌比较时,前者中的男性以及有烟酒史的比例均明显偏高。梨状窝癌比下咽后壁癌倾向于更晚的临床分期、N分期或更低的分化程度,环后癌比下咽后壁癌倾向于更晚的N分期或更低的分化程度。3、运用Life-Table法计算本研究中患者的总生存率,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5%、42%,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患者是否吸烟、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是否保留喉功能均是下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是否饮酒、原发灶位置、病理分化程度、接受的治疗方式、术后有无并发症对下咽癌的生存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通过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吸烟和临床分期是下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下咽癌是头颈部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由于病程进展较隐匿,且呈侵袭性生长并易发生黏膜下浸润扩散,早期即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所以预后较差。2、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下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要充分掌握手术治疗的原则与适应证,包括肿瘤切除范围、颈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否保留喉功能、手术缺损的修补,除此之外还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吸烟不仅是下咽癌的诱因之一,也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大力倡导戒烟。虽然饮酒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饮酒仍是下咽癌的重要诱因之一,所以也应该建议患者戒酒。4、临床分期则是影响下咽癌预后的另一个独立影响因素,所以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项昆[3](2019)在《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CT与MRI对下咽癌诊断、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准确性,比较CT与MRI在下咽癌术前诊断以及在综合治疗后肿瘤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我院及本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下咽癌患者90例,均行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及MRI两种方法对下咽癌诊断、周围侵犯情况的显示、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术前分期的诊断及术后复发显示情况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下咽癌侵犯周围结构显示情况的比较中,CT对环后区脂肪层和喉组成软骨侵犯的显示结果低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CT不能准确地显示下咽癌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侵犯情况;MRI对喉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环后区脂肪层、喉软骨、甲状腺及食管上段侵犯的显示结果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I可准确地显示下咽癌侵犯周围结构情况。CT和MRI对下咽癌部位、形态及侵犯范围的显示情况比较中,MRI对环后区脂肪层和喉组成软骨侵犯结果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诊断在下咽癌侵犯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方面,MRI较CT具有优势。2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T结果显示,下咽癌颈部转移患者淋巴结大小、短长径比值、数目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与周围组织边界、边缘光滑程度、增强后表现方面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中,CT分别为85.5%、88.0%、70.0%、90.4%、75.7%;MRI分别为95.0%、95.3%、94.3%、97.3%、90.4%,MRI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中,CT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670(P<0.01),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MRI的Kappa值为0.886(P<0.01),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3 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CT确诊75例,准确率83.3%,MRI确诊86例,准确率95.6%,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65例下咽癌术后复查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认复发患者26例;CT诊断复发阳性为15例,诊断准确率为57.7%,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298(P<0.05);MRI诊断阳性复发为21,诊断准确率为80.7%,Kappa值为0.710(P<0.05)。在各组诊断效能指标的比较中,MRI的准确度(86.2%)、灵敏度(80.8%)、阴性预测值(87.5%)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T及MRI在下咽癌周围侵犯情况的显示中,对于喉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侵犯的显示二者类似,与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别,对于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的侵犯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并在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作用高于CT。2 CT及MRI在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显示方面,MRI诊断明显高于CT,值得临床推广。3MRI在下咽癌综合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检出率与诊断效能均高于CT,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应用此技术和病理的情况作出诊断,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图7幅;表10个;参113篇。

李树春,李振东,刘宏伟,徐成军,曾巍,董慧蕾,路铁[4](2018)在《应用胃上提和复合喉气管瓣重建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后全周缺损16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胃上提与复合喉气管瓣重建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后全周缺损的临床作用。方法对1984年4月至2016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163例(男152例,女11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切除后形成的全周缺损,分别应用胃上提(42例)和复合喉气管瓣(121例)重建上消化道。115例同期行一侧颈清扫,20例行双侧颈清扫。术后接受放射治疗67例,总量40~60 Gy。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27例(77.9%)发现阳性转移淋巴结。42例胃上提重建上消化道的患者中,39例(92. 8%)于术后恢复了经口进食功能,8例单纯胃食管吻合重建患者同时恢复了经口进食及发音呼吸功能。手术并发症死亡3例(7. 14%),发生各种手术并发症8例。121例复合喉气管瓣重建上消化道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全部恢复了经口进食功能。无手术死亡患者,发生并发症24例,主要是咽皮肤瘘或创口感染,而且均经保守治愈。全组163例患者1,3,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69. 8%,50. 5%和34. 3%。Log-rank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T分期(P<0.001),以及淋巴转移情况(P=0.042)。结论复合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瓣适合重建大多数晚期下咽癌切除后全周缺损,该技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微,少数不适合应用胸大肌肌皮瓣者可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代替。胃上提实行胃咽吻合术重建上消化道适合大多数颈段食管癌及下咽癌侵犯到颈段食管而不适合复合喉气管瓣重建的病例。术后吞咽功能效果良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凶险,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时要慎重。

