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劳伦斯的“拉那尼姆”与印第安文化

D.H.劳伦斯的“拉那尼姆”与印第安文化

论文摘要

学者们对于劳伦斯的中后期小说评价不高,如《出走的男人》、《羽蛇》、《袋鼠》、《骑马出走的女人》等,大家普遍诟病于小说中过浓的说教、布道、神秘色彩以及“领袖问题”等,其实,如果不重视劳伦斯的救世主情结以及他为此在后半生漂泊全世界寻求他的理想国“拉那尼姆”的心路历程,是有失偏颇的,所以这些争议大多源于批评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对作家或者作品作的局部分析研究,缺乏对劳伦斯毕生的“拉那尼姆”情结和作家整体人格的分析与思考。“拉那尼姆”是劳伦斯为他心中的理想国起的名字,一战的炮火让劳伦斯对日益腐朽、扭曲人性的西方文明彻底绝望,因此他想象着可以建立一个让美好人性从西方文明的废墟里再生的新世界。为了寻找心中的“拉那尼姆”,他把眼光投向了异国、异族、异教,他饱读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书籍,对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这个神秘大陆的频繁关注,印第安想象开始出现在劳伦斯的创作中。1917年,劳伦斯黯然离开故乡英国浪迹天涯,辗转西西里岛、意大利、亚洲锡兰(今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地,向异国、异教文化寻找“拉那尼姆”,直到1922年他到达了新墨西哥,终于,在印第安的古老宗教中找到了心中的“拉那尼姆”。而这一探索人类希望的过程充分地反映在了劳伦斯的创作中。在这场新世界与旧世界的斗争中,劳伦斯所扮演的正是一位冲锋陷阵的敢死队员。因此,越到后期的作品,他越是觉得拯救世界的任务更加紧迫,自己的“拉那尼姆”理想与主张就表现得越直接与明显,他并非是一位鳖脚的作家,但是有时为了他自己的理想,他却宁愿放弃作品的艺术完美而追求自我思想上的表现。在劳伦斯后期关于“拉那尼姆”的探索和实现的作品中,劳伦斯的观点与哲学更多的是用一种宣言或启示录式的语言来表述,而不再是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来体现。因此,理解这些对于正确认识他的后期作品、还原劳伦斯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述了劳伦斯“拉那尼姆”情结的形成、发展,借助形象学的理论,探讨了劳伦斯对于遥远的印第安世界从“想象”到“观看”的历程和结果,最后分析了他的“拉那尼姆”的实质及其和印第安文化的相通性、相似性,即为什么劳伦斯最终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到了“拉那尼姆”。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劳伦斯“拉那尼姆”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从偶然性和必然性方面分析了劳伦斯寻找“拉那尼姆”的目光转移到美国印第安文化中的原因。第二部分承接了第一部分,论述了劳伦斯建立“拉那尼姆”的希望转移到印第安文化中以后,由于他对那个遥远的神秘大陆的频繁关注,越来越多的印第安想象开始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并逐渐承担了“新世界”的角色。此段时间的创作符合了朝圣小说的特点,是对印第安文化的朝觐。第三部分论述了劳伦斯终于在1922年踏上了期望已久的北美大陆,由此前对印第安文化的“想象”转入了“观看”。现实的经验让他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美国白人文明的丑恶,更加坚信了“印第安精神”是战胜日趋腐朽的现代文明的武器和希望。等到印第安土著的“地之灵”回还到美洲大陆之时,也就劳伦斯追寻已久的“拉那尼姆”实现之日。他的小说《骑马出走的女人》则活生生的再现了这伟大的“地之灵”的回归的图景。第四部分探讨了劳伦斯“拉那尼姆”最终在印第安文化中落脚的原因,指出了“拉那尼姆”的实质是“和谐的自然”与“太阳神话”,这与印第安宗教的精髓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和相似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D. H. 劳伦斯的“拉那尼姆”情结
  • 1.1 劳伦斯“拉那尼姆”情结的形成、发展
  • 1.2 “拉那尼姆”转移到美国的原因
  • 二 想象——劳伦斯的印第安“拉那尼姆”
  • 2.1 《出走的男人》中的印第安想象
  • 2.2 《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的印第安想象
  • 2.3 追寻印第安理想的重要一环——《袋鼠》
  • 三 观看——美洲“地之灵”的回归
  • 3.1 美洲“地之灵”与“拉那尼姆”
  • 3.2 未能完全摆脱的集体无意识
  • 3.3 “美国白人文明让我无法忍受”
  • 3.4 两难的选择
  • 3.5 再生——地之灵的回归
  • 四 “拉那尼姆”的实质与印第安宗教
  • 4.1 “拉那尼姆”的”自然”与印第安自然崇拜
  • 4.2 “拉那尼姆”与印第安太阳神话
  • 尾声
  • 注释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D.H.劳伦斯的“拉那尼姆”与印第安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