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输入地震动研究

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输入地震动研究

论文摘要

隔震结构是近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的被动控制体系。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引入一个侧向刚度小而竖向刚度大的隔震层,即通过隔震层的耗能装置,而不是由结构或结构构件来吸收消耗地震能量。本文以一个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隔震结构为例:考虑到隔震结构周期较长的特点,结合实际地震动调整的小波方法,对结构输入调整前后的地震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探讨了隔震结构在国内外的历史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隔震体系的基本原理,隔震装置的主要类型及性能并讨论了隔震技术及隔震结构计算方法。(2)对框架结构采用层剪切模型,对叠层橡胶支座采用双线性弹簧模拟,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结构的整体自振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高阶振型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单向反应谱法和单向地震动输入对结构进行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受力变形,并为进一步研究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打下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得出隔震结构能大大减轻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得到一些对实际隔震结构抗震设计有价值的结果。(3)基础隔震结构具有周期长、隔震层变形大的特点,规范对隔震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的选取规定不够统一。本文探讨了隔震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的新方法,对结构选波控制指标难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的现状提出新思路:考虑到小波分析方法具有自适应时频窗的优点,对地震动的调整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其能合理考虑场地类别、频谱特性、振幅对地震动的影响,尤其是对隔震结构敏感的低频长周期地震动。通过输入基于小波方法调整后的地震动,对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比较调整前后结构的动力特性,以结构的基底剪力、顶层位移作为控制指标,以反应谱法计算结果作为基准,对调整前后的结果对比分析,认为调整后结构反应的离散性小,且调整后的基底剪力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有更好的接近,即调整后的地震动更易满足规范对结构时程分析输入的选择要求,其计算方法能够更全面反映出设计地震动的特性,计算结果能更好地满足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的特征,为以后的实际工程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
  • 1.4 输入及记录地震动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础隔震装置的力学特性及计算分析模型
  • 2.1 隔震装置概要及性能评价
  • 2.1.1 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
  • 2.1.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
  • 2.1.3 叠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 2.2 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及规范要求
  • 2.2.1 基础隔震设计要点
  • 2.2.2 隔震层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 2.2.3 隔震体系的各项参数计算
  • 2.2.4 隔震层位移与承载力验算要求
  • 2.3 单质点模型
  • 2.3.1 单质点模型适用的结构
  • 2.3.2 单质点模型计算方法
  • 2.4 多质点模型
  • 2.4.1 多质点模型适用的结构
  • 2.4.2 多质点模型计算方法
  • 3 框架结构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分析
  • 3.1 叠层橡胶基础隔震实例模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隔震支座构件的布置和选择
  • 3.1.3 隔震层参数计算
  • 3.2 传统结构与隔震结构下的动力反应分析
  • 3.2.1 SAP2000中对于建立模型的要点
  • 3.2.2 本设计实例采用的地震波
  • 3.2.3 传统结构与隔震结构在八度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3.2.4 隔震结构在八度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拉应力验算
  • 3.3 竖向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 3.3.1 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分析
  • 3.3.2 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3.3.3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的理论分界线
  • 3.4 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
  • 3.4.1 隔震设计基本原则
  • 3.4.2 我国对隔震结构的规范要求
  • 3.4.3 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 4 小波调整地震动输入对基础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
  • 4.1 输入地震动的重要性
  • 4.1.1 对于隔震结构如何预测地震动
  • 4.1.2 预测、设定地震动的方法
  • 4.1.3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及小波方法调整
  • 4.2 二阶基数B-样条小波调整地震动及反应谱分析
  • 4.2.1 小波方法调整地震动的优越性
  • 4.2.2 小波方法调整地震动的基本步骤
  • 4.2.3 反应谱方法分析
  • 4.3 调整前后地震动输入的动力时程分析对比
  • 4.3.1 调整前后的顶层加速度对比
  • 4.3.2 调整前后基底剪力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11)
    • [2].基于抗震分析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与选取[J]. 地震研究 2019(04)
    • [3].与已知场点相关的地震动场模拟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3)
    • [4].基于高斯函数的完全非平稳地震动多峰模型及其应用[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5)
    • [5].海陆地震动的时频域工程特性对比[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08)
    • [6].海域地震动研究现状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9(03)
    • [7].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05)
    • [8].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规定的对比分析[J]. 中国地震 2017(01)
    • [9].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S1)
    • [10].地下隧道轴向地震动土作用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11].覆盖层厚度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能量特性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4)
    • [12].面板堆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7(03)
    • [13].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J]. 地震学报 2016(04)
    • [14].能喷冰的“火山”[J]. 老友 2017(07)
    • [15].芦山沫东地震动放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19(03)
    • [16].不同类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特性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6(06)
    • [17].地震动场地放大效应的时频特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17(03)
    • [18].地表处地震动扭转分量的合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7(01)
    • [19].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J]. 建筑结构 2013(S1)
    • [20].日本长周期地震动等级及其关联解说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07)
    • [21].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 世界地震工程 2008(02)
    • [22].基于LabView生成人造地震动[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16)
    • [23].基于等效群速度的非平稳地震动拟合方法研究[J]. 地震研究 2019(04)
    • [24].山地与平原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的对比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1)
    • [25].地震动分量对车-轨-桥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研究[J]. 桥梁建设 2020(05)
    • [26].不同频谱特性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 地震工程学报 2018(S1)
    • [27].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综述[J]. 建材世界 2019(04)
    • [28].近断层滑冲效应脉冲地震动对场地液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9)
    • [29].江苏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1)
    • [30].基于能量的平稳地震动功率谱转换关系持时取值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17(05)

    标签:;  ;  ;  ;  ;  

    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输入地震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