潘青海,郭星[5](2018)在《下咽癌修复方式及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下咽癌是头颈外科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发病位置隐蔽,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后常需要一定的材料和方法进行修复。根据肿瘤大小、范围及是否保喉,有不同修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操作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张长魁[6](2018)在《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下咽、食管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目前国内外已行研究下咽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及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比较分析下咽癌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方法的利弊,探讨残喉气管瓣在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手术治疗且无法保留喉功能的患者42例,术后同期对患者组织缺损应用不同修复方法修复。根据组织缺损修复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应用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组和应用其他方法修复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肿瘤原发位置、TNM分期、术中情况、术后引流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等)有无差异,应用不同统计方法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患者的性别、基础疾患及肿瘤原发部位、分期等对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影响,但应用残喉气管瓣修复组患者平均年龄较高,手术用时少、出血量少,总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残喉气管瓣修复术后出现感染、咽瘘、吞咽障碍等近期并发症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应用其他复合组织瓣修复组,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残喉气管瓣修复不能降低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中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应用是可行的,具有取材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点,但该方法必须以牺牲喉功能为前提条件,应防止滥用。每一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因素、患者身体状况结合治疗的副作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人的耐受性等综合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勤瑛[7](2017)在《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与其在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晚期喉癌和下咽癌向周围浸润生长侵犯舌根和舌体、口咽、颈段食管、甲状腺、颈部肌肉和皮肤,扩大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后的修复及功能重建是手术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的修复方法主要有3种:1.局部组织瓣转位修复,如利用下咽残存的黏膜直接缝合关闭咽腔,喉气管瓣替代修复下咽及颈段食道;2.带蒂或游离组织瓣修复,如带蒂的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的前臂皮瓣和游离的股前、股外侧皮瓣等;3.游离或带蒂的消化道组织瓣修复,常用的组织有胃、游离的空肠或结肠等。各种修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临床常通过采用各种游离组织瓣或带蒂组织瓣移植的方式来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组织瓣有胸大肌皮瓣、斜方肌皮瓣、背阔肌皮瓣、腹直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小腿外侧皮瓣、游离前臂皮瓣等,以上组织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如需显微血管吻合、手术时间延长、供区部位出现程度不一的并发症等不足。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皮肤穿支血管变异较多,到目前为止,对穿支血管进行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的假阳性率较高,且与操作者的经验直接相关。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可用于临床活体穿支定位,但有放射性,且费用较高。磁共振扫描时间长,费用高,亦难普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自1998年Taylor等报道了应用明胶-氧化铅作为灌注剂进行尸体灌注以获得小腿血管体的资料,这对于更好地进行小腿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Koshima等用立体血管造影的方法测量了胫后动脉穿支的位置。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使用三维血管造影的方法来标记,诸如腹壁下动脉穿支、胸背动脉穿支、股前外侧穿支、股部皮穿支、尺动脉穿支、前臂背侧部穿支、小腿外侧穿支、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尺动脉近端穿支等穿支的定位。穿支皮瓣因其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而备受推崇。三维重建有利于对穿支进行准确地量化,并能够更精确定位穿支及其源血管。进入21世纪后,Tang等、张元智等将血管造影与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将数字解剖学引入显微、整形外科领域。近年来,随着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 Mimics(materialise ’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的出现,有学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穿支血管的定位以及皮瓣的设计上,从三维空间观察皮瓣穿支血管的起源、走形、分支以及血管的分布情况,并重建出精确的皮瓣三维可视化模型。和以往传统的轴型皮瓣相比较,穿支皮瓣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就皮瓣血管蒂的切取方式而言,传统轴型皮瓣的切取方式是采用“从主干血管开始(源动脉)再向远端的分支血管解剖”,而穿支皮瓣的切取方式则是采用“从外周穿支血管开始,然后逆行解剖至近端源动脉”。因此,穿支的变化特点及其选择成了目前的研究焦点。