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刘汉雄,邓晓奇,蔡琳,李锦,童琳

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刘汉雄,邓晓奇,蔡琳,李锦,童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室间间期,优化算法

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文献综述

刘汉雄,邓晓奇,蔡琳,李锦,童琳[1](2013)在《双心室起搏室间间期优化新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双心室起搏室间间期(VV)优化新算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在成都市第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双心室起搏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41例,根据心脏电-机械耦联的原理,将体表心电图和超声指标的数量关系用新公式来表述,通过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来比较新算法与传统方法的差异。结果 41例患者均分别采用新算法、传统超声法及腔内心电图法进行VV优化,测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并统计耗时。经方差分析显示新算法的AVTI[(22.32±3.48)cm]优于传统腔内心电图法的AVTI[(19.22±3.07)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算法的耗时[(18.80±3.30)min]较传统超声法的耗时[(203.81±20.12)min]明显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算法用于双心室起搏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VV优化准确、快速,具有合理性及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3年09期)

张志远,邱春光,秦石诚,卢文杰[2](2012)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双心室起搏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心室起搏间期(VV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2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分别于术前3d,术后1周W间期优化前及优化后,采用3D-STI软件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不同步性参数,即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和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比较术前3d,术后1周VV间期优化前及优化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双心室起搏1周后患者LVESV、LVEDV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减小(P<0.001),AT-SD、AT-Dif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01),LVEF值明显升高(P<0.001);②VV间期优化后与优化前比较,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末容积减小(P<0.05),AT-SD、AT-Dif均明显减小(P<0.05),LVEF值增加(P<0.05)。结论 CRT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明显改善,W间期优化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CRT术后个体化程控VV间期可进一步提高CRT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期刊2012-09-13)

张志远[3](2012)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双心室优化起搏间期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患者优化心室起搏间期(VV间期)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2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类适应症,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1周及斑点追踪指导优化VV间期后,采用3D-STI软件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不同步性参数,即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和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并于术前3天及术后1周测定血N末端脑钠肽(NT-proBNP)的变化。比较CRT术前、术后一周及斑点追踪最佳优化VV间期后,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1)术后1周患者血BN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2)双心室起搏1周后LVEDV和LVESV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减小(P<0.001),AT-SD、AT-Di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LVEF值明显升高(P<0.001);(3)叁维斑点追踪指导最佳VV间期优化前后,LVEDV无明显变化(P>0.05), LVESV、AT-SD、AT-Di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及心功能明显改善,叁维斑点追踪指导最佳VV间期优化后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CRT术后个体化程控VV间期可进一步提高CRT的疗效。(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4-01)

童佳琼[4](2007)在《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的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长期应用还可改善神经激素环境、逆转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既往国外一些小规模的研究应用导管、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从血流动力学、心脏同步性等各个角度评价了CRT室间延迟(VV delay)优化后的即刻变化,表明双心室顺序起搏与同时起搏相比,可能进一步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室内同步性,但尚无组织多普勒评价其中远期疗效的研究。国内双心室优化起搏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比较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前后的即刻变化,并随访双心室优化起搏的中期疗效。[研究方法]1.选择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病例入选标准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组织多普勒示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32.6 ms,伴或不伴左、右心室间不同步。2.所有入选患者术前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一周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房室和室间延迟的优化,比较术前、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参数的变化。3.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整体收缩振幅(GSCA),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1—T2),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is-SD)和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is-MAX),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所有数据均测3次取平均值。[研究结果]1.双心室同时起搏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8±0.07增加到0.36±0.10(P<0.01),整体收缩振幅(GSCA)由(3.44±0.93)mm增加到(4.10±1.40)mm(P<0.01),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1-T2)、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is-SD)和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is-MAX)也显着改善。2.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后即刻,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GSCA显着增加(P<0.05),Ts-SD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后6个月,GSC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进一步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下降(P<0.05)。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同步性随时间变化无进一步改善。[结论]1.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2.双心室优化起搏后6个月,其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左心室缩小,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无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30)

史浩颖,汪芳,金炜,潘翠珍,黄国倩[5](2006)在《组织多普勒评价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比较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前后的即刻变化,并随访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术前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一周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房室和室间延迟的优化,比较术前、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参数的变化。结果双心室同时起搏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8±0.07增加到0.36±0.10(P<0.01),整体收缩振幅(GSCA)由(3.444±0.93)mm增加到(4.10±1.40)mm(P<0.01),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1-12)、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is-SD)和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is-MAX)也显着改善。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后即刻,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GSCA显着增加(P<0.05),Ts-SD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后6个月,GSC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进一步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下降(P<0.05)。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同步性随时间变化无进一步改善。结论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术后6个月,其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左心室缩小,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无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骆志玲[6](2006)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与心室延迟间期优化起搏的随机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进行V-V delay优化的临床价值尚待证实。Boriani等学者进行的RHYTHMⅡICD研究是一项单盲、随机试验,入选了121例CRT加自动复律除颤器(CRT-D)植入的患者。以1∶3比例随机分为了两组(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06年04期)

