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论文-李盈霏

绣荷包论文-李盈霏

导读:本文包含了绣荷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歌曲牌,绣荷包,同宗

绣荷包论文文献综述

李盈霏[1](2019)在《从民歌曲牌《绣荷包》来看同宗曲牌音乐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民歌曲牌《绣荷包》为分析对象,尝试分析它在民歌与曲艺音乐体裁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变化,以期了解这一同宗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绣荷包》曲牌音乐如何流传至今。(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2期)

杭忠贤[2](2019)在《叁首《绣荷包》的演唱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荷包》作为一首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歌小调,流传全国各地,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被人们广为传唱。这种融情于物,寄情于声的内心表达方式倾诉出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喜悦和对情人的思恋。本文选取山东、四川、云南叁首《绣荷包》来浅谈本人演唱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韵律和体会。(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1期)

马卓周[3](2019)在《民间小曲“绣荷包调”传播中的共性音乐形态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谱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荷包调"流传遍及中国各地,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民间小调之一,且自身依托着特定的文本内容,形成了诸多同宗歌调。文章以"绣荷包调"为观察对象,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中绣荷包调的谱本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大量谱本的比较、分析,探究广泛流传、数量众多的"绣荷包调"在文本内容、曲调结构、内在阐释等方面具有的规律性的共有形态,并探寻区域文化下其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传播特征,以及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运用于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反思。(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林》期刊2019年03期)

何思奇[4](2019)在《云南传统民歌与云南体裁创作歌曲的演唱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歌曲所表现的内容花色繁多,不管是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人们平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爱情婚配等,凡是在生活能够见到和体会过的一切事情,在民歌中都能够从旋律和歌词中反映出来并感受到那份情感。云南民歌在云南民族歌舞音乐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更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里的瑰宝之一。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和音乐,而且也为戏曲中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云南体裁创作歌曲是作曲家在云南传统歌曲的基础上,作曲家结合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配器法、曲式结构等创作技法进行创作的歌曲。作曲家创作的云南体裁创作歌曲更加的丰富,把云南传统民歌的特点融入其中,还把云南本土的地方语言也加入其中,使其更加丰富。云南体裁创作歌曲把云南民歌最朴实、简单、直白的特点展现出来,并通过作曲家运用现代的作曲理论及技法改编整理后扩展了歌曲的音域,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的丰富。音域的扩展对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较之云南传统民歌增加了演唱难度,云南体裁创作歌曲具有当下的时代性、传唱性,易使其走出云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作曲家深透的研究与创作能够让民族的个性美和现代美在发展中越来越融洽,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研究云南民歌及云南体裁创作歌曲的演唱对比分析,本人认为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学者、歌者及文化艺术的传播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学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更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巩固好专业知识,保持科学的态度,脚踏实地去创作、去唱好、去传播好艺术的点点滴滴,那么传统和发展传承一定会是一个美好的延续。(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9-06-30)

王文倩[5](2019)在《试论民歌《绣荷包》与其他版本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荷包属于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流传广泛,少女将寄托着深切情意的荷包送给她们的情郎当作爱情信物,边绣制荷包边吟唱,慢慢形成了《绣荷包》民间小调。本论文对绣荷包的历史溯源进行了整理,然后对云南、陕北不同地方出现的《绣荷包》,从文献、音乐、唱歌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特定分析,同时也对《绣荷包》在我国目前流传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这篇论文分析,希望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民间小调,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音乐。(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梅[6](2019)在《陇南徽县民歌《绣荷包》的音乐文本及演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歌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劳动和智慧结晶,已成为我国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绣荷包》这首民歌广泛的存在于我国的多个地域,由于各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等因素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域的《绣荷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陇南徽县民歌《绣荷包》在徽县流传度较广,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徽县《绣荷包》是河池小曲中的一首短小精悍,以男女之间借物传情为主题的民歌,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情怀,是当地民歌的优秀代表,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本人在徽县从事音乐教育已十年有余,自工作以来就非常喜爱徽县民歌。本人硕士毕业论文以此为题原因有叁:首先,通过写作论文,可以提高本人演唱《绣荷包》一类的传统民歌声乐作品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点滴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为徽县民歌发扬光大尽绵薄之力;再次,是在多年的声乐学习中对民歌有着极大的兴趣,可谓兴趣使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民歌《绣荷包》的相关概述及分类;第二部分为徽县《绣荷包》的音乐文本分析;第叁部分为徽县《绣荷包》的演唱分析;最后一部分则是徽县《绣荷包》发展现状及传承人简介。(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01)