锁骨上皮瓣因具有位置毗邻头颈部、皮瓣的厚度适中、颜色及质地相近、制备过程简便和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皮肤穿支血管变异较多,而专门针对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表面定位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这给临床锁骨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研究CT造影技术定位锁骨上动脉,应用数字解剖学方法,采用三维重建技术,为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进行精确定位、设计和切取提供依据。结合术前CTA检查,个性化设计、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的缺损,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一部分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15具(3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锁骨上动脉穿支及源动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通过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CT扫描后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获取锁骨上动脉血管信息,观测其穿支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供血面积等。3.对锁骨上动脉及源动脉的管径及走行、锁骨上动脉外径>0.5mm的穿支、供血面积、吻合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能清楚显示锁骨上动脉穿支及其相邻穿支血管体间的毗邻关系。2.锁骨上动脉来源于颈横动脉,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者占40.0%(6/15),起自锁骨下动脉者占60.0%(9/15),未见起自肋颈干者。锁骨上区血管穿支间存在大量的吻合支。3.锁骨上动脉外径(1.2±0.20)mm,蒂长(3.76±0.79)cm,锁骨上动脉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1.0±2.0)支,单穿支的供血面积(16.25±3.61)cm2。结论:1.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使整个血管重建过程在个人的电脑上即可完成,软件自带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极大地方便了科研工作。2.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收集的数据信息量大,一次扫描后即可对需研究的全身任何部位进行解剖学研究,大大地节约了科研成本。3.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可以反复调整不同的放射参数,直至清楚显示细小血管的空间结构为止;并可根据研究部位的需要,对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体进行提取、分色处理,同时能清楚显示锁骨上动脉穿支及其相邻穿支血管体间的毗邻关系。4.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可用于临床医师术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模拟设计。5.锁骨上动脉来源于颈横动脉,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者占40.0%(6/15),起自锁骨下动脉者占60.0%(9/15),未见起自肋颈干者。6.锁骨上动脉外径(1.2±0.20)mm,蒂长(3.76±0.79)cm,锁骨上动脉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1.0±2.0)支,单穿支的供血面积(16.25±3.61)cm2。既可以设计为带蒂皮瓣使用,也可以设计为游离皮瓣使用。7.锁骨上动脉位置及走行较为恒定,穿支间存在大量吻合支,适合穿支皮瓣的切取,且皮瓣面积大,为皮瓣的切取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第二部分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方法:1.晚期喉癌、下咽癌的患者术后缺损的修复分为三组: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管状胃修复组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2.对行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术前CTA定位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术中记录术中皮瓣蒂长、皮瓣大小。供区可根据情况直接缝合或植皮。3.术后即时观察皮瓣血供情况,如发现血管危相则及时处理。供区每天换药,观察记录相关并发症,喉镜下观察记录有无皮瓣相关并发症的出现。4.术后分别对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管状胃修复组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三组患者行吞咽功能、发声功能及供区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8例。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4天能进食、堵管,无咽瘘,并于手术后5-22个月,分别接受放射治疗60Gy左右,进食及发声情况具体见附录4-5。2.管状胃上提修复组7例。7例患者中保留喉功能者5例。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乳糜漏1例,精神异常1例,胸壁皮下气肿1例。7例患者于手术后5-22个月,分别接受放射治疗60Gy左右。进食及发声情况具体见附录4-5。3.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6例。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供皮区伤口裂开,经局部换药后愈合,无其他并发症。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关闭,术后患者肩部功能均无影响,但肩部均留有一疤痕。5例患者接受术后放疗,1例下咽癌(T3N0M0)患者拒绝接受术后放疗。6例患者中,除1例全喉切除的患者外,其余5例患者均恢复发声及吞咽功能,具体见附录4-5。结论:1.胸骨舌骨肌瓣、管状胃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均可用于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对食管环周缺损者,宜采用管状胃上提修复术后缺损;对小于5cm的非环周性缺损可采用胸骨舌骨肌瓣或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但胸骨舌骨肌瓣显得较臃肿,当肿瘤侵犯胸骨舌骨肌时,则应放弃胸骨舌骨肌瓣,改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或其他皮瓣修复;对大于5cm的非环周性缺损则宜采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术前CTA可有效评估颈横动脉及锁骨上动脉的走行及通畅度,为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参考及形态学依据。3.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具有位置邻近、制备简单、成活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保留/恢复患者的发声及吞咽功能,是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的适宜材料。

