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霞(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中医院024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333-02
【关键词】消渴辨证施护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是由于五脏禀赋不足,加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而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阳失调。故在治疗和护理上,应遵循清热滋阴,调整阴阳的基本法则。临床上根据辩证,早期多采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中、后期则采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补肾固精、活血通脉等治法。
1.一般护理
1.1节饮食、慎起居:饮食有节可以运脾健胃,滋养阴津;饮食不节,可导致脾失健运,内热蕴结,化燥耗津而发本病,故调节饮食是本病的基础治则,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消渴病人的饮食问题在治疗上和预防疾病过长中是关键,饮食不节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饮食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消渴病人的饮食治疗,不论病情的轻重都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饮食疗法。在护理中,首先要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说明饮食的调节对疾病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进食,保持正常体重。饮食宜以清淡素食,可食少量瘦肉及豆制品,忌肥甘厚味及含糖量高的食物、水果等。如病人按规定饮食后,仍感饥饿,可食炒大豆、花生等食品充饥。同时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其休息好、睡眠好。
1.2加强精神、情志护理:精神情志护理是促使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怒不舒,日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火乐肺、胃、肾之阴发为消渴。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太过,易发百病。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烦躁易怒,对疾病没有信心,甚至有的不愿意接受治疗,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配合与患者谈心,体贴安慰病人,耐心劝导,解其郁结,消除顾虑,使病人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3加强皮肤护理:《圣经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故做好皮肤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洗澡,避免抓破皮肤产生感染。皮肤干燥可用润肤类油膏涂擦。外阴瘙痒,小便后用苦参、蛇床子水煎、洗涤,每日2次。
1.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本病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特别要及时发现阴竭、阳脱、神昏等病危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应及时与医师联系,采取紧急措施。
2.辨证护理
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症分为上、中、下三消,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2.1肺热伤津(上消):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脉象洪数。
其施护原则是:润肺清热,生津止渴。饮食应遵守饮食计划,按医嘱规定,定时定量进餐。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烦渴时,可用天花粉,鲜芦根或生地、麦冬泡水代茶饮,汤药宜温服。
2.2胃热伤阴(中消):表现多食善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口渴多尿,舌苔黄,脉滑数。
施护原则:清胃泻火,滋养阴液。饮食节制,严格按医嘱调配饮食,便秘者可多食蔬菜或用番泻叶或大黄泡水喝。
2.3肾阴亏虚(下消):表现尿多而频,小便混浊,口干思饮,或有食欲增加,舌质红,脉沉细数。
施护原则:肾阴亏虚,宜滋阴清热,固肾潜阳,阴阳俱需者,宜温阳滋肾固摄。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劳累过度。饮食调配时要加入猪胰、猪肾、黑豆等补肾治消渴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
3.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调和气血,消耗热量,减轻体重,增强体质。现代生活模式下。人们普遍热量过剩,而相对的活动减少,这样就可能形成热量堆积,代谢异常等。因此,在消渴病未形成之前,除注意做好精神调节、饮食调节外,还应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包括散步、打太极拳等。力争每周活动3-4次,以便气血调和,促使疾病康复。
消渴病为内科常见病,病情容易控制而难以根治,正确护理至关重要。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病症都不能只限于局部治疗,要从整体着眼,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慎饮食、薄厚味,保持心情舒畅、减思虑,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积极预防并发症控制病情,缩短疗程,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