孙虹琳[7](2019)在《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绣荷包调”的音乐风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歌中,凝结着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音乐中记录着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绣荷包调”可谓是这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从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已被人们广为传唱,朴实又直白的语言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旋律,将情感自然真实地流露,达到直抵人心的音乐效果。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口传心授中,开始了经久不衰的传唱,“绣荷包调”遍布全国,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中一笔珍贵的财富。作为民族声乐的研究者,应更多地去了解我们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将祖先们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保护继承下去。因此,将传统民歌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记录是迫在眉睫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代声乐学习者应该主动肩负起的使命。“绣荷包”这一题材的民歌传唱遍及全国,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文献资料的查阅之后发现:前人在江南地区的“绣荷包调”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系统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绣荷包调”的研究成果相对零散与匮乏,大多只是对于某一地区“绣荷包调”在音乐方面的分析,亦或是对某一地区所流传的《绣荷包》做出整理,还有的则是从人文的角度发掘绣荷包这一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以及抒发的人文情怀。笔者认为:如果从音乐与地理人文的方面,联系音乐体裁形成的原因去分析“绣荷包调”的话,更加系统化也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本篇论文会将其研究的重心放在“绣荷包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传唱,为了避免使研究过于笼统与宽泛,笔者最终把研究的范围锁定在黄河流域有着显着北方特征为代表的四个地区。根据人口覆盖的程度与《绣荷包》民歌的传唱度,选定了黄河中下游,包括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内的广阔区域。涵盖了陕、晋、豫、鲁这四个省份。本文着重对这四个地方的同名《绣荷包》,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先从各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入手,再从音乐的内在层面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与具体演唱的实践中去。对比探究它们之间内在的共性以及各自差异。在对音乐进行这样系统的探究整理之后,使得自己对于《绣荷包》民歌可以有更深入地理解与音乐内涵更精准的把握,情感的表达上也可以更具有逻辑性,真正做到不单单地只为唱作品而唱,还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唱,怎样能唱得更有深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红[8](2019)在《川南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四川民歌,人们最为赞赏它的抒情、婉转、爽朗、泼辣,这也很能代表它的独树帜的艺术风格。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四川民歌是传承我们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川南民歌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流传在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具有较深的研究价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笔者从小生活在川南地区,对川南地区的风俗人情、文化传承和语言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所以笔者研究川南民歌有较大的优势。本文是以川南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为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四川民歌及川南民歌的简介,从色彩区、体裁等方面来介绍,着重介绍川南民歌。第二部分是分析我艺术硕士独唱音乐会上演唱过的叁首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绣荷包》、《石榴花开叶子青》的音乐特征,从歌词方面、旋律方面、风格方面来分析。第叁部分是对上面叁首川南民歌的演唱分析,从歌曲演唱的重难点、歌曲主题人物形象与感情、舞台表演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最后一部分就是川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我是从民间传承发展和院校传承发展来描述这个部分。这篇文章的撰写不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了解川南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喜欢川南民歌,从川南民歌能了解到川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当然,还能让读者能够对四川民歌稍微多一点认识,也为川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点微薄之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各地民间歌曲已经浸入了新的血液,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川南民歌,甚至整个四川民歌也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刘珈彤[9](2019)在《中国传统民歌演唱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荷包》是中国民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小调,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在民族声乐表演专业中,不同版本的《绣荷包》更是经常出现在大小音乐会的舞台上。本文将通过对山西、山东、云南地区内流传的不同版本传统民歌《绣荷包》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后,结合多位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在《绣荷包》演唱音频、视频等资料中的演唱技术上的处理方式,对叁个地域内流传的《绣荷包》的演唱技术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对传统民歌演唱时的一些体会与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5-01)

金雨尧[10](2019)在《声乐演唱中作品风格的把握——以山西民歌《绣荷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民族唱法从产生和发展到趋于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演唱曲目的丰富性、演唱方法的科学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诸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以山西民歌《绣荷包》为例,诠释声乐演唱中作品风格的把握。(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3期)

绣荷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绣荷包》作为一首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歌小调,流传全国各地,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被人们广为传唱。这种融情于物,寄情于声的内心表达方式倾诉出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喜悦和对情人的思恋。本文选取山东、四川、云南叁首《绣荷包》来浅谈本人演唱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韵律和体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绣荷包论文参考文献

[1].李盈霏.从民歌曲牌《绣荷包》来看同宗曲牌音乐的发展[J].明日风尚.2019

[2].杭忠贤.叁首《绣荷包》的演唱体会[J].北方音乐.2019

[3].马卓周.民间小曲“绣荷包调”传播中的共性音乐形态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谱本为例[J].民族艺林.2019

[4].何思奇.云南传统民歌与云南体裁创作歌曲的演唱对比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9

[5].王文倩.试论民歌《绣荷包》与其他版本的比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

[6].李梅.陇南徽县民歌《绣荷包》的音乐文本及演唱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9

[7].孙虹琳.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绣荷包调”的音乐风格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8].吴红.川南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9].刘珈彤.中国传统民歌演唱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9

[10].金雨尧.声乐演唱中作品风格的把握——以山西民歌《绣荷包》为例[J].戏剧之家.2019

标签:;  ;  ;  

绣荷包论文-李盈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