李文明,魏东敏,孙睿杰,钱晔,刘大昱,解光,雷大鹏,潘新良[8](2016)在《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最佳治疗方案和处理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71例累及颈段食管的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几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71例均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患侧甲状腺37例,保留喉功能28例,全喉切除气管造瘘31例,喉气管代下咽食管12例。消化道重建方法有胸大肌肌皮瓣22例、喉气管瓣修复12例、裂层皮片或生物修复膜+胸大肌肌皮瓣6例,全食管切除后胃或结肠代食管31例。术后接受局部放疗(5570 GY)65例。结果术后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高、中、低分化分别为21例、18例、32例。淋巴结转移率45.2%,切除甲状腺37例中病理查见肿瘤14例,占比37.8%,甲状腺受侵犯占总病例19.7%。喉功能保留占39.4%,保留喉功能的患者中拔管率67.8%,术后咽瘘12例,刀口感染2例,吻合口狭窄1例。kaplan-meier生存率统计所有病例总的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3.7%和23.9%,其中喉功能保留组分别为50%和28.6%,喉功能不保留组分别为39.5%和2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4,P=0.265)。结论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治疗以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瓣、全食管切除胃或结肠代食管的手术方式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保留喉功能。

刘义森[9](2014)在《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下咽癌术后对下咽缺损Ⅰ期修复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80例下咽癌患者术后缺损行Ⅰ期修复,其中直接缝合28例;组织移植修复52例,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8例(其中2例联合残喉瓣,2例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带状肌筋膜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16例、残喉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11例、胃代食道6例(其中4例联合带状肌筋膜瓣)、游离空肠1例。结果:下咽缺损直接拉拢缝合组与组织移植修复组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9,P=0.684>0.05);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1,P=0.967>0.05)。直接拉拢缝合组1例由于修复困难未行下咽颈段食管重建只行胃造瘘,4例修复后吞咽不畅,其余23例恢复良好吞咽功能(23/27=85.2%);组织移植修复组中12例修复后吞咽不畅,其余40例恢复良好吞咽功能(40/52=76.9%),其中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组的吻合口狭窄率较高为33.3%(6/18),邻近组织瓣(带状肌筋膜瓣、残喉瓣及锥前筋膜)吻合口狭窄率为22.2%(6/27),内脏移植组织修复的无吻合口狭窄。本组术后有咽漏20例,发生率为25%(20/80),其中10例通过换药治疗愈合,其余10例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复;2例术中剥脱食道时损伤气管膜部,其中1例修复成功,1例放弃治疗;1例在术后13天腹部切口裂开,再次缝合成功。所有患者中有36例保留了喉功能,均恢复了呼吸和发音功能,其中有28例拔除了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平均为术后3个月左右。36例保喉病例中,有25例年龄大于60岁,该组中有2例术后严重呛咳不能拔管、2例术后误吸并发肺部感染、3例因喉狭窄不能拔管。本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0.7%、32.9%;保喉和不保喉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结论: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肿瘤部位、缺损的大小及患者全身状况来综合考虑。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首先要考虑邻近组织瓣,特别是喉气管组织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修复,适合年老体弱及有严重肺功能不良者。内脏移植修复下咽术后环周缺损后的吞咽恢复最满意。胸大肌肌皮瓣及邻近组织瓣是下咽肿瘤术后非环周缺损修复的最广泛应用的修复手段。

王文栋,郭良,赵坚强,王可敬,梁忠,聂喜林[10](2014)在《下咽癌累及食管入口手术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咽癌累及食管入口手术局部缺损修复手段的适应症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咽癌累及食管入口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下咽、喉部粘膜修复8例,胸大肌皮瓣修复11例,食管拔脱胃代食管28例,食管拔脱胃代食管及胸大肌皮瓣联合修复3例,游离空肠2例,喉气管瓣1例,胸锁乳突肌皮瓣1例;病理颈淋巴结转移率74%(40/54);中位生存时间约为27.62个月,1年生存率73%,3年生存率41%。结论根据不同的手术缺损范围采用多样化的修复手段,可完成下咽癌累及食管入口手术的同期修复。

二、下咽癌切除后用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咽癌切除后用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论文提纲范文)

(1)残喉黏膜瓣在下咽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2.1 麻醉
        1.2.2.2 颈部淋巴结清扫
        1.2.2.3 肿瘤切除
        1.2.2.4 重建方法
        1.2.2.5 术后处理
2 结 果
    2.1 术后患者吞咽功能
    2.2 术后患者呼吸功能
    2.3 术后发音功能
    2.4 并发症情况
    2.5 随访与生存率
3 讨 论