杨倩,王建安,董梁,何红,盛夏[7](2006)在《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的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Si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pacing)与双心室顺序起搏(Sequential biventricular pacing)即双心室优化起搏(Optimal biventricular pacing)之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即刻变化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本文来源于《2006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6-01)

杨倩,王建安,董梁,周斌全,盛夏[8](2006)在《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优化起搏与同步起搏即刻室壁运动不同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双心室优化起搏左心室室壁运动不同步性的即刻变化。方法对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即刻状态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SV)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TVI模式下左心室12个节段的QRS时间起始点距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根据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TSI-Index)。同时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后6min步行实验(6MHW)和心功能NYHA分级。结果双心室优化起搏即刻Ts-SD、TSI指数与主动脉瓣VTI优化起搏状态(45.21±18.35ms,1.71±0.29,25.44±5.36cm)均明显优于同步起搏(50.16±19.72ms,1.87±0.31,22.44±5.43cm)(P<0.05)。SV优化起搏即刻(48.0±14.7ml)比术前(36.0±14.9ml)增加(P<0.05)。结论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改善左心室室壁运动的不同步性并提高左心室射血量。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和组织运动不同步性,术后优化起搏即刻显着优于同步起搏。(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杨倩[9](2006)在《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重度心衰逐步运用于临床近十年。其主要机制之一是改善房室、左右心室之间和左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性,尤其是减轻室间隔运动异常,二尖瓣功能障碍和心室局部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协调;并逐渐减轻左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许多前期的研究和试验已充分证实了CRT治疗的安全性及其长期疗效。但是,仍有30%左右的患者起搏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甚至继续进展,其原因与病例选择不当及左心室电机械同步性(electromechanical resynchronizaton,EMR)不佳有关。导致EMR不良的主要原因有:1 左、右心室的起搏部位不理想;2 非最佳房室(A-V)间期,左心室充盈不佳;3左、右心室的起搏时间不能分别程控,不能使左、右心室起搏同步最优化。最近起搏技术的发展使左右心室能分别起搏(即双心室优化起搏),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的反应性。国外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定量分析左心室室壁运动的不同步性,评价CRT(双心室同步起搏)的疗效,双心室优化起搏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如组织同步化显像(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TSI)、组织速度显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Si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pacing)与双心室优化起搏(Optimal biventricular pacing)之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内室壁运动的同步性的即刻变化和随访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3-01)

杨倩,王建安,董梁,何红,盛夏[10](2005)在《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的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si 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pacing)与双心室顺序起搏(sequential biventricular pacing)即双心室优化起搏(opti mal biventricular pacing)之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即刻变化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状态下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TVI模式下左室6个基底段的电机械延迟时间的标准差(EMD-SD),并根据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VTI植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22.0±8.8)%比(38.0±9.9)%;(36.0±14.9)ml比(57.0±15.7)ml;(20.22±5.72)cm比(26.20±5.98)cm,P均<0.05。LVEDd由术前的(6.6±0.6)c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6.0±0.9)cm,P<0.05。EMD-SD与TSI指数自起搏器植入术后逐渐减低,具时间依赖性,至术后6个月减低最为明显,分别为(83.07±46.99)ms比(22.37±16.38)ms;(2.20±0.36)比(1.50±0.43),P<0.05。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即刻EMD-SD无明显变化,而TSI指数与主动脉瓣VTI优化起搏状态明显优于同步起搏,分别为(1.87±0.31)比(1.71±0.29);(22.44±5.43)cm比(25.44±5.36)cm,P<0.05。结论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与室壁运动的同步性。术后优化起搏和同步起搏即刻比较,前者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和组织运动同步性方面显着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5年12期)

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心室起搏间期(VV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2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分别于术前3d,术后1周W间期优化前及优化后,采用3D-STI软件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不同步性参数,即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和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比较术前3d,术后1周VV间期优化前及优化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双心室起搏1周后患者LVESV、LVEDV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减小(P<0.001),AT-SD、AT-Dif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01),LVEF值明显升高(P<0.001);②VV间期优化后与优化前比较,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末容积减小(P<0.05),AT-SD、AT-Dif均明显减小(P<0.05),LVEF值增加(P<0.05)。结论 CRT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明显改善,W间期优化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CRT术后个体化程控VV间期可进一步提高CRT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汉雄,邓晓奇,蔡琳,李锦,童琳.双心室起搏室间间期优化新算法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3

[2].张志远,邱春光,秦石诚,卢文杰.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双心室起搏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C].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2012

[3].张志远.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双心室优化起搏间期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D].郑州大学.2012

[4].童佳琼.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的中期疗效[D].浙江大学.2007

[5].史浩颖,汪芳,金炜,潘翠珍,黄国倩.组织多普勒评价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

[6].骆志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与心室延迟间期优化起搏的随机对比研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

[7].杨倩,王建安,董梁,何红,盛夏.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C].2006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

[8].杨倩,王建安,董梁,周斌全,盛夏.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优化起搏与同步起搏即刻室壁运动不同步性[J].心电学杂志.2006

[9].杨倩.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6

[10].杨倩,王建安,董梁,何红,盛夏.组织多普勒评价双心室优化起搏对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标签:;  ;  ;  

双心室优化起搏论文-刘汉雄,邓晓奇,蔡琳,李锦,童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