(2)771例下咽癌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螺旋CT与 MRI在下咽癌诊断的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检查方法
        1.1.3 判断标准与评判指标
        1.1.4 扫描图像分析
        1.1.5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下咽癌的CT及 MR基本表现
        1.2.2 侵犯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
        1.2.3 颈部淋巴结的显示情况
        1.2.4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
        1.2.5 在综合治疗后两种检查方法对复发检出情况的比较
    1.3 讨论
        1.3.1 下咽癌的分型及侵犯方式
        1.3.2 下咽癌周围侵犯的CT和 MR影像表现及对比研究
        1.3.3 下咽癌淋巴结转移CT及 MR的影像表现和对比研究
        1.3.4 下咽癌CT及 MR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对比分析
        1.3.5 下咽癌综合治疗后CT及 MR的影像表现和对比研究
        1.3.6 CT及 MR在评价下咽癌方面的优劣势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下咽癌的相关概述及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2.1 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
        2.1.1 解剖
        2.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3 病理及病理生理
        2.1.4 临床表现
        2.1.5 治疗及预后
    2.2 下咽癌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特点
        2.2.1 下咽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2.2.2 下咽癌临床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
        2.2.3 下咽癌综合治疗后的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唐山市协和医院CT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
附录B 唐山市协和医院MR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下咽、食管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临床表现及诊断
    1.5 治疗
        1.5.1 诱导化疗
        1.5.2 放射治疗
        1.5.3 手术治疗
        1.5.4 其他治疗方法
    1.6 各种修复方法的比较
        1.6.1 临近(颈部)带蒂肌皮瓣修复
        1.6.2 胸大肌带蒂皮瓣修复
        1.6.3 带血管的游离组织瓣修复
        1.6.4 胃、肠上徙修复
        1.6.5 游离空肠代食管修复
        1.6.6 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
        1.6.7 其他方法修复
        1.6.8 组织缺损修复治疗现状及疑问
第2章 临床实践资料及治疗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例准入及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分组及观察内容
    2.5 统计方法
        2.5.1 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2.5.2 术中情况及术后负压引流拔管时间的比较
        2.5.3 肿瘤原发部位的比较
        2.5.4 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比较
        2.5.5 总住院时间及花费的比较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术中情况及术后负压引流拔管时间的比较
    3.3 肿瘤原发部位的比较
    3.4 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比较
    3.5 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肿瘤根治性切除
    4.2 保证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血液供应
    4.3 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制作
    4.4 修复吻合时注意事项
    4.5 颈部淋巴结处理
    4.6 甲状腺的处理
    4.7 术后治疗及并发症处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与其在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锁骨上皮瓣
    1.2 锁骨上岛状瓣血供及走形
    1.3 术前CTA血管定位在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标、内容
2 第一部分 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第二部分 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手术方式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报告
    3.5 讨论
    3.6 结论
4 全文结论
5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甲状腺处理
        1.2.2 喉处理
        1.2.3 消化道重建
        1.2.3. 1 下咽剩余黏膜+胸大肌肌皮瓣修复(22例)
        1.2.3. 2 喉气管瓣修复(12例)
        1.2.3. 3 裂层皮片或生物修复膜+胸大肌肌皮瓣(6例)
        1.2.3. 4 全食管切除后胃或结肠代食管(31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
    2.2 喉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
    2.3 术后并发症
    2.4 生存率分析
3 讨论
    3.1 下咽癌累及食管时喉功能的保留
    3.2 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3.2.1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
        3.2.2 喉气管瓣代食管
        3.2.3 胃上提代食管或结肠上徙代食管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3.1 感染和咽瘘
        3.3.2 吻合口狭窄

(9)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下咽癌切除后用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论文参考文献)

  • [1]残喉黏膜瓣在下咽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J]. 柳申成,崔忆旋,赵报,周兰柱,吴俊,王文忠.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3)
  • [2]771例下咽癌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 许雅. 山东大学, 2019(09)
  • [3]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D]. 项昆.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应用胃上提和复合喉气管瓣重建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后全周缺损163例临床分析[J]. 李树春,李振东,刘宏伟,徐成军,曾巍,董慧蕾,路铁.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9)
  • [5]下咽癌修复方式及选择[J]. 潘青海,郭星.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4)
  • [6]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下咽、食管缺损的临床研究[D]. 张长魁.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7]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与其在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 王勤瑛. 浙江大学, 2017(03)
  • [8]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治疗[J]. 李文明,魏东敏,孙睿杰,钱晔,刘大昱,解光,雷大鹏,潘新良.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6(03)
  • [9]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的选择[D]. 刘义森.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3)
  • [10]下咽癌累及食管入口手术分析[J]. 王文栋,郭良,赵坚强,王可敬,梁忠,聂喜林.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3)

标签:;  ;  ;  ;  ;  

下咽癌切除术后残存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瓣重建下咽及